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房地产市场的继续调控不意味着房价还会下降,但是部分城市的房价涨幅继续回落是会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在2012年继续加强是不可能的,但继续实施原有房地产政策调控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2.
12月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为明年经济工作定下基调,经济以稳为主,货币政策不变,财政政策积极,以免投资增速下滑。明年是稳定年,改革年,战略新兴产业继续培育年。众所关注的房地产调控,业已一锤定音。对于房价回到合理水平的楼市调控目标,明年中央依然会坚定不移地坚持。今年是房地产行业的秋天,明年正式入冬。在巨大的转型压力下,明年调控政策不会放松。  相似文献   

3.
2012年3月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房地产问题表态,认为一些地方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所以调控不能放松。在他看来,“合理的房价,应该是使房价与居民的收入相适应,房价与成本和合理的利润相匹配。”。  相似文献   

4.
研究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价的影响,可为政府制定合理的调控政策、平抑房价提供参考。通过量化房价影响因素,研究宏观调控政策对房价的影响程度和周期具有重要意义。筛选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指标,构建基于DPSIR模型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价影响的评价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武汉市房地产政策的调控效果进行初步量化,结果表明武汉市房价随着政策调控的变化而呈现相应变化,房价变动方向与调控政策方向存在一致性。因此,武汉市房价对调控政策的反应敏感,但政策对房价的调控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5.
《老友》2011,(1):11-13
近几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的调控似乎从未停止。其中既有金融危机期间的"救市",更多时候是采取措施遏制房价过快上涨。2009年年底以来,政府开始了新一轮针对房价过快上涨的楼市调控。但令人不解的是,在各方政策对"高房价"围追堵截中,2010年8~9月楼市出现"小阳春",11月下旬"地王"逆市而出。这些似乎昭示着调控之路益发漫长修远。为何调控政策频出,房价却始终没有控制在合理范围?房地产领域究竟涉及多少博弈方?虽然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计2011年房价将下降近20%,对房价下跌极为乐观,但在通胀的大背景下,政策效果将如何显现?2011年房价走势又将如何?  相似文献   

6.
通过比较近年来我国房价名义增长率与GDP、居民收入增长率,发现房价增长率的波动明显大于GDP与居民收入增长率,并用HP滤波方法计算出我国的房价波动幅度;认为自2003年以来政府调控房地产的货币信贷政策主要是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调整开发项目资本金比例、限定贷款主体资格、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为主;认为货币信贷政策本身存在缺陷、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执行不力以及我国特殊的房地产业发展环境是制约货币信贷政策调控效果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1世纪》2012,(3):14-15
新年伊始,调控持续已一年多时间,楼市的春天似乎还很遥远。对于2012年楼市来说,调控政策何去何从、或紧或松,将是一切的关键。 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让不少寄望政策松绑的人梦碎;但住建部年度工作会议上,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强调延续2011年楼市调控的基础上,将“支持居民合理购房需求,优先保证首次购房家庭的贷款需求”的表述,似乎又能读出一些新的意味。  相似文献   

8.
自从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下发“国十条”(即《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该轮房地产调控进入实质阶段,频频出现的调控政策终令异常坚挺的房地产市场有所回头。2011年9月,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百城价格指数,全国房价出现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微幅下跌。  相似文献   

9.
政府调控政策目标在于稳定房价而非打压房价。房地产调控政策是否会放松,关键看房价走势。如果房价稳定下来或者小幅下降,调控政策无需加码甚至略有放松。相反,如果房价继续快速上扬,政府必然提高调控力度。  相似文献   

10.
宏观调控政策对房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地产的发展曾经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房价持续上升,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了居民的消费行为。当前,政府正在采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及法律手段加以调控,稳定房价。利用金融政策对房价进行调整的主要手段是调整利率和货币的投放。通过调整利率,改变人们的预期,进而改变房价的走势。近期人民币贷款利率上调,贷款政策变化,预示着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有上涨的可能。如果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大于房地产价格涨幅,必然导致投资购房的回报减少。开发商也会因为贷款利率增加,提高房地产开发的融资成本,使开发商面临融资风险,房屋供应量相应萎缩。另外,贷款利率上升,通过贷款购房的业主每月实际还贷额也要相应增加,这将直接影响到购房者的还贷预期和生活质量,进而降低人们通过信贷支持购买住房的支付能力,同时抑制了投资性与消费性购房的需求。在金融政策发挥实效的情况下,需求与供给同时减少,房价将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
房价由持续高价到近期调整,价格下降幅度较大,未来两年房价可能会出现剧烈的震荡。针对扑朔迷离的房地产市场变化,有必要从商品房价进行相关分析,从中可以得出,中国楼市需求的基本方面没有改变,潜在需求仍然巨大,房价已接近了真实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厘清福州房价与地价关系是地方政府精准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基础。利用福州市1999至2010年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和土地交易价格指数的季度数据,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福州市房价与地价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短期内,福州市房价与地价相互影响;长期看,房价显著影响地价,而不是相反。由此给出的政策建议是:进一步加强福州市房地产市场监管和信息发布制度;继续调整福州市土地交易方式;土地出让收入纳入预算内进行管理和使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城市房价持续上涨。除了高速城镇化引致房价上涨的客观原因外,房地产调控政策与不断高涨的房价之间的关系,换言之,中央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决策逻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关键问题。基于1998—2013年间的相关政策文本,通过对中央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决策的逻辑起点、监督逻辑、外部回应逻辑以及政策选择逻辑等方面的探讨,可以提供一个关于中央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决策逻辑的理论解释:转型社会进程中,央地利益博弈格局下中央政府谋求治理绩效最大化的渐进产物。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大量新盘匕市,供应量倍增,开发商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在调控政策不放松的情况下,笔者预计,明年上半年可能是厦门房地产市场库存顶峰。相比明年此时,厦门楼市今天也许还是“美好的时光”。  相似文献   

15.
论道     
〈谢国忠〉 著名经济学家 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一场价格泡沫,价格调整是必要的。虽然经过政府调控,把投机推高房价的最高点可能是削掉了一部分,但只是减轻了泡沫破裂会造成的调整之痛。但只要是泡沫,就会有破裂的那一天。今年房价可能会下跌25%,未来三年内跌幅有可能达到50%。  相似文献   

16.
高房价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房价过快上涨不仅透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潜力,而且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在对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走势和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多元化住宅供给体系、抑制房地产投机活动、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调整政策调控思路、完善政策调控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合肥市房地产价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本文认为合肥房地产价格总体呈上涨的趋势,但增幅上可能趋缓;只有政府各单位部门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才会使合肥房价更加合理,房产市场更加有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我国流动性充裕的同时,房地产价格也屡创新高。鉴于中经网数据库尚未更新至2012年,选用2005—2011年M2与M1之差季度数据作为流动性指标,将收入作为控制变量,研究流动性对房地产价格的长短期影响。结论表明房地产价格与流动性之间确实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流动性充裕推动了房地产价格上涨。在短期,外生冲击导致房价偏离长期均衡趋势时,系统存在的调整功能会使房地产价格最终恢复到长期均衡。最后,就如何进行流动性管理作简要评判。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房价高得离谱且可惧,房地产调控有效用却没效果,寻思调控政策的"七寸"迫在眉睫.房价不稳定,吃亏还是老百姓,抑制反弹是调控关键.房地产投机性需求是治理反弹的关键.房价上涨受益者主要有政府机构、金融机构、房地产企业及其相关人员.房价上涨受益者有着潜在的投机行为,这部分群体应当发扬"舍得"精神.重庆市房地产调控的"舍得"措施主要表现在:明确调控目标,实行长效机制;建立行政首长负责制,量化管理;因地制宜,敢于创新."大舍"回报的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得".  相似文献   

20.
郎咸平 《21世纪》2012,(3):11-12
如果房企整合之后最后真的成为几家,因为它们有足够的资金能扛得住风险,将支撑房价居高不下,结果就是会让我们老百姓永远成为房奴。 2010年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房产调控措施,包括限购、提高借贷成本、征收房产税等多种手段,然而直到近期房价才开始停止上涨态势,并出现松动。降价求生存似已成为房企的不二选择。在限购令、房产税以及收缩信贷的三重夹击下,房价真的会降下来吗7如果调控措施有效,我们的房地产企业又路在何方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