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贫困既是一种普通而常见的经济现象,又是一个内涵复杂的社会问题。贫困概念、贫困分类与归因,贫困风险特点及其变化,对社会保障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对社会保障的形式和内容也会产生深刻影响。因此,要缓解和消除贫困问题,需要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减贫作用机制,认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中贫困的涵义及成因,贫困风险来源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
西北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问题是一个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体.自然环境、制度性因素、当地的贫困文化和整体较低的农民素质等都对西北民族地区的贫困有深远影响.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制度性因素是造成当前西北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贫困形成机理的内外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不仅仅是一种经济问题,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根据马克思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原理,中国农村贫困的形成机理也应从外部因素(即外因)和内部因素(即内因)进行分析,外部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恶劣和生态环境失衡、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保障的缺失、土地制度的不完善、城乡“二元”体制等;内部因素包括农村人口增长快、家庭负担重、文化程度低、人口素质差、农民自身的组织化程度低、贫困文化的影响等.针对当前我国农村贫困形成机理的内外因素,本文提出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的对策:宏观层面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扶贫政策和机制的创新;中观层面上,调整和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微观层面上,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形成民主参与式的扶贫机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贫困治理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过渡.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不是两个对立的问题,而是具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性.相对贫困的内部群体并非单一的,也存在自身经济状况具有难以提升顽固性的相对的"绝对贫困"群体,各类贫困群体之间相互作用.治理相对贫困需要对其本质进行分析,在继续强化物质保障的前提下,从教育支持、利益维护、心理完善等层面提出治理相对贫困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5.
国有林场贫困标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有林场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制定统一的切实可行的国有林场贫困标准成为当前理论界最需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从我国国有林场贫困标准的现状和问题入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赋值法对国有林场贫困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构建涵盖森林资源、经济和人力资源在内的由25个指标构成的国有林场贫困指标体系,进而提出通过贫困综合指数的计算来确定贫困林场的思路,为国有林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贫困与人类发展进程相生相伴,研究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对于我们调整反贫困战略、寻求制度体制层面上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贫困代际传递的理论视角出发,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探讨了西部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影响因素,即: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以及社会关系网等自致性因素;父亲的经济地位、社会关系网以及子代儿时的家庭结构等先赋性因素;社会支持与社会流动等社会性因素在终断/延续贫困代际传递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贫困变动趋势、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贫困已经成为中国最突出的贫困问题,也是未来扶贫工作的主战场.尽管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在不断减少,但仍是贫困人口的主要部分且有集中的趋势,少数民族人口处于更严重的多维贫困之中.少数民族贫困是综合性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受到收入差异扩大导致的经济增长“益民族”程度下降、自然生态条件恶劣和民族经济生计特性的三重因素的制约.未来针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政策应该充分考虑少数民族贫困的特殊性,建立“亲民族”的扶贫政策,从多个维度进行扶持,以便可持续地减缓民族贫困.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贫困研究多为静态分析范式。近三十年来,国内外贫困研究逐渐从静态转向动态。暂时贫困、长期贫困、贫困代际传递是动态贫困的三种主要形态。在特别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不利的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冲击下,暂时贫困会演变为长期贫困。长期贫困就是持续相当长时间的贫困。最极端的长期贫困是将贫困带入坟墓并传递给子代,致使其子代从人生之初即陷入贫困。长期贫困的显著特征主要有三个:持续时间长、代际传递、脆弱性。长期贫困的定量分析是制定有效反贫困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研究过于强调经济学分析方法,从而致使政府扶贫行动与民族地区人文特性出现背离.要纠正贫困问题研究范式的这种工具理性误区,需要反思现有的制度化了的贫困经济学分析方法.笔者在回顾经济社会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经济社会学理念和研究方法特点,并以其为分析立足点,从经济社会学视域构建"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的分析方法与研究重心,包括:考察社会群体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影响少数民族贫困发生与再生的各种社会因素及社会条件;支配少数民族人口的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以及其行为对贫困与反贫困的影响;对少数民族贫困群体的经济过程进行社会学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政策实施的社会依据和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从过程、行动、互动三个方面建构了今后"少数民族贫困"研究的重心.  相似文献   

10.
从绝对贫困进入相对贫困,贫困群体福利权保障是现实和制度对法治提出的要求.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社会财富收入不均、福利资源获取能力有限和经济、技术带来进步的"风险社会"等问题,使得在相对贫困语境下贫困群体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隐性化的特征.从主客观两个层面出发,构建收入-财产-支出-文化程度-学习能力的二元五维贫困主体识别框架,有助于精准识别贫困群体,明确福利权的适格主体.中国社会整体福利状况的改变,决定了贫困群体福利权由救济型转向了普惠型,个人尊严的实现、个人需要的满足、资源获得机会平等和能力补足成为现下福利权的新样态.宪法、行政法、社会法等构筑的法治路径为福利权的实现提供了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农村金融贫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丽萍 《江汉论坛》2004,(11):50-54
从金融供给的视角分析,中国农村金融贫困的主要原因为农村金融投资软化、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以及农村资本流动梗阻。经济基础薄弱抑制了农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农村金融的萎缩与弱化又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金融贫困问题并不仅仅是市场经济本身的问题,它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治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必须借助于超经济的力量——政府的力量,政府解决方案包括有条件补助与无条件的政府援助、政策支持等。中国农村金融贫困也是金融部门的问题,因此金融解决方案也是医治中国农村金融贫困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孙哲 《理论界》2009,(2):164-165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缩小贫困差距的战略进程中,西部农村地区的贫困恶性循环问题是最大的障碍.关注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不应仅仅着眼于收入水平或生活水平,能力贫困和文化贫困才是造成西部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而使所有这一切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源就是贫困文化.本文从福利经济学能力贫困的角度,以福利经济学"权力体系"的分析方法探寻贫困文化是如何桎梏西部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  相似文献   

13.
浅谈中国贫困问题研究视角的几个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普万 《人文杂志》2003,(2):158-159
在中国 ,随着绝对贫困问题的基本解决 ,贫困问题也将由以绝对贫困为主过渡到以相对贫困为主。与此相适应 ,对中国贫困问题研究的视野也应相应转化 ,即顺应贫困演变趋势 ,从研究绝对贫困向研究相对贫困转化 ;改变政策取向 ,从关注集体贫困向关注个体贫困转化 ;拓宽研究范围 ,从研究物质贫困向研究人文贫困转化 ;转变研究方法 ,从一般经济分析拓宽到制度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在经济复苏背后,美国印第安社会依然被贫困困扰.笔者从美国的福利制度转向对印第安经济的影响入手,探索导致印第安人贫困的政治、文化因素,认为其根源存在于主流社会的排斥机制之中.  相似文献   

15.
浅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贫困大学生群体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他们由于受经济困难、学习压力较大和人际关系困惑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引发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他们的正常适应和自我发展。在帮助贫困大学生改善经济条件的同时,应对其心理问题予以充分关注,这对贫困大学生的成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加强城市贫困监测是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鸿 《学术探索》2003,(1):79-82
城市贫困监测是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基础 ,具有政治、经济、社会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其主要任务是定期测算城市贫困标准、进行贫困描述及监督并评价城市扶贫政策与措施。当前我国城市贫困监测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应逐步确立包括组织制度、经费制度、运作制度和信息制度等在内的贫困监测的整体制度 ,是当前我国城市贫困监测工作乃至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在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出现了贫困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也关系着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当前,农民工城市贫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经济贫困、权利贫困、精神贫困、文化教育贫困、能力贫困、社会资源贫困等等,各种贫困现象开始在城市农民工身上出现。导致贫困的发生主要有制度设计、资源分配、城市化建设、自身素质、文化与心理冲突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从区域协同、主体合作、治理模式创新、手段优化等方面来推动城市农民工贫困的治理。  相似文献   

18.
贫困指标体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一个抽象概念,通过操作化可以得到量化的贫困指数,以便定量研究贫困问题.从资本的视角可以将贫困分为经济资本贫困、社会关系资本贫困和人力资本贫困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操作化,构建了贫困指数的三级指标体系框架.采用调查研究方式,在安徽省农村地区采集个体样本.首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技术检验贫困的三个维度,其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高阶因子分析技术检验贫困指数的指标体系,再次计算它们的权重,从而构建了贫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李晗 《理论界》2005,(5):95-96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体制转轨不断深入,东北地区的城市贫困问题愈益突出。这一背景决定了在讨论东北地区城市贫困成因时结构解释的主导地位。然而,东北地区城市贫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除了结构性与体制性因素之外,文化因素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城市贫困成因解释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结构”与“文化”相结合的综合视角,对东北地区的城市贫困成因作综合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贫困研究存在经济视角、能力视角和社会视角,它们分别关注经济贫困、能力贫困与社会排斥,与此相适应,贫困治理也经历了一个范式转变的过程:在治理主体上,从民间慈善为主到以政府救助为主,进而到政府、企业界、民间组织共同治理贫困;在治理方式上,从救助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进而到参与式扶贫;在治理目标上,从强调改善经济贫困,到强调克服能力贫困,进而到强调缓解社会排斥.贫困治理范式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