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禁忌作为一种行为观念和民俗事象,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文化现象,国际学术界将之称为“塔布”。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它代表两个方面不同的意义:一是“崇高的”、“神圣的”,二是“神秘的”、“危险的”、“禁止的”、“不洁的”。可见“塔布”意指“某种含有被限制或禁止而不可触摸性质的东西之存在”。  相似文献   

2.
STOD—HOR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od-hor”是元代藏史中对一部分蒙古人的称呼,汉意为“上部蒙古”或“西蒙古”。它在当时究竟是指中亚的察合台汗国,还是旭烈兀的伊利汗国,学术界至今未有定论。笔者拟依汉藏史书所载,略作考辨,就正于方家。 最早对"stod-hor”一词作注释的是《汉藏史集》(rgya-bod-yig-tshang)。该书在记述大蒙古国王统时,谓:拖雷(tho-lo)“第五子旭烈兀(hu-la-hu)[原注:与止贡派(元史作必里公,vbri-khung-pa)结为施主与福田],此人即殊胜王(lhag-pavi-rgyal-po),为使其寻找国土,遂派往上部(stod),于是便称之为上部蒙古(stod-hor)”。以“stod-hor”指称旭烈兀(hu-la-hu或hu-la)所部。《新红史》(deb-ther-dmar-po-gsar-ma)也记,拖雷[原作贵由(go-  相似文献   

3.
安海燕 《中国藏学》2023,(1):99-108+215-216
明封大智法王班丹扎释的传记《西天佛子源流录》载永乐九年(1411)班丹扎释在乌斯藏修习、参学时,不知何故,“太宗文皇帝怒乌斯王(阐化王)逆旨,欲遣大兵取乌斯国”,由此引发了“乌斯王”的恐慌。“乌斯王”情急之下向正在楚布寺禅修的班丹扎释求救,班丹扎释携“乌斯王”侄等一行前往明廷向明成祖陈情,最终化解了这场危机。文章发掘学界新近公布的《大乘法王传》及《大乘法王致明成祖书信》中的重要信息,结合《贤者喜宴》《明实录》等传世藏汉文史料,考查“乌斯王逆旨”事件的前因后果,认为“乌斯王逆旨”指的是金字使者奉旨在乌斯藏迎请萨迦座主昆泽思巴(大乘法王)时,“乌斯王”意欲阻挠昆泽思巴前往明廷而制造障碍一事;《西天佛子源流录》对班丹扎释化解危机的功劳有所夸大,事实上是大宝法王发挥了主导作用,而班丹扎释作为陪送大宝法王返藏的侍从在此事件中承担了沟通和联络的任务。“乌斯王逆旨”事件的整个过程发生在明廷落实对乌斯藏“多封众建、分而治之”政策的大背景下,班丹扎释奉大宝法王之意携阐化王侄前往明廷陈情以及随后再次奉命入藏安抚阐化王,皆与明廷派往乌斯藏执行多项任务的主使团随行,他是明廷治藏政策形成期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相似文献   

4.
浅谈《格萨尔王传》中“宗”的内涵高宁《格萨尔王传》中称,主人公格萨尔一生曾降伏“十八大宗”、“十八小宗”以及不计其数的微小“宗”。同时,《格萨尔王传》的许多分部本都以“征服XX宗”或“夺取XX宗”等命名。那么,这里的“宗”(孪’)的确切含意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央珍 《西藏研究》1992,(4):89-98
一、佛教传入西藏应在松赞干布时期关于佛教何时传入西藏地区,民族史学界与宗教史学界都做了不少的研究。其中,一些论著认为公元2——5世纪的五赞王时期为佛教正式传入西藏之期。其主要依据是某些藏文史书中,关于“拉妥妥日年赞时期,天降装有金塔,经书、佛象之宝箧”的记载,《西藏宗教源流考》中所说的五赞王时期的赤扎朋赞就已“创造各种器具,并演说  相似文献   

6.
格萨尔与岭     
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其中的主人公是格萨尔王,他所属的国家,号称为gling。这个gling字的藏文,现在有三个读音,卫藏方言读作ling,我们译作汉音时作“岭”。康方言读作lin,一般译成汉文作“林”。安木多方言读作lang,相当于汉文“郎”字的读音。现在我们对于gling读作“林”这一问题且不去说它,只企图初步探讨一下,gling字在安木多方言中,何时音变读成lang,为什么来谈此问题呢?原因是这样:  相似文献   

7.
试论多布巴的《了义山法海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布巴喜饶坚参是14世纪著名的觉囊派大师,在藏传佛教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广引教理证成,遂立他空胜义见宗”。在主持觉囊寺期间修缮寺庙,建塔立像,使觉囊派出现了创宗以来的第一次兴盛局面,赢得了地方势力的支持.他的代表作《了义山法海论》无论从深度、广度以及内容的丰富、语言文字的精炼来说,在整个觉囊派历史文库中都是无与伦比的.在今天看来,这本书对中观他空思想、乃至觉囊派历史的研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重要著作.下面就多布巴的生平事迹和《了义山法海论》的基本思想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教派(五)觉囊派觉囊派是藏传佛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主要分布在今四川、青海交界一带,觉囊派的渊源,据《觉囊派教法史》记载,可追溯到无著论师。认为无著论师“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他空大中观的见修”。他空思想传入藏区后,许多人便热衷他空思想的修习和宏传。大...  相似文献   

9.
松赞干布,《旧唐书》作“弃宗弄赞”,有时简称“弄赞”。《新唐书》作“弃宗弄赞”,“亦名弃苏农,亦号弗夜氏”。《卫藏通志》作“曲结松赞噶木布”;《中华佛教史》作“双赞思甘普”,或“双赞王”;《蒙古源流考》作“特勒德苏隆赞”,其余各书,或作“桑赞甘普”,“松尊冈波”,松赞冈布等。藏文松赞,端庄尊严之义,干布,深邃沈宏之义。曲结为依佛法而统治之王,即法王之义。吐蕃致唐国书,自称“曲结松赞干布”,唐人误认“曲结松赞”为名,而译作“弃宗弄赞”,以“干布”为尊号,译作“赞普”也。《蒙古源流考》所称“特勒德苏隆赞”的“特勒德”三字,藏文无对音可寻,疑为蒙古语“法王”之义。其余各字皆有对音可查。惟《旧唐书》以“冈布”为“赞普”则系误解。查《新唐书》,“其俗谓强雄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曰赞普”。其意与《新唐书》的解释同,与冈布意义有别。公元569年,丁丑,陈宣帝太建元年,松赞干布生于吐蕃旧都亚隆札对园之降巴木  相似文献   

10.
后汉王逸《楚词章句》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沅陵处于楚国之南,位于沅湘之间,其之俗所好“祀”就是流传数千年、至今仍然兴盛的巫傩祭祀。“傩”(nuo),在汉字中又写作“难”:它是“苦难”、“灾难”的“难”(nan),又是“难产”、“难事”的“难”(nan)。傩是中国远古人类为了消除灾难、危难,祈求平安、丰产而“发明”的一种巫术祭祀仪式。傩戏就产生在这种巫术仪式之中。祭祀土地神的傩戏,几乎各地都有,有的地方叫《搬土地》,有的地方叫《出土地》,而沅陵叫《三妈土地》。“三妈土地”…  相似文献   

11.
骆和黎族,不少学者根据《史记》和《汉书》认为二者有族源关系,说黎族祖源于骆。本文持不同看法,认为《史记》所指的“骆”并不包括海南岛;《汉书·贾捐之传》以“骆越”称海南岛的珠崖之民是误称。骆越是泛称,不是一个族名,骆非黎族先民。兹略陈管见就教于专家。一、骆非珠崖之民骆,作为族称,最早见于《史记·南越尉佗传》。该书有“(佗)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太史公曰:‘瓯、骆相攻,南越动摇’。”此清楚地表明闽越、西瓯、骆,是各在不同地域,各自有王,各自为国三个,是和南越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2.
雄文五卷入民‘公,统帅三军韬略精。光前裕后功盖世,神州亘古一巨人。中华大地沐东风,日升月恒王业兴。各族兄弟昂首立,代代高歌《东方红》。为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作@布赫~~  相似文献   

13.
诗的民族     
傣族人口在国内有一百多万人,是个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但这个人口不算众多的民族,却为祖国的文学宝库增添了奇光异彩。距今300多年前,我们傣族的叙事长诗就已有500部了。在叙事长诗中有“五大王”,可以看成是傣族叙事长诗的代表作。这“五大王”即《吾沙麻罗》、《粘巴西顿》、《兰嘎西贺》、《巴塔麻嘎捧尚罗》、《粘响》。说傣族是诗的民族,毫不夸张。五大诗王中的《巴塔麻嘎捧尚罗》是傣族创世神话的汇集,内容包括英叭创造天地,布桑该雅桑  相似文献   

14.
瑶族是一个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评皇券牒》、《盘王歌》、《盘王书》是瑶族民间珍藏的三部历史文献。它们流传时间长,是研究瑶族历史的重要资料。对于瑶族《评皇券牒》和《盘王歌》,近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撰文研讨,取得了不少成果,唯对《盘王书》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本文拟就《盘王书》作一初步探讨,谬误在所难免,希同道者不吝赐正。 (一) 瑶族崇祀盘瓠(王),早在晋代就有“每常为猱杂鱼肉以归,以祭盘瓠”的记  相似文献   

15.
《格萨尔王传》(以下简称《格传》)是一部包罗三界、总揽神佛的英雄史诗。史诗的主人翁格萨尔既“征服有形的敌人”,又“调伏无形的鬼怪”因此,史诗的内容虚实并存,‘亦真亦幻、难以取舍’。  相似文献   

16.
藏传佛教觉囊派现今流传于四川省壤塘县一带藏区,以他空见闻名。何谓他空见?刘立千先生所著《印藏佛教史》引用土观·洛桑却吉尼玛的《宗教教派镜史》说,觉囊派所谓“他空者,他法为空,然一切法之本性即胜义谛,常住不变”;《宗教词典》说,觉囊派认为“事物本真是‘自’,加在事物上的虚妄分别是‘他’,性空义只能是‘他空’,不能是‘自空’”,《藏汉大辞典》说,无分别智“不染其他  相似文献   

17.
保安四屯     
闻名遐迩的“五屯艺术”的五屯,并不是一个村子,而是同仁县隆务镇以北呈带状分布在河东西两岸的五个自然村。在历史上不称作五屯,而叫做四屯或四寨子。乾隆时《循化志》称“保安四屯”,有吴屯、季屯、脱屯、李屯。李屯又分上李屯、下李屯,故民间习称五屯,但当地藏族一直称“汉四寨子”。1929年设同仁县后,称“同仁四寨子”,解放初仍这样称呼。五屯的居民是土族。  相似文献   

18.
《佑宁寺志》和调查资料中的格勒特、郭尔朵、额尔丹实为一人 ,“奥丹”是嘉色活佛给格勒特的名字 ,是奥鲁特、丹巴嘉措的简称 ,奥鲁特即西平王奥鲁赤。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唐宋时期湘西土家族地区的羁縻政策史学界一些学者认为:土司制度和卫所制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道制”,“道”是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明万历《慈利县志》载:“汉,县邻夷名之日道。惟彼慈阳,逼近獠峒。屏翰靡固,踯躅何妨。”唐宋时期建立的羁縻州县制度可算土司制度的前延。“土司”一词最早见于《文献通考》记载的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王祖道的奏议。关于土家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形成过程,一般认为形成于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县”,作为制度滥觞于元代,而完善于明朝。永顺、保靖土司把其始祖追溯到五代溪州刺史彭士愁。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土家族简史》明确指出:“大量的历史资料证明彭士愁不是汉人,而  相似文献   

20.
问题的提起一位大学教授将《格萨尔王传》的《世界公桑》之部译成了汉文,这是对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的一大贡献。对此,表示由衷地高兴。据说,在译文的“前言”里说:“史诗中屡次出现‘噶伦’字样,……而噶伦官职的设置,也自清朝初年开始。因此,我们的初步看法是,这部史诗成为完本的写作时期,当在十八世纪以后。”就我个人来讲,对《格萨尔王传》并没有研究过,《世界公桑》这部书究竟成书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