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取用外国文化,并不是个新问题。历史的经验少说也有一百几十年,鲁迅倡导的“拿来主义”也已经四十七个年头。可是,直到现在,一碰钉子,人们还总是说:“还是鲁迅的‘拿来主义’好。”可见,老问题也有新情况,鲁迅的“拿来主义”还有提倡的必要。 那么,什么是鲁迅的“拿来主义”?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它?今天对我们又有哪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四年六月,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有理有据地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崇洋媚外的文化政策——“送去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渗透的殖民政策——“送来主义”,响亮地提出了著名的“拿来主义”的战斗口号,并进一步指出了借鉴文艺遗产、创造无产阶级新文艺的正确途径。 长期以来,在如何看待文化遗产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两种极端的态度。复古主义配合封建主义反动政治的需要,竭力阻挡新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主张全盘继承文化遗产,企图把封建主义的腐朽东西作为“国粹”保存下来。鲁迅饶有风趣地痛击道:“什么叫‘国粹’?照字面看来,必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  相似文献   

3.
我昔年读书“北大”时,曾听到当时以“选字”名家的刘文典先生讲到陆机《文赋》里“悲落叶于劲秋”一句时,向同学们发问:“你们想想,还有没有另外一个字比这个‘劲’字更好的呢?”还曾听到当时以文宗自负的林损先生讲到《论语》的“辞达而已矣”一句时,向同学们发问:“为什么不说成‘辞达而已’?甚至省为‘辞达耳’?”意思很清楚,刘先生以为“劲”这个实字用在这句话里是最好的;林先生以为“矣”这个虚字在这句话里  相似文献   

4.
有一次,在高中逻辑课教学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学生:“老师,‘队上的稻子基本上全部收完了’一句是对还是错?”老师:“错了!”学生:“那么错在哪里呢?”老师正好抓上这个句子来加深学生对“判断要恰当”的印象,于是循循善诱地说:“很显然,这是一个有  相似文献   

5.
朱克玲同志的《对于黑格尔“一个‘这个”的理解》一文,对恩格斯的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作了探索性的研究,读了颇受启发。该文不同意“一个‘这个’”包含有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看法,而认为只是“为了强调典型人物应有鲜明的个性”;又认为“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所论述的‘这一个’来解释恩格斯这句名言中的‘这个’”,是“不恰当的”。这在我们看来是值得商榷的。下面就几个主要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一朱文认为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第一章  相似文献   

6.
<正> 恕我直言,当我读完刘波同志的那篇副题为“与刘光裕同志商榷”的文章(见《文史哲》八三年第二期),感到该文的有些说法是欠考虑的。如刘光裕同志的文章中对周扬同志早在1960年的一篇报告提出了一点异议,刘波就这样无端地判定:“所谓周扬同志攻击源泉说是机械唯物论就是这祥得出的。”我们看看刘光裕的原文:“五十年代末就开始有一种对源泉说的不满情绪,到一九六○年全国第三次文代会的一个报告中,明确地称源泉说为‘不是完全的马克思主义’和不是‘完全的唯物主义’,这个意思相当于机械唯物主义”。从这段话中怎见得他说过周扬同志“攻击”呢?“攻击”一词的特定意思不用我来解释,令人不解的是,“商榷”者怎么可以给别人无端地造出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刘节先生在《怎样研究历史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关于历史研究上的重要的根本問題。这个問題已經引起了国內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和討論。刘节先生的主要論点是:“孔子发现‘仁’,好象牛頓发现万有引力一样。万有引力只能也用公式表示的抽象定律,只可以从各种不同的事实中表现出来。‘仁’呢,也是从‘自古及今’,人类社会上各种具体事件中归納出来的抽象名詞。”“当时用孝、悌、忠、恕說‘仁’,我們现在就要用阶級友爱等等方面說‘仁’,其为‘仁’一也。”如果用馬克思主义的阶級斗爭  相似文献   

8.
陶德麟同志在与何祚庥同志的爭论中,对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解,他说:“如果一个认识是真理,那么这种真理所反映的客观规律性存在于何种范围之內呢?它的适用界限应该怎么划法才合乎实际情况呢?这个问題,实践是不能确切地证明的。……无论何种条件下的实践,都不能保证‘准无差错’地、‘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題,都不能保证以后再不发生‘扩张’或‘缩小’的情况。……这正是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的一面。”又说:“既然它是真理,它就是推翻不了的。被推翻的不是这个定理的內容,而仅仅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这个定理的适用范围的规定。这个规定并不是什么相对真理,而正是错误;这个错误并不包含在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进程中的软权力与中国大众文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虎 《江淮论坛》2006,5(5):88-94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软权力”日益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和制约跨文化传播的显要因素之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软权力”的扩张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压力和挑战,这昭示着我们在不断增强“硬权力”的同时,务必不能放松对包括大众文化在内的“软权力”的培育和建设。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必须以开放的视野、对话的思维勇敢地去迎接这个挑战,同时在坚持“拿来主义”的前提下,实施“送去主义”的大众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按劳分配所体现的平等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权利”。马克思这一论断,曾被“四人帮”肆意歪曲,作为他们否定按劳分配原则的“理论依据”。“四人帮”之所以这样搞,是为了反党反社会主义,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但从理论上怎么正确理解马克思这一论断呢?现在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认为“按劳分配的‘资产阶级权利’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权利,它决不是什么‘资本主义因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97页);第二种认为按劳分配是无产阶级权利;第三种还是从资产阶级的原意上去理解“资产阶级权利”的(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论人性     
一九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反动文痞姚文元“报告”了他在“读书”中的一个“领悟”:从人性论中“可以直接引出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以及极‘左’、形‘左’实右的路线。”八天以后,即一九七一年一月六日,这个“领悟”当作“圣旨”传了下来。霎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批“人性论”的恶浪,并与批“维生产力论”、批“阶级斗争熄灭论”组成三路大军。所谓批“唯生产力论”实际上是搜人民的腰包,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破坏;鼓吹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不灭论”,  相似文献   

12.
说摩登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收录的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有这样一段话:“我这里也不想对‘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在鲁迅先生的很多杂文作品中都曾出现“摩登”一词,例如在《洋服的没落》中:“这洋服的遗迹,现在已只残留在摩登男女的身上”;在《赌咒》中:“我回答说你知道现在是什么时代,现在是盗也摩登,娼也摩登,所以赌咒也就变成宣誓了”。“摩登”不仅在鲁迅的作品中,在那个时代的许多作品都曾出现过:(1)生平最恨小城镇的摩登姑娘。(钱钟书《围城》)(2)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钱钟书《围城》)(3)说得更摩登…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学术研究》发表的《论道的物质性和老子哲学体系的唯物主义性质》的文章(下边简称《论老》),说老子哲学中的“道”是“物质”,其重要根据,是认为“无”、“无名”,“无物”都是“无名之物”的意思。我认为把这三个词都解释成“无名之物”是讲不通的. 首先分析“无”字.《论老》引了《老子》书中这样一段话:“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论老》分祈:“在老子这段话中,‘有’是‘有名’的略词,是指‘有名之物’。‘无’是‘无名’的略词,是指‘无名之物’。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天下之物生于‘有名之物’,‘有名之物’生于‘无名之物’。”我认为这样理解是讲不通的。题问在于这句“天下之物”中的“物”字,是有名的物呢?还是没有名的物呢?如果是有名的物,那么这句便是:天下有名之物生于有名之物,有名之物生于无名之物。前面说“有名之物”是从“有名之物”中产生的,后面又说“有名之物”是从“无名之物”中产生的,这个“有名之物”究竟从何而  相似文献   

14.
“阿Q正傳”     
一、魯迅是在什么思想情况之下寫“阿Q正傳”的? 要分析“阿Q正傳”,我們认为首先要研究这一个問題,就是,魯迅是在什么思想情况之下写“阿Q正傳”的?研究这一个問題,魯迅自己的話可以做我們的鑰匙。当“戏”周刊編“阿Q”剧本的时候,魯迅有“答‘戏’周刊編者信”,其中說:“果戈里作‘巡按使’,使演員直接对看客道:‘你們笑自己!’(奇怪的是  相似文献   

15.
典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大家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常常引用恩格斯的这句名言:“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然而就这句话本身的理解却各有不同,特别是对“一个‘这个’”的理解不一,有的同志认为“一个‘这个’”就是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典型的代名词,有的认为恩格斯在此引用黑格尔的“一个‘这个’”是为了强调典型人物应有鲜明的个性。我赞成第二种说法。恩格斯写信的背景及原信的意思恩格斯这句名言是针对敏娜·考茨基在《旧人和新人》中对主要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描写这一缺点而发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欧洲一些国家正处于革命的准备阶段,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和  相似文献   

16.
叶:上一场讨论中你问到:效用主义的解释范围到底有没有边界?信仰行为是在这一解释范围内呢?还是超出了效用主义可以解释的范围?任何理论都是有限范围的理论,如果承认这一判断,我们也应当为效用理论及广义效用理论划界。现在,让我们顺着你的问题继续讨论。 首先,“效用主义”的边界是否可以确定在人在自主、自为条件下的“目的性行为”的范围内?因为,这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点,那就是(在给定偏好前提下的)“自我意志的自由选择”,而选  相似文献   

17.
編者的話     
《文史哲》1957,(11)
本刊十月号所载“‘奴隸社会’是否社会發展必經階段?”一文,立论是有错误的,把它發表,原意是为了展开討論和批評,并已组織了批評文章准备發表。現据苏北师范專科学校來信揭發,該文作者李鸿哲是該校的一个反动右派分子,那他顯然是借着学術討論的幌子,对馬克思主义的一般社会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以下出自此书的引文,仅注页码)一书介绍了南斯拉夫“实践派”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一种社会辩证法,可是恩格斯却表现出了‘消极的科学主义和旧本体论主义’,发明出了‘自然辩证法’,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本意的”,“必须坚决予以清算”(第53页)。之后,作者作出如下价值判断:“可以肯定:‘实践派’指出自然界本身没有辩证法是完全正确的”(第55页)。这里,提出了两个原则问题:一、客观自然界本身究竟有否辩证法?二、肯定自然辩证法有否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本意?鉴于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不能不辨别清楚。  相似文献   

19.
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文化交流中的双向选择、异地发展、单向流向、“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的态度、以“解释问题”作为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文化自觉”等等问题 ,阐析了 2 1世纪将形成新的文化轴心时代 ,将出现全球意识观照下多元文化共存发展的局面 ,跨文化和跨学科文化研究将成为 2 1世纪文化发展的动力 ,众多思想群体将导演未来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过渡时期究竟是指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还是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为什么列宁在有些文章中讲‘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又在另一些文章中讲‘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为了弄清这问题,我们从列宁的三十多篇著作中,把凡是有“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或“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表述的地方,作了初步的研究,从中领会到,列宁一贯是把过渡时期看作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一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时期。早在1916年7月列宁就明确的指出:“马克思在批判哥达纲领时写道:‘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与这个时期相适应的是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