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该文以偶对、比照的方式例举了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差异.后现代主义在各个方面展现出与现代主义在侧重点上的对比,如:边缘与中心、相对与绝对、文本与意义、读者与作者、无序与等级、偏见与理解、悖谬与合理、能指与所指、内在与超在、模糊与清晰、混杂与纯粹、破裂与极权、主观与客观、个别与普遍、他者与自我、百虑与一致、激情与理智、意...  相似文献   

2.
西方实证心理学与中国心性心理学概念范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实证心理学和中国心性心理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创造和运用了大量的心理学概念,这些概念汇总为一些重要的心理学概念范畴。这些重要的概念范畴包括实证与体证、实验与体验、心理与心性、人格与人品、生理与生活、性格与品格、感觉与感受、感知与感悟、知觉与知道、思维与思考、情绪与情理、情感与情义、思想与思念、本能与情欲、心境与心情、动机与欲望、意志与意念。对西方心理学和中国心理学的概念范畴进行比较研究,会促进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和中国心理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全方位的结合。教育目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前提,教育制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保证,教育内容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核心,教育手段、途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充实。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图书馆员与时代发展、与社会、与职业、与他人、与自己、与学习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新世纪优秀图书馆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5.
国家与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有机体.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本质是社会普遍利益与社会特殊利益之间冲突、协调与整合的复杂过程与状态,表现形式与途径是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之间的影响、渗透与掌控.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经历了由国家社会同构一体一元结构,到国家与社会有限分离二元结构,再到国家与社会相互影响的互动演进过程,这一过程折射出社会利益变迁与治国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水在傣族人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及二元分类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是一个"水的民族",水在傣族人的心目中有洁净、医疗、生命和沟通等重要象征含义,这些象征意义表明傣族人思维中存在着一些二元分类结构,如污与洁、祸与福、疾病与健康、凶与吉、早与雨、旧与新、贫瘠与丰盛、死与生、鬼(神)与人、世俗与神圣、自然与文化、外与内等,它们是傣族人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模式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蕴涵着深刻的发展理念,如独立自主与求实创新、循序渐进与统筹协调、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和执政为民与以人为本等,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实验性与创新性、渐进性与包容性、自主性与民族性、人本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政府在旅游城镇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是:明确目标与确立重点;总体规划与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与政策引导;加强投入与建设开发;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制定法规与依法管理;维护生态与保护资源;旅游宣传与旅游促销;游客管理与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9.
覃大嘉  杨韶刚 《学术研究》2012,(12):80-84,125,160
将体现中华文化底蕴的和谐与道德领导结合起来,实证研究在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下领导者的道德水平对组织和谐精神的影响发现,员工对道德领导的评价与员工在组织中感受到的和谐程度显著相关,包括员工与自身、与同事、与团队、与上级、与管理体系、与其他部门、与最高领导的和谐以及组织内外部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与市场的结合必须是双重结合,既是生产力与市场的结合,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市场的结合。我们以往对生产力与市场的结合关注较多,而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市场的结合强调不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市场的结合应是整体结合,不能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市场的结合简单化为公有制与市场的结合和按劳分配与市场的结合,必须对生产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与市场的结合给予足够重视。必须解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市场结合实践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市场的进一步结合。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现代化与现代性研究中的五大弊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明科 《河北学刊》2005,25(2):21-26
近年来,现代化与现代性研究在文化及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弊病日益显现,归纳起来,大致有五个方面:以文化解释者的 主体性严重遮蔽文化存在的客观性,缺乏对文化运动自身复杂性的认识;以化约化观点简单对待民族化与西方化、古典化与 现代化、传统与世界等之间非常复杂的关系,缺乏对其作以具体语义场的动态理解;以机械粗暴的态度来理解反传统,缺乏对反 传统的深刻辨析;以圆满与完美的想象来处理文化尤其是对待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急于想建构一种十全十美的集古今中外一 切文化之精华的终极至境文化,缺乏对文化建构立足点的把握以及对任何具体文化复杂性与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的认识;以外国 尤其西方现代性来硬套中国现代性,缺乏对中国现代性之民族性与悖论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当重新审视实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沧 《河北学刊》2005,25(3):51-57
实用主义具有积极、创新和求实的性质,本质上是实践主义、多元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它并非主张“有用即真理,强权即公道”,而是强调实践、经验、效果三位一体;它重行动反空谈,重效用反虚夸,主张不断探索和实验,反对普遍真理和绝对真理;它重视理论结合实际,以挫败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要求将玄学拉回现实,创立实践哲学,贴近人类生活,完善真善美统一的真理观,建立创造性方法论和审美主义人生观。新实用主义则立足协同性、相对性、后现代主义和文化自由论,给狭隘理性以重击。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当重新审视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13.
从对“朴”的诉求看梭罗与陶渊明的“隐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洁 《兰州学刊》2007,(12):134-136,92
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与陶渊明分别为美、中两国文学史中以"隐逸"著称的创作者和思想家,他们都选择"隐逸"的生活方式来进行个人对于人生和时事的人文关怀.文章试从两者对"朴"的诉求的一致性分析入手,结合他们的生平和作品,比较论述他们"隐逸"情怀的异同,探寻中美异质文化思想会通中所具有的精神启示.  相似文献   

14.
刘文 《北方论丛》2006,(1):59-62
克里斯蒂娃认为,词语的对话性、歧义性以及文本的互文性为探索语言的各种可能性提供了基础;诗性话语打破了语言习惯从而把言说主体从语言和社会的各种禁锢网络中解放出来;话语主体通过阅读-书写过程介入到社会历史话语之中并重新书写历史、干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不同于交际语言所强调的清晰性、准确性、唯一性和权威性,克里斯蒂娃的诗性语言背离语言规则而强调意义的多重性、歧义性、僭越性和意义生产的潜在可能性;同时,由于互文本把社会历史纳入文本范围,文学实践与社会实践变得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舒开智  张丽 《阴山学刊》2009,22(6):22-25,46
互文性理论注重把经典置于一个广阔的文化坐标体系中予以观照:从横向上看,它将一个经典文本与其他文化文本、潜文本进行对比研究,让经典文本在与其他非经典文本的对话和移位中显露出它的平民特性;从纵向上看,它打破传统文学研究中对影响、渊源和承继的探讨,否认经典的崇高地位,从而获得对文学史和文化传统的全新认识。用“互文性”来描述经典文本间涉的问题,不仅显示出了经典文本内部多元文化、多种话语相互交织的事实,而且也呈示出了经典的深广性及其丰富而又复杂的文化内蕴和社会历史内涵,但是也有抹煞经典文本此时此地的独一无二性和原创性之弊。  相似文献   

16.
协商性司法:理论内涵、实践形态及其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商性司法追求控辩双方的对话、协商和合作,注重通过非传统刑罚方法解决刑事责任问题,突出被害人在程序过程中的地位并切实维护其遭受犯罪侵害的利益,着眼通过协商性司法过程和方法实现犯罪人与被害人关系、犯罪人与社区关系以及社区秩序的恢复、重建和发展。恢复性司法、辩诉交易、警察警告制度、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等是协商性司法的主要实践表现形式。对抗制刑事司法的内在缺陷和不足是促成协商性司法之生成的直接原因,孕育和催生协商性司法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后传统社会的关系性质和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组织结构设计与管理以及校园内外的文化活动,论述高校形象的行为系统,提出高校要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与系统、独特的文化活动采创建动态形象,参与竞争,谋求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彭立群 《齐鲁学刊》2008,3(1):70-74
自由与规范的统一不是自然而然就能达致的,我们需要从哲学角度反思二者统一的含义、基础、原则和限度等问题。自由与规范相统一的含义就是二者并非一定要区分出谁先谁后,它们都是服务于人的需要的、相互依存并有着张力的维度。自由与规范相统一的基础在于人存在状态的能在性和共在性。自由与规范相统一的原则是致力于生产与生态、本性与理性、主体我与客体我之间的平衡。自由与规范相统一的限度即避免形式化和僵化问题,把具体的历史条件、艺术创作和私人生活领域中的特殊性收入反思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王元骧 《文史哲》2005,1(2):45-52
“审美”(鉴赏判断)这个概念按照康德的本意,是通过无利害的自由愉快来使人超越利害关系的束缚,沟通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把人引向“最高的善”。这是直接针对自启蒙运动以来科技理性肆虐、人文理性沦落而发的。但由于康德的先验论哲学思想以及在方法上所采取的“纯粹理性的建筑术”的局限,最终导致他不可能完全解决两个世界的对立。我们应该在肯定康德美学思想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回避它的思想局限,从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关系着眼,正确理解审美在扬弃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无限与有限、超验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对立,以及审美在使人进入和谐统一境界、实现精神上的自由解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郑立新 《云梦学刊》2005,26(2):67-70
经济学和伦理学由于在道德与利益关系上的取向不同和思考问题的径路相异,造成它们的对立和隔阂。这种隔阂造成它们严重的贫困化问题。经过经济学和伦理学对各自狭隘的思想径路的深刻检讨和反思,当前,两个学科已经走向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当代发展既体现了这种融合的趋势,又得益于这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