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彩娣 《职业》2012,(36):24-25
教育从大的方面讲就是提高国民素质,从具体角度说就是培养在校学生的素质。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水平,一打就垮;没有坚实的文化水平,不打自垮。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学校的竞争,其本质就是文化的竞争。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文化积淀是硬道理。在目前传统的教育现状和观念中,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不容乐观。所以,技工类学校则更应注重这方面的挖掘和营造,必须要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和亮点。  相似文献   

2.
由伦理、文化共同体向政治、法律共同体演进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诞生于中国从“君主制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蜕变过程之中,而国家类型的重塑也促使了国民身份的转变。如今,中华民族已实现了从“文化共同体”向“法律共同体”的初步转化。本文以民族起源、形成与发展为切入点,具体探讨了有关“中华民族”的想象与形成,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实现与完善“法律共同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网摘     
“为什么叫四大名著?……因为四大名著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说方面的最高成就,它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如果有了这样一种对伟大艺术作品和民族文化结晶的敬畏之情,就奠定了重拍成功最重要的精神基础,如果没有这一点,它就会沦为一种商业炒作去追求利润,庸俗化、低俗化就将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4.
<正>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文化创意产业兼具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双重属性,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我国历史文化资源,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同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在这过程中故宫文化创意产业通过科学战略定位和建立完整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体系,极大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吸引更多国内外人关注和认同。  相似文献   

5.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积淀形成的精神内核。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推动力量,更要自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努力。文章通过探讨打造传承红色基因新媒体平台、培养学生骨干、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等方式,分析当前新时代下高校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路径,使新时代下高校学生党员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当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频繁,立足当代大学生思想状态的实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任致远 《城市》2011,(2):3-8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城市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象而具体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伟大复兴必然要求中国文化的繁荣。当代中国文化出现一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要加强国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和国家的凝聚力、国家的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信心,关键在于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主席说 :“创新是民族之魂” ,“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国家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 ,体制、技术、文化等多方面的创新 ,关系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华民族是富于智慧的民族 ,在人类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曾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于西方来说却处于相对的落后状态 ,其原因之一 ,就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消极因素 ,导致国民性格的拘泥保守 ,影响和制约了国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宏扬。国人特别是跨世纪的青年一代应对此进行理…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长期稳定、孤立造成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缺陷,为日后形成落后、盲目的民族思想意识形态提供了厚重的温床,在明代中期以来逐渐封闭的国际视野中,又进一步刺激了国家对外政策和国民思想意识中的极度保守成分,拖累了国家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创新,并使国家主流文化意识趋向封闭。这种恶性积累终于在百年之后的清王朝末年彻底爆发出来,从内因上造成了中国走向没落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高度,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部署安排,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
张国廷 《现代交际》2023,(10):47-55+122
党的二十大在全面总结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将国家安全置于民族复兴根基的历史高度。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旨,回溯国家安全理念的历史演变,阐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可以为新时代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理论层面进行宣传,助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与精华,也是世界文化的一块瑰宝。作为华夏子孙,应更好地继承与发扬。而语文课程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标》指出:“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是催化中华儿女奋勇前行的行动指南,折射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进程.实现伟大“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质内涵在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伟大“中国梦”,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略览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梦”的发生融汇了历史、现实和未来三大客观要素,本文主要从现实性要素出发,探讨“中国梦”的现实逻辑:“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在新时期凝心聚力的时代性、世界性话语,是应对全球化机遇和挑战的精神动力,是迎合现代性要素的改革动力.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文化强国”战略政策的不断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已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环节。当前,国家处在一个伟大的民族复兴时期,尤其是在世纪之交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软性力量,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推动其发展,最终实现以工业为依托、以文化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本文立足于“文化强国”的战略视野,立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以推动“文化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一、“文化强国”战略的基本概述“战略”一词源自军事名词,泛指与战争整体规律有关的事物,后来逐步引入经济学和社会学,用于整体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价值观渊源流长,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感受认识、价值取向在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占据最高地位。如下调查资料显示出“三资”企业青年的国家观的实际状况。一、国家观的总体描述“三资”企业青年中,爱国意识、“民族复兴”价值观占了主流,大部分青年认为“中华民族不久将来定会强盛”。我们调查发现,在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方面,78.9%的人对此有相当程度的认同感,认为传统文化可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有力.0%的人反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应向西方看齐”,80.1%的人认…  相似文献   

17.
李心全 《职业》2012,(8):170-171
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注入了无限活力,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奏。本文主要从文化特点、文化繁荣发展与科学发展、民族兴旺发达等方面论述文化与中华民族复兴的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被世界公认为发展大国,自身蕴含的文化内涵不计其数,“民族音乐”便是其中的一种。作为承载中华民族文化情感的重要载体,“民族音乐”在我国音乐历史乃至世界层面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自改革开放后,世界各国音乐文化开始互通,中国文化开始走向国际,世界各国家的音乐文化也不断涌入国内,在跨民族、跨国家的音乐文化熏陶下,社会民众得到了情感上的丰富与升华,  相似文献   

19.
《金色年华》2013,(1):71-71
党的十八大高瞻远瞩,继往开来,向世人宣示了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定信念,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作为传媒工作者,我尤其关注报告对文化建设的要求。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没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其中的新提法、新思想、新要求,不仅让我深受鼓舞、倍感亲切,同时也让我感到责任深重。  相似文献   

20.
陈庆国 《现代交际》2014,(9):136-136
中华民族的历史由56个民族铸造,在每一个阔步前行民族的背后,总会留下一串串深深的足迹,印证着这个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每一个阔步前进民族的身上,总会承载着激昂向上的精神,印证着这个民族拥有的灿烂文化。历史与文化、文化与历史相互交融,交相辉映,共同推动着伟大中华民族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背景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挖掘与保护上的重要意义凸显。之所以挖掘与保护满族体育文化主要是其继承与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进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方法,从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形成影响因素、保护与传承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