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模糊层次(F-AHP)分析法的境外直接投资风险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对境外直接投资风险进行识别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境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模糊层次(F-AHP)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案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可以对境外直接投资风险进行更加公正客观的评价.但是在对境外直接投资风险进行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时,要将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风险评价体系作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利用模糊数学原理,对高校毕业生社会评估的相关指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一套目标一致、客观可比、操作性强的高校毕业生社会评估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期实现定性与定量评价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刘荣 《兰州学刊》2010,(6):51-53
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在已有的商业银行顾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商业银行顾客满意度评判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该方法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对商业银行顾客满意度进行评价,为商业银行全面质量管理评估的开展提供新的可行性评价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领域中日益普及,逐步成为教学常态。如何评价大学英语多媒体课件,仅仅看课件中信息技术的含量是不够的。正确评价大学英语多媒体课件,首先要弄清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性质和作用,并正确剖析多媒体授课的特点。最后,提出应从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三个方面综合去评价大学英语多媒体课件。  相似文献   

5.
基于市场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物流技术的不断提高,对物流网络资源动态整合模式的可行性评估,是保证物流网络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网络运作效率和盈利能力,管理节点物流企业的重要方法。依据物流网络资源动态整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下的物流组织网络相关理论,借助物流信息网络的支撑,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物流网络资源动态整合能力进行研究,并用一个算例对物流网络资源动态整合能力评价体系及其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验证。通过对物流网络资源动态整合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优化物流网络结构与管理策略,对于物流网络和各节点企业实现长期战略目标,降低物流网络运作成本,提高获利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对国际管道工程项目进行综合客观的风险评估,构建了国际管道工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国际管道工程投标风险模糊评价模型。并通过列举实例,介绍该模型的应用情况。通过分析表明,所建立的模糊评价模型在国内管道承包商进行境外工程投标决策时有良好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人才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上的一切竞争无不归结为人才的竞争。因此,科学地评价人才对于社会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探讨了人才的模糊性,因而人才评价的科学性提出了人才的模糊综合评价的客观要求。本文根据模糊综合评介法的步骤,结合人才评价的特点,提出了人才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分别探讨了行业、学科人才的模糊综合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8.
根据目前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的现状,从管理体制、实验条件、实验内容、实验队伍、开放模式、质量监控、教学效果等7个方面综合考虑.采用指标聚类分析法,从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多个指标中筛选出了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了实验室开放管理二级评价指标体系;依据模糊数学原理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实验室开放管理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表明,对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的教学质量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可以获得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估结果,方法简便、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9.
运用AHP法对企业税务筹划风险进行辨识后,建立企业税务筹划风险树模型并确立风险集,再将Delphi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集成用于企业税务筹划风险评价研究,可以通过将风险值量化后对风险进行评价以决定取舍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为使企业税务筹划风险评价结果更具信度,在实证分析中采取带确信度的Delphi法确定风险权重,并运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企业文化球面网络结构模型构建了一个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企业文化指标不易定量分析和企业文化评判等级边界模糊的特点,引入模糊理论,构建企业文化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文化进行评判,避免了用“是”或“否”这样的确定性评价方法处理这种非确定性问题带来的信息遗漏。评价结果表明,基于球面网络结构模型的企业文化模糊综合评判能较好地反映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当重新审视实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沧 《河北学刊》2005,25(3):51-57
实用主义具有积极、创新和求实的性质,本质上是实践主义、多元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它并非主张“有用即真理,强权即公道”,而是强调实践、经验、效果三位一体;它重行动反空谈,重效用反虚夸,主张不断探索和实验,反对普遍真理和绝对真理;它重视理论结合实际,以挫败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要求将玄学拉回现实,创立实践哲学,贴近人类生活,完善真善美统一的真理观,建立创造性方法论和审美主义人生观。新实用主义则立足协同性、相对性、后现代主义和文化自由论,给狭隘理性以重击。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当重新审视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12.
罗蒂立足后现代主义、相对主义、过程哲学和日常生活哲学建立的后现代实用主义,批判了传统哲学的概念化、教义化和虚假观念;肯定了解释学的认知功能和有关同情心与道德心的重要作用;否定真理观上的绝对性、永恒性和不变性;反对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文化一元论,主张解构形而上学,创立无冕哲学,提倡自由主义、平等主义、多元主义、人道主义、审美主义、浪漫主义,及幸福主义。  相似文献   

13.
宋代陈旉、严抑、赵汝恂、倪翼周、胡文卿、郑达可、臞翁、应灋孙等八位词人的生活年代和里籍等情况,历来不明。经勾沉载籍,考知陈旉(1076—1149后)为南北宋之交人,以布衣终老;严抑(1108?-1156),建炎二年(1128)进士,历官至权工部侍郎,知信州;赵汝恂,宗室子,孝宗时浙江德清人,进士出身;倪翼周,即倪民献,福建罗源人,孝宗淳熙二年(1175)进士;胡文卿,孝宗时浙江余姚人;郑达可,福建莆田人,宁宗庆元二年(1196)以上舍释褐入仕;臞翁,即南宋著名诗人和诗评家敖陶孙(1154-1227);应灋孙,理宗时浙江舟山人,仕至承议郎。  相似文献   

14.
内修素质,外塑形象—论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领导干部内修素质应在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 ,审美素质等方面下工夫 ,努力树立起一个多棱镜似的理想的领导干部形象 ,即 :政治坚定、思想解放、开拓创新、博学多才的教育工作者 ;廉洁奉公、求真务实、方法得当的管理工作者 ;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富有爱心、体贴入微的心灵导师 ;平等祥和、善解人意、热心耐心、排忧解难的朋友知音  相似文献   

15.
淮南王刘安不喜声色、游猎、犬马,一心向往学术,撰著异常丰富,目前能见到的汉代典籍著录刘安等人的著述文目共计有21种。刘安传世的《淮南子》、发明的豆腐,分别为人类贡献了一份精神财富、一份物质财富。文章从刘安与汉代淮南作家群;刘安与淮南地区的成语典故;《淮南子》与花鼓灯艺术等方面,论述了刘安对淮南文化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朝鲜半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比较而言,儒学与佛教的影响是明显而强大的,而道家文化的影响是隐蔽的,但是,我们可以从朝鲜半岛的文学、文化中感受到老庄思想影响的深刻性。研究这一问题,对揭示老庄思想在朝鲜半岛哲学和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及变化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义是什么:效用、公平、权利还是美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类思想史上,正义或公正这个范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功利主义者认为正义是效用,罗尔斯认为正义是公平,诺齐克认为正义是个人权利,麦金太尔认为正义是美德。其实正义是属人的,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不断生成、变化和更新的。在现代,必须从哲学层面升华正义理论,超越单纯的效用、公平、权利以及传统美德的视野,把人与人的生活意义、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完善作为正义理论的主题,并把关注弱者生存权利与约束强者权力意志的正义原则贯注于现实的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中国、希腊远古神话描述出当时时代所能认识的自然世界的形态,实现了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结合、现实美与艺术美的统一,这是东西方两个民族神话共同的美学精神内涵。由于各个民族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物产资源等的不同,东西方神话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中国神话歌颂劳动,赞美意志,表现强烈的正义感和献身精神,具有理性、严肃的恬静美;而希腊神话则讴歌冒险,崇尚肉体,具有热情、粗犷、险峻的紧张美。不同神话风格的由来,是不同民族不同生存条件、心理定势、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响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王俊 《兰州学刊》2007,(1):51-53
在对存在的思考中,黑格尔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中都贯穿了"无"与"在"的辩证,只是思考的路径不同,导致了对"无"与"在"的不同理解.黑格尔把进入概念的存在看作真正的存在,把非概念化的存在看成无.海德格尔则相反,他认为存在的概念化导致了虚无主义,为了理解真实的存在,必须将被概念束缚住的存在释放出来,因而需要解构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理论意义上,以“劳动”作为“实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历史选择和基本看法。生活世界理论和生存—实践论开始意识到其中的矛盾张力,但仍致力于弥合。而认识论意义上把“实践”解释为反教条的经验累积论在中国也根深蒂固。着重强调人与人关系(而非原来的人与自然关系)并凸现自由、伦理、人文、审美等价值维度的“实践”日益受到重视。但从人人关系维度看,“实践”内含的各种张力、矛盾、复杂、多元、异质等都凸现出来,使实践智慧论和实践自悖谬论成为日益受关注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统一、知—信—行的统一开始受到反思,而实践和生存的内在反讽性或许更凸现了哲学实践观的复杂内涵,以及区分不同层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