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荀子的伦理哲学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和合思想,他从“天人相分”的宇宙观出发,积极探寻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并由宇宙论过渡到人生论,探究人与人、人与社会对立统一的和合关系,从而对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共生共存共利共强给予哲学伦理学意义的解说。  相似文献   

2.
荀子的伦理哲学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和合思想,他从“天人相分”的宇宙观出发,积极探寻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并由宇宙论过渡到人生论,探究人与人、人与社会对立统一的和合关系,从而对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共生共存共利共强给予哲学伦理学意义的解说。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兼谈大学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和合现象的本质概括,它主要包括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学习和研究和合所包含的哲学智慧有利于大学自身建设与处理好学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和合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其中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合文化强调的“和合”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弘扬“和合”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是和谐社会的至高追求。打开和合思想的文化宝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华“和合”文化及其对现代管理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弘扬"和合"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是现代管理的至高追求.打开和合思想的文化宝库,现代管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实践方法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是以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根本特征的方法论,是立足于实践的本性和规律,从实践理解、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关系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它是从实践理解思维和存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对立统一的方法论;第二,它是从实践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对立统一的方法论。实践方法论从实践理解,肯定了人对自然改造、人对社会、自身改造的“有所作为”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实践方法论是从整体的实践理解,人在改造环境中改造自身,在改造自身中改造环境。对认识、把握和塑造实践方法论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增进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管理学视角下人的和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有效和合是组织管理的一项永恒主题,人的和合性体现为价值取向的理性、能力趋向的有限理性与行为趋向的和合性三个方面。和合是经济人理性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人内在的心理趋向,是自我实现人追求的一种生存方式。承认人的和合性既是客观的也是实际的。  相似文献   

8.
和合文化与和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于其注重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人与人的"和合",人与社会的和谐,国与国的和平共处。传统的和合文化利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在新的时代弘扬和合文化的价值取向,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域中,共时性地看,作为关系性存在的人与社会相互映照、融汇共存、不可相互归约,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交互作用、相互建构;历时性地看,作为生成的存在的人与社会在实践基础上的变化和发展必然给它们的关系注入新的内容,从而使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0.
六、和合意义生死世界和合生存生死世界差分为境的生死学和理的生死学 ;境和理的生死学融突和合为生存生死世界。人既生存在这世界上 ,就要生得有意义 ,死得有价值 ,这便进入人和合生死学的意义生死世界。所谓意义生死世界 ,是指有生命存在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德性和对他主、自主的命运的支配的冲突融合 ,以及人性和命运的融突安顿在社会物质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关系和人的知识实践交往活动之中 ,通过生死修养和合 ,安身立命 ,完善意义生死世界。性的生死学是指与一切动植物生死相区别的 ,为人所特有的、有价值的生死共性的总和。社会为人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里,自古就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也就是有情宇宙(环境)观。信奉龙神是中国有情宇宙(环境)观的起源;荀子的“天论”思想,代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智建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对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内在联系的正确认识的结晶。新近发展的生态学证明了中国传统万物有情的宇宙(环境)观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自然哲学主要体现在对人与自然(宇宙)关系的思考。在这一问题上,土家族人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双向包容的关系,即人是宇宙之子,同时,宇宙又是人类的一个组成部分。围绕这一核心,主要从土家族创世神话、史诗及社会风俗诸方面进行论证,并努力探讨它的形成原因及发展的逻辑轨迹。  相似文献   

13.
荀子的自然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对荀子“明于天人之分”自然观的解析 ,揭示出荀子自然观中“自然界是客观现实的”、“自然界依律而动”、“保护自然”等思想 ,最后探析了荀子的自然观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战国晚期诸子关注政治权力的运用,从理论上探讨国家统治的模式。荀子提出"天人相分"的命题,认为社会秩序独立于自然秩序,但又离不开自然秩序。在这个基础上,荀子的"礼义"秩序确立了君主支配社会的地位,并把这种君主权力道德化。  相似文献   

15.
从对自然界的态度、自然与人的关系、人的能动性三个方面,运用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对荀子的生态观进行现代诠释,指出荀子的生态观对解决现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荀子性论的研究,历来重视从价值判断的层面切入,把他作为古代性恶论的代表,其实这是重表而疏里的表现,因为它忽视了事实判断层面上何谓本性的问题。正是在这一点上,荀子把性规定为"生之所以然",明确地把人从其他类属中区别出来,而且把先秦人性的思考从经验形下的层面,拉到了理性形上的高度。在价值判断的平台上,荀孟性论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相异的只是逻辑起点:孟子的逻辑起点在人性的真性部分,重视的是先天性,理想性;荀子的逻辑起点在人性的伪性层面,重视的是后天性,现实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藏民族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的伟大斗争中,对宇宙万物的形成、人类的起源以及价值导向等形成了独自的观点,它是藏族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法思想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藏族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和谐思想产生的现实依据是人类的各种冲突。道家是从字宙秩序层面看待社会和谐的.合道是万物和谐的根本机理。在老庄那里.达到和谐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社会秩序向字宙秩序返回.另一条是人心或人性向自然人性返回,字宙秩序和自然人性是道家和谐观的两大支柱。道家和谐观对于处理当今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身的冲突具有普遍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一个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研究人的实践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界的改变。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质 ;在马克思看来 ,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社会性 ,要消除“自然和历史的对立”,实现“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