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唐美术理论的形态特征及其理论建树(下)廖国伟(续上期)(二)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1)《历代名画记》诞生的历史背景《历代名画记》在唐代的出现,是绘画艺术及其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绘画艺术自秦汉以降,经魏晋南北朝的“哲匠间出”,到盛唐时期已是“奇...  相似文献   

2.
形神论是华夏传统美学体系中极富民族特色的理论之一,它广泛涉及作品真实、意象构造、创作方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文艺美学问题。本文拟从历史与逻辑的双重视角切入,对其作一整体论述。上篇:历史演进中的逻辑展开追踪华夏艺术文化发展史可知,中国古典美学形神论起步于对“写形”的追求,成型于对“传神”的标举,深化于对“体道”的自觉。传统美学形神论滥筋于先秦以来的哲学形神论,而形神作为美学问题明确提出于艺术领域,则以绘画为发端。绘画艺术起步于对“形似”的向往,按古人定义,“画,形也”(《尔雅》),“形,象形也”(《说文…  相似文献   

3.
一顾恺之是中国古典画论的奠基者,他流传下来三篇画论著作:《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在中国绘画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顾恺之艺术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传神论”,这也是他对中国画理论最杰出的贡献。顾恺之的“传神论”是受魏晋玄学中的考核名实、品鉴人物...  相似文献   

4.
中国绘画(国画)有它独自的特点。这除它所使用的工具“柔毫”、宣纸、颜料和由它所决定的技法(骨法用笔)和水墨渗纸所产生的特殊趣味与西画的油料色彩在画布上所显现出来的特殊调子有所不同外,在绘画的总体要求上也是不同的。西画主张形状的切似、色彩的逼真、气势和客观对象的协调一致;而中国画则主讲“气韵生动”。这在中国历代论画之书每多论及。南齐谢赫在《画六法》中把“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法、画品的总的要求明确地提了出来。俞剑华在《国画研究》中说:“气韵乃画家之最高目的,最妙之结晶”,“为国画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艺术史上,“神”、“气韵”、“神韵”好象是一串略带神秘色彩的术语,不易捉摸。荀子在《天问》中最早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观点。他在解释天地自然万物变化时,慨叹“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就把这种天生万物而无形迹可言、其间消息似不可捉摸的自然作用,称之为“神”。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一文中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著名论点,揭开了中国绘画史上新的一页。“气韵”一词首见于南齐谢赫所撰《古画品录》。他提出了论画的六个准则,将“气韵生动”列于首位,其余五项是“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神韵”一词也首先出现在绘  相似文献   

6.
浅谈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的关系韦自强书画相通,寓书法于画法之中,在我国书画史上由来已久。历代画家、书家论述很多,如元代维祯说:“书盛于晋,画盛于唐宋,书画一耳。士大夫者必工书,其画法必书法所在”。①清代董在他的《养素居画学钩深》中谈到:“书成而学画,则...  相似文献   

7.
张晶教授的《审美之思》(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 0 0 2年 1月出版 )是一部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力作 ,其中有不少创新和突破之处。《审美之思》的第一部分全新观照中国古典美学 ,论述了中国古典美学或诗歌美学中的“偶然论”、“理”、“感物”、“体物”、“审美感兴论”、“透彻之悟”、“神理”、“势”、“现量说”等诸多概念 ,把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放在中国文化、美学的广阔背景上进行考察 ,予以新观照。第二部分从绘画论的角度出发对“墨戏”、“远”、“逸”、“韵”以及宗炳绘画美学的审美范畴做出理性省思。作者竭力发掘更为丰富的意…  相似文献   

8.
画竹是我国有悠久历史的一个画题,曾产生许多大家和佳作。但历来对画竹进行全面研究的专述却很少。李仲元同志近年来留心于此,通过对历代画迹、画史、画论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分析研究,撰写了《论竹主题画的源流》一文。文章考证了唐代竹画的产生和成就;论述了宋代两种流派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分析了元代之后文人墨竹画大盛的社会条件、历史背景。肯定了它的成就及思想高度,还指出了它的时代局限性和艺术上的消极影响。并论述了以书法入画、以诗配画等时代特点。这是一篇探讨我国绘画发展史的文章,作者试图通过对历史上某一绘画题材的研究,深入认识画题、技法、流派的产生发展决定于社会和历史条件,揭示了历史上社会思潮对绘画的影响。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本文引征较丰,每有卓见,值得一读。作者李仲元,1933年生,沈阳故宫博物馆研究人员。专攻艺术史研究,著有《中国狮子造型源流初探》、《清代雕刻简述》、《盛京定更钟考》等。  相似文献   

9.
尽管黑格尔、克罗齐等人的思想是邓以蛰融贯中西的"他山之石",但中国传统画学思想对邓以蛰艺术美学观的形成有着根本的构成性作用。其中,尤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对邓以蛰的影响最大。邓以蛰在"书画同源"、绘画"六法"之先后主从关系以及"气韵生动"等问题上均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张彦远的观点,并在史论结合——"画史即画学"的视野和方法基础之上做出了深入推进。这一系列源自《历代名画记》的理论从绘画起源、创作技法(用笔)及最高理想等层面为邓以蛰以"心画"为核心的美学体系的建立作了重要准备。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绘画中,所谓文人画就是指从事绘画艺术的封建阶级士大夫——文人学士之画。它既不同于民间画工的画,又不同于皇家画院画家的画。文人画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抒发作者主观感情和笔墨趣味。明代陈继儒把文人画概括为“力、巧、神、学、识”的总和。宋代苏轼说:“观士人画(即文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画,只取鞭策皮毛,……看数尺便倦。”(苏东坡集《跋汉杰画山》)同时他还指出了文人画和画工画的不同之点即:“士人画”重“意气”,画工画重外形(“只取鞭策皮毛”)。把画与文结合到一起来谈论的是南宋的邓椿,他在《画继》中说:“画者文人极也,……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  相似文献   

11.
现存顾恺之画论有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和《画云台山记》,均载《历代名画记》卷五。这三篇画论包含的美学思想颇丰富,迄今仍然很有借鉴价值。本文拟就顾恺之绘画美学的主体部分——形神观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沈括《梦溪笔谈》中有对书画创作与欣赏的论述,他关于绘画与生活关系的阐释,关于“书画之妙当以神会”、“画意不画形”的审美原则的理解,关于“还观所画想见其人”观点的总结,关于发挥艺术想象构思方法的介绍,关于“以大观小”山水画透视规律的分析等,对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东晋画家顾恺之评论《北风诗》一画云:“美丽之形,尺寸之制,阴阳之数,纤妙之迹,世所共贵。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者,玄赏则不待喻。”(《论画》,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此语在后人选编的画论辑要之类书中常见,但对其中“玄赏”多引而不注,语焉术详。近读《汉魏六朝书画论》,书中注“玄赏”云:“犹奖赏,赏识。”(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窃以为,此有未达虎头本意之嫌。“玄赏”者,赏玄也,当是从先秦老子学说中“全览”脱胎而来的术语。老子常用此“玄”字指称幽深微妙。高远莫测的“道”,所谓“玄之又直,众妙之门…  相似文献   

14.
作为齐梁时期的一代文宗,沈约不仅以其文学创作领时代风气之先,也以其富有创见的文学理论,对这一时期乃至此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沈约的文学理论,集中体现于他的文学史观与文质观中。一、重视文学审类价值,勇于肯定“新变”的文学史观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系统地论述历代文学,沈约的《谢灵运传论》尚属首次。他的这种做法,时稍后出现的刘翩的《文心雕龙》产生了直接影响。《文心雕龙》比之《谢灵运传论》显得“体大虑周”,但就两者的文学史观来看,刘勰比沈约显得保守。而沈约在论述先秦到刘宋这一漫长时期的各个…  相似文献   

15.
王船山神范畴析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化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特异的学说”。北宋以后的理学家,几乎无不言神。但唯物论的神化论却主要由气一无论者张载、王廷相、王船山等于以论述发展。本文则主要探讨王船山神化论的神范畴。 王船山以继承张载自命。在他精心撰写的《张子正蒙注》一书中,按注条计,共言气(包括太虚、太和、太极和阴阳)约550处,言理约364处,言神约276处,言神实属不少。王船山育神,一如张载,有三种分指之义:一是“天之神”,二是“万物之神”,三是“心之神”。天之神即“气之神”,又称作“太虚之神”;心之神,指人的精神和精神活动;万物之神,指万物的活动和活动能力。王船山接受“天生万物”的传统看法,认为物之神和心之神都来源于天。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40年代始,绘画理论界和美学界对石涛的绘画美学著作《画语录》给予了充分的注意并投入研究,从文本的标点注解到美学意义的阐释分析,发展到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其中最具学术意义的是关于“一画”论的研究、分歧和论争,总结起来,可分为“线”论、“道”论、“法”论、“禅”论、“自我”论、“统一”论等六种观点。  相似文献   

17.
《太平经》从“三统”论出发,赋予道、德、仁宇宙永恒法则的义涵,为实在法确立了正当性基础;从阴阳理论和“贵生”“乐生”思想出发,指出刑罚在本质上是一种“恶”,不过基于现实的需要,刑罚的运用不可避免,关键是要遵循必要原则、罪刑相应原则以及不得连坐原则;从报应论与神判论出发,强调枉法裁判、滥施刑罚的执法者在现实社会中纵然能够逃过法律的处罚,但终究无法逃脱减寿乃至子孙遭殃的报应,而且死去以后,其亡魂仍须入土府接受阴神的审判,由此完善了正义的实现机制。《太平经》的法哲学思想带有道教教义的鲜明印记,从一个侧面呈现了中国传统法思想的内蕴。  相似文献   

18.
新印象主义是在印象派基础上把绘画色彩技法发展到了一个极端的画派,其发起人修拉致力于科学理论于绘画实践研究,把一切对艺术有用的因素都融合到他自己的画中去。其严格按照色彩分割理论来做画,创建了“色差消失”原理在油画技法中的运用,并采用“点彩”技法,改调色板上的颜色调和为“视觉调和”,是印象主义画派在色彩和技法上的一个重大革新。  相似文献   

19.
不了之了:一个潜藏艺术智慧的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画体工用榻写》有这样一段著名论述: 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这就是中国艺术批评史上引人瞩目的“不了之了”论,一个潜藏艺术智慧的深刻命题.这一命题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它的提出,不仅是基于前代艺术实践的积累和扬弃,而且与稍后“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揭示的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相佐,在绘画美学领域提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空间形式直观的绘画平面,在具象描绘之外,还要构成一个令人驰骋遐想、回味无穷的境界.作为人对世界的解释和观念的艺术,应当是一个含藏无尽的生命世界.只有这样,艺术才能正确地解释自然和生命,才能反映人对客观世界的真正观念.“不了之了”这一命题不仅反映了中国艺术观念发展的飞跃,揭示出其理性思辨的总体后面所潜藏的那种审美感受的丰富性和民族审美趣味的同一性,而且在展现传统审美价值观念的同时,显示了中国艺术理论历史发展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正> (一) “正统论”是中国史学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它的出现和发展,显示了中国史学跟政治的密切关系,也正因为这样,环绕“正统”的争论,才历代不已。 王夫之在他的论著中,对历代“正统”问题十分注意,而且因应他所处的时局,藉论“正统”而表达他的政治思想。但在过去,不少学者认为船山反对谈什么正统不正统。日人内藤虎次郎在他的《支那史学史》第九章<述正统论>一节说: “《读通(钅监)论》的著者说,这类事不值一提,故关於正统论,书中不置一言。 国人魏应麒也接受这种看法,说船山“不作正统之妄说”,柳诒徵在《国史要义》论“史统”一章,一方面将王船山归入“不持正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