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是势在必行。本文基于浙江万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调研,就当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指出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学科建设、学科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几个问题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和不足,有待改革和提升。  相似文献   

2.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许多理工科院校开办的一个新的传统学科专业。本文就理工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改革培养模式,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在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进行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写作能力是最能彰显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优势的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从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写作能力的需求出发,思考和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突破"一体两翼"模式,改革写作类课程教学;确立"大写作观",开辟写作教学多样化课堂;构建网络实践平台,创新写作教学与训练;确保"四年一贯制",坚持写作教学与训练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新文科”建设对传统文科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触发了对高校汉语言文学建设的一系列新思考与新实践,指向于实现知识的融合升级,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及实用性,以匹配社会的人才需求。“新文科”视角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基于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坚持问题导向,从目标定位、课程设定、教学模式、师资素质建设等层面出发,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相衔接。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按照现有的专业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已经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本专业教育的历史和现状,从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评价标准以及教师管理制度等方面实行体系化改革,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新要求的合格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构建起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次,我们要不断的反思我们在人才培养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不断调整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策略,以国际化的眼光来积极应对挑战。只有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赢得广阔的全球空间,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从复合型人才需求现状出发,阐述了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并以广西大学为例探讨了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途径,旨在为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就业率低,招生受限制等原因,在应用型大旗下日渐萎缩。改革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课程准≯制度,改革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深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其摆脱困境,继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倡议对汉语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而复合型汉语人才的培养和输出是解决这一需求的重要途径,培养对象、传播内容和培养方式三个层面的改革是实现其目标的有效方式。培养对象方面,坚持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专业学生汉语专业知识教育和非汉语言专业学生商务汉语能力教育多向结合;培养内容方面,实现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文明教育多方结合;培养方式方面,依托课堂教学实体模式,引入多样化教学形式,开展多样化语言文化活动,实现国家发展倡议和高校人才培养的互动双赢。  相似文献   

9.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英语+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业方向教育,是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而做出的自我调整,也是为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新型补充形式,如何形成自身特色、增加社会竞争力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探讨了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并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提出目前需要加以改革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已经成为各外语院校校(系)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摸索出了一些适合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这些模式从理论上讲,都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的外语人才,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又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社会实践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等方面.在此,我们根据本次课题的研究情况,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外语教学改革现状,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以及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与外语教学的关系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定不移地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培养大批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优化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2.
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实践来看,当前高校文科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涉及专业发展、培养机制、教育理念和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加强文科生专业素质培养,需要坚持整体性原则,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增大实践性课程比重,创设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13.
复合型物流管理IT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它解决了当前专业供给与社会所需技能型人才缺乏相脱节的问题,通过优化育人环境、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实践环节、融合物流管理、软件开发等措施,对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定量、定性、定位的研究,努力构建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型物流管理IT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措施。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专业,拥有丰富的课程体系,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汉语的掌握程度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效果。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有效路径,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社会的发展向高校提出了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俄语人才的要求。中俄联合办学、中外教育资源优势互补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巨大的可发挥空间。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中俄联合办学的有利条件、如何克服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那些影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因素,是当前一段时间内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如何在民族院校办好汉语言文学专业 ,这是当前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各类高校和民族院校设置的概况介绍入手 ,在将民族院校内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普通高校同类专业和民族院校不同专业深入比较基础上 ,分别指出各自异同 ,从而正确认识该专业的独特性和对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意义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关提高该专业人才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韩建交20年来全国高校掀起了开设韩国语专业的热潮,韩国语专业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如何在量中求质,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市场的需求,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培养理念和培养思路.在分析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必要性的基础之上,结合全国韩国语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就业趋向的特点,参考韩国语专业应届毕业生及在校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探索出一条符合专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韩国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之路,并探索出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道路,使韩国语专业的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8.
多路径培养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广义的社会工作包括社会服务和管理,行业与岗位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和方面。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不能只限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专才培养,而是要与其他专业相结合,探索多路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更多的社会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19.
双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新思路。结合我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本文试图从人才培养规格、特色与服务面向等三方面探讨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双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20.
论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法律人才是各国面向21世纪高等法律教育发展战略中的最主要议题,本文就我国的高等法律教育应如何顺应这一世界性历史潮流,改革现有的法律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以便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法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社会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剖析了复合型法律人才需求的动因,提出了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途径,以及为我校乃至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亟待解决的这个迫切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