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眼,即文章之眼,以眼睛来比喻散文中的精警语句。它是作者在艺术构思中对全文的题旨进行的高度概括与反复炼意,是立意的灵魂和炼意的升华。这正是陆机所云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赋》)中的起“警策”全文作用的、“居要”的“片言”。许多散文名篇中都有意设置文眼,巧用文眼会收到以下的效果:一、巧设文眼,可使文章结构严密《陈情表》中李密立足一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孝”字来陈情;《捕蛇者说》中柳宗元围绕“熟知赋敛之毒有胜是蛇者乎”的“毒”字来立意;《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则紧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相似文献   

2.
题记是一道开胃菜。既然是开胃菜,就一定要开胃,题记就是如此,作为写在文章前面的话,就应该引人入胜,或耐人寻味,或富有哲理,吸引读者的眼球。除了《现代汉语词典》所说明的题记的“扼要说明著作的内容或主旨”作用外,题记还具有打开作者思路,点化文章主题,凸显文章神韵,激发读者兴趣,引导读者思考,或作引人入胜的开场白等多种功能。题记,可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有代表性的三本教材关于“警策”的定义和所列举的例句,从这两个方面系统地反证了“警策”并不是一种辞格;鲜明地指出了三本教材所讲的“警策”辞格实际上指的是能产生警策修辞效果的其他任何辞格.  相似文献   

4.
一三峡大学用“求索”作为自己的校训,这是十分明智的选择。这一选择既表达了学校的理想,又是学校对自身的警策。凡是本校的师生都知道,我校用“求索”作为校训取自屈原《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着十分明确的经典依据。屈原的高洁情怀与《离骚》忧国伤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的教与学主要是靠语言信息的传递与吸收来完成。基于此,语文教师语言信息的表达艺术就显得更为重要。那么,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语言信息的组织与表达能力呢?记得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讲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与动听。”一、讲重点,语言要精炼明了教师讲解课文,如同作家写文章切忌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必须突出重点,做到提纲军领,精炼明了。作家写文章讲究“立片言以居要,为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突出,要表达清楚文章重点,就应抓住警策之言,抓住关…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关于范畴的表达论问题,有的语法著作已有论述,如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而从语体的角度研究表达的目前还不是很多。本文从语体表达的角度,选择“时间”范畴,从(一)时间词语的特点及其选择,(二)时间的形象化表达,(三)时间表达的语法形式特点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文艺语体“时间”范畴的表达特点,以做为语体表达论研究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7.
晋人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章的标题,正是这“居要”的“片言”,全篇之“警策”。有人把标题比成文章的“窗户”,透过它,可见全文内容;有人把标题比做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心灵的窗户”,可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感情;还有人把标题比作文章的“高峰”,登上高峰,可以鸟瞰文章的结构脉络。因此,对学生讲解文题与指导这方面的练习,就是做“擦窗”、“明目”、“登峰”的工作,这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提高学生分析、概括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大有裨益。我们经常采用的文章标题的讲解与有关  相似文献   

8.
唐传奇诸家注本若干注释有误,经考证,文章认为:《任氏传》中“金城县”不在今兰州市,而是在今陕西兴平县;传奇中“坊曲”不是里坊,不是转弯处,而是城坊中小巷;东市不在城外而在城内;《虬髯客传》中“扶余国”应为“扶南国”;《郭元振》“开元中下第”应为“咸亨中下第”;《无双传》中“渭桥”当为沪桥或灞桥。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就是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作自己要做的题目。久而久之,学生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写文章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0.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这是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所表明的观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新世纪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多多练习,作自己要做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以作文与生活的教学研究为突破口.切实改进小学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1.
传统观念的转变和对劳动力商品范畴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这是《资本论》中一个大家熟悉的论断,所以传统的观点都认为劳动力商品是一个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作者在文章中认为,劳动力商品应该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特有范畴,并连带就劳动力成为商品同劳动者的生产主人翁地位和按劳分配阐述了他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语言论》中的“意义”作为分析对象,以原著中的具体阐述为例证,指出了《语言论》的轻视意义不是作者的一种理论认识,而是一种从研究方法论上回避意义的选择。文章还对原著中术语“意义”一词的多种不同的含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语言论》对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混淆及其表现进行了例举说明。最后,本文从哲学根源和具体表现上探讨了《语言论》中混淆词义及其客观所指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陆机的《文赋》提出了“言不逮意”的文意矛盾,这一矛盾实际上包含了多个层面的矛盾,其中突出的表现为语言符号的单一性与语义的丰富性(非线性)之间的矛盾。陆机在艺术构思的层面上探讨了如何解决文意矛盾,并提出了“立警策”的观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丰富和继承了陆机的理论,在《隐秀》篇中提出了“隐”和“秀”的文学创作技法,这一技法的提出对在文学创作的物化阶段解决文意矛盾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宝鸡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载刘亮同志《“凤德”考》一文,提出“凤德”作为一种比喻始于西周,这是很有见地的。但作者认为“德凤”源于文王,用指周德则是很成问题的。至于什么是“凤德”,刘文也没有作出正确的解释。凤德不是王德而是士大夫德刘亮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刘文”)开始时指出,凤德“旧时多喻士大夫的德行名望。”但刘文置“旧时多指”于不顾,另作新解,说凤德是“周德”,是“文王之德”。就是说.凤德是王德而不是士大夫之德。作者引用《诗·大雅·卷阿》,认为《卷阿》中的凤凰比喻周天子,“凤凰就是周天子的象征”。作者对《卷阿的这种理解显然是错误的。《卷阿》十章,章章言贤士君子来游王所。其主题,不是如刘文所说  相似文献   

15.
语词意义的交集是跨文化思想共性研究的基石。宇宙自然和天地大美是美国哲学家爱默生的散文与中国道家经典《庄子》论美的焦点。爱默生的《论自然》把世界万物的构成之法界定为Beauty,并认为自然之美是宇宙的一种表达。《庄子》则表述为天地大美,与道家的核心范畴“道”紧密相关。在中国文化中,汉字“美”作为天地之象有其文字学基础,“美”的字形最初即象征预示吉凶的自然天象。文章通过词语溯源和文本的对比分析,辨析出汉字“美”的初始意义、《庄子》大美的深层意蕴与爱默生作品中Beauty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并通过梳理书中对大海、丛林、时序、季候、晨曦、荒野等自然事象的书写和体验,总结出两部典籍的作者从大自然中悟出博大、和谐、光明、超越的审美属性,使精神获得提升。《庄子》阐释蕴藏于自然事物中的道性,借助的是寓言故事;爱默生的自然意象书写,表达的是对自然中隐匿的精神之我,即“超灵”的体悟。充满诗意的形象化语言,成为中美哲人穿越性精神交会的媒介。  相似文献   

16.
《国风》的表达角度,主要有“旁观者叙述”、“主人公独白”、“多重(前二者的混合)”等三种类型。同一首诗中,表达角度可以在这三种类型间转换。《国风》中的部分诗篇,历来有多种解释,如果从“表达角度的转换”这一侧面来理解,或许对解决某些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依据作者的书面语言,由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形式,理解文章中的字词、句段,进而辨别文章主旨,领会作者思想,赏析作者写作风格及表达技巧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但是,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我们扪心自问:学生有多少时间阅读?学生对阅读还有多少兴趣?学生能从阅读中找到快乐吗?  相似文献   

18.
赵国栋先生在《〈红楼梦〉作者新考》(原载《河南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0年第7期转载)一文中大胆地提出“《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曹頫。”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很好的,作为红学研究中的一家之言。定会引起国内外红学界的高度重视。但通读全文之后,我觉得作者的论断尚缺乏确凿的事实依据。现仅就文章中引证的若干资料,提出几点不同的看法,供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作者在对当时的现实社会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加入了封建贵族以及普通百姓的情感在其中,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作者利用哭泣进行的情感表达方式更多一些。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中的点睛之笔是把握文章主旨的钥匙。点睛之笔在表达上灵活多样 ,可长可短、可叙可议……最好的方法是“隐”“秀”式。“隐也者 ,文外之重旨者也 ;秀也者 ,篇中之独拔者也。”(《文心雕龙》)“隐”“秀”式点睛之笔是作者情思与文辞精巧结合而成 ,关键是“自然”二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