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化形式中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文化形式中的理解活动——文化理解是日常理解的主题化。文化理解的基本方式是认知、评价和审美,分别追求三种基本主题:真、善、美。康德、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旧唯物主义者,都未能正确把握文化理解同日常理解的关系,未能达到对文化理解完整而具体的理解。只有把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才能在日常理解与文化理解、以及文化理解三种基本方式的辩证关系中,准确地把握文化理解的现实基础、内在结构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
伦理意义上的“理解”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交往对象的价值取向进行理性了解,并从情感和意志上予以合“和谐互动”之目的的认可及支持的心理活动.同其他学科中的“理解”相比,伦理视阈内的“理解”有其自身的理解主体、理解对象、理解过程、理解动机和理解目的.社会交往中一些非重大利益冲突的化解、人际疏离的弥合、多元文化条件下一些不必要摩擦的避免等都诉求于理解的参与.在社会和学校实施或隐或显的理解教育是促进和谐交往的重要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3.
西方理解论的冲突与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各派哲学始终关注理解问题,并建立了各种理解论。近代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解论和当代流行的人文理解论,是西方哲学两种主要的理解论模式。科学理解论从科学认知出发,在主客关系中片面追求客体性;人文理解论从人际理解出发,在主体间关系中片面追求主体性。二者都未能全面地把握人类理解活动的基本关系和基本属性,在尖锐对立中陷入了理论困境。只有从马克思实践论世界观出发,把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在实践的主客关系与主体间关系、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中,才能建立完整把握人类理解活动的新哲学理解论──实践理解论,进而从根本上超越西方哲学理解论。  相似文献   

4.
"理解"作为对事物的认识,是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对理解的真理性的探讨,是在认识论的视野中的探讨。"理解"作为对文本意义的把握,是解释学的研究对象,对理解真理性的探讨是在解释学的视野中的探讨。解释学与认识论是不同的学科,是不同的视野,在不同的学科视野中,"理解的真理性"有不同的意义。在解释学的视野中,"理解的真理性"问题有:解释学是否应关注理解的真理性?理解是否具有真理性即理解是否有正确与错误?衡量、检验理解真理性的标准是什么?解释学作为对文本意义理解的研究,应当关注理解的真理性问题。理解的真理性,就是理解的正确性,理解与文本意义的同一性。人类全部理解实践证明,正确理解是可能的,误解也是存在的。检验理解正确与否的标准只能是作为理解对象的文本或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理解"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理解与认识的关系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伽达默尔解释学对"理解"的现象学分析与存在论解释,拓宽了对"理解"的研究视域,为超越"对立论"与"归结论"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解是以物化的精神形式客体为对象的认识形式,在对象、目的、真理以及方法上具有特殊性,不能简单归结为一般认识论的分析构架.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西哲学所共有的认识方式,整体理解不仅包含着重要的认识机制,而且在其当代发展中涉及哲学认识论立足点的转移.对整体的领悟类似于通过归纳提出假说,不过是根据对部分的表现对整体做出推测;而对部分的理解则类似于通过演绎验证理论,不过是根据对整体的理解推演出部分所应是的状态,以此映证对整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诠释学是一门关于"文本理解"、"自我理解"和"自我塑造"的学问。读者通过文本理解而达到自我理解,使自身获得了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在此意义上,自我理解就是诠释学的教化功能、亦即其实践性的体现。文本理解乃是自我塑造的起点,只有尽可能"正确"理解文本,自我塑造才得以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诠释学的探索本身是一项包含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任务,这一点凸显了诠释学的实践品格。就理解方法论而言,西方诠释学已经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体系,但这还远远不够。今日的诠释学研究不仅是出于我们自己的传统以及对传统的反思,同时也包含了对各种异质文化思想资源的消化与接受,从中提炼出我们现代的"德"的共同理念;积极借鉴西方诠释学关于理解方法论的丰富思想资源来反思与梳理我们的诠释经验,以建构中国诠释学。  相似文献   

8.
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去发掘中国经典文本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合理的方式不应该是重拾"经学",走"经学"重构之路,而应该是通过对西方诠释学的批判性反思,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的特点,建构一种中国式的"经典诠释学",即从"经学"走向"经典诠释学"。与"经学"相比较,"经典诠释学"有着很大的不同:(1)在研究对象上,从"经"(狭义)转变为"经典"(广义)诠释;(2)在研究立场上,从"宗经"转变为"尊经";(3)在理解向度上,从"回溯"转变为"延展";(4)在理解方法上,从"还原的方法"拓展到"对话辩证法"。这种不同,也使得"经典诠释学"在经典文本的理解上,不仅能够保持"经学"本有的文化保存与文化继承的长处,而且能够消解其活力不足的弊端,推进中国本土文化的前拓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阐释学前理解与理解的角度分析文学翻译中的两种阐释向度:阐释不足与阐释过度。从前有、前见、前结构及译中理解的发生考察了不同译者在有差异的前理解与理解中出现的阐释度偏差。研究表明,前理解与理解会对文学翻译的阐释不足与阐释过度构成选择性制约,而因为译者乃特定的历史"此在",前理解相较于理解对译文的风格形成影响更大,译者会在前理解的制约下表现出极具个性特色的选择取向。  相似文献   

10.
陈瑛 《云梦学刊》2013,34(2):146-149
翻译始于理解而落实于表达。理解的"准确性"是产生正确译本的前提,而把握理解的"度"则能保证译作是否能够"恰到好处"。究竟何为"过度理解"?如何规避"过度理解"?透析《洛丽塔》两部最具典型意义的中译本:黄建人1989年译本和主万2005年译本中存在的"过度理解"实例,我们可以一窥端倪。  相似文献   

11.
高师“中国地理”教学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年"中国地理"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地理"教学改革的新途径--专题式教学;并就专题式教学讲义的编写、授课的方法和这一改革的现实意义作了较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医学院校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化学是药学和医学检验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本文论述如何结合医学教育的特点,根据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新成果,进行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包括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引入实际案例以及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有利于培养药学、医学检验专业的合格人才,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针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的特性及其在教与学方面的难点 ,应认真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使教学得到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依托信息网络构筑思想政治课教学新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创新,主要体现为信息网络教学的先进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对探索新的教学改革思路,将知识与信息融于教学,培养信息素养,树立新的教育思想,转换教师的自身角色,探寻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等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荚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几种新的教学模式,最后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即将面临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探讨了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将CDIO的教学理念引入煤矿地质学的授课体系中,在教学大纲、授课体系、成绩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探讨。部分改革成果经实际应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张伶 《阴山学刊》2003,16(1):102-107
通过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反映出来的有关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使我们认识到 :改革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内容、结构体系 ,以及构建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等内容 ,是提升教育学课程教学价值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PBL教学模式下师生角色定位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的今天,作为教学环节决定性因素的教师和学生双方,其角色定位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传统的教师角色正面临挑战。首先分析了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基于项目的学习)教学模式发展历史及内涵,并指出在新理念、新模式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应该重新认知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养,以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时代对高校人文学科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文学科从课程设置、教材选购及保持学科前沿性上都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人文学科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素质,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极探索双语教学,着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论文以食品添加剂课程教改为研究课题,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结果证明,教学改革效果良好,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