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柬埔寨”这个名词出自《明史·真腊传》。该书记载:“柬埔寨即古真腊国也。……万历(1573——1619年)后……改为柬埔寨。”《隋书·真腊传》说:“真腊国……本扶南之属国也。……其王……质多斯那,遂兼扶南而有之。”这些史书阐明了柬埔寨的历史,柬埔寨由真腊国而来,真腊国的前身是扶南和真腊。真腊原先是扶南的属国,六世纪中期质多斯那为王时兼并扶南,建立了统一的真腊国。所以,要研究柬埔寨民族的起源,必须首先研究六世纪中期以前的扶南人和真腊人。  相似文献   

2.
远在公元一世纪末期,中国、柬埔寨两国就建立了友好关系,后经过两汉时期的多次交往和了解,至公元三世纪中叶,两国关系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东吴派遣使节朱应、康泰出使扶南,这是我国政府首次以外交官员的名义正式访问柬埔寨,在中柬关系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就使节康泰所作《吴时外国传》加以探讨,从中提出几个有关问题——朱应、康泰著作考释及其二人出使扶南的时间;有关扶南的社会、经济概况作一概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论文据《汉书·礼乐志》及《梁书·张缵传》二种文献所示,推测《山鬼篇》之祀主当为九疑山之山神。对于上古礼制以及楚辞的学术地位,亦有兼涉。  相似文献   

4.
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三卷本(简称新版《辞海》)中,有关柬埔寨史和中柬关系史的条目,我觉得其中存在一些明显的错误,有必要提出来商讨。一、关于朱应、康泰出使扶南的问题。在我国的史书中,称公元一世纪至七世纪的柬埔寨为扶南。三国时代,东吴曾派遣朱应、康泰出使扶南等国,这是我国首次派遣专使与南海诸国交通往来,也是我国政府使节第一次访问柬埔寨,其意义是重大的。朱、康二人何时出使,为谁所派,曾经是学术界中争议的问题之一。新版《辞海》对这个问题的定论如下:“朱应……约在吴黄武五年(公元226  相似文献   

5.
《文选》与《文心雕龙》对史部文章评录标准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学总集和理论巨著,《文选》与《文心雕龙》成书的年代相近,而据《梁书·刘勰传》记载,刘氏又曾任萧统伪东宫通事舍人,并得到萧氏的赏识,“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因此,后人根据这条线索,对两书作了比较研究,发现两者诠评文章的标...  相似文献   

6.
正史“二十六史”中有12部为吐谷浑列了传记,即《晋书》卷97《四夷·西戎·吐谷浑传)、《魏书》卷101《吐谷浑传》《北史》卷96《吐谷浑传》、《宋书》卷96《鲜卑吐谷浑传》、《南齐书》卷59《河南传》、《梁书》卷54《诸夷·河南传》、《南史》卷79《夷貂·河南传》、《周书》卷50《异域·吐谷浑传》、《隋书》卷83《西域·吐谷浑传》、《旧唐书》卷198《西域·吐谷浑传》、《新唐书》卷221《西域·吐谷浑传》、《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录·吐谷浑传》等。这部分传记在整个正史中的边疆兄弟民族记载中,占…  相似文献   

7.
公元三世纪中叶,随着印度《佛说盂兰盆经》传入中国,目连救母故事开始在中国民间流传,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目连文化。中国化的目连故事和目连文化至迟于公元七世纪中叶东传日本,从此便在日本广泛流传。中日两国目连故事和目连文化,虽然在诸多方面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但由于两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民族习俗等不同,因此两国的目连文化存在着内容涵盖、艺术品类、历史走向等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孙蕡的卒年     
孙蕡字仲衍,号西庵,广东顺德人。《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第253页)说:他的卒年是公元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此说不知何据? 孙蕡,《明史》有传,见卷285《文苑传》,他死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898年)的“蓝玉之狱”中。洪武二十二年,蓝玉督修四川城池(见《明史》卷132《蓝玉传》),时“蓝玉之狱”未兴。  相似文献   

9.
《辞海·宗教分册》的佛教部分,在相传中天竺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这两个条目下,都注明了他们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在月氏受汉使邀请,来到洛阳,住白马寺,从事梵本佛经的汉译,译出的《四十二章经》,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 在新编的《宗教词典》中,对上述的两个条目,除引用了出自《高僧传》卷一和《出三藏记集》卷  相似文献   

10.
《诗品》的作者钟嵘,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生卒年月不详,大约生于公元468年,卒于518年,和刘勰为同时代人,生活在齐梁时代。《南史》、《梁书》俱有传。齐时为南康王侍郎;梁时,官至西中郎晋安王记室。《诗品》成书年代亦不详,但可推断是在公元513年以后数年间。《南史》本传中说:“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及约卒,嵘  相似文献   

11.
一东南亚地区,严格地說,应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国、馬来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北婆罗洲、文萊、沙捞越等地,即中南半島(越、緬、泰)及馬来細亚(馬来半島、馬来群島)整个地区。但也有人进一步把印度、巴基斯坦和錫兰归入这个范围,因为都是在亚洲的东南部。东南亚我国古代称为南海。汉代刘熙《释名》卷二释洲国条說:“南海在海南也,宜言海南,欲四海同名,故言南海”。今日西人所編的世界地图上有南中国海(South Chi-na Sea)一名,亦即南海,而东南亚地区即在南海附近。唐义净的《南海寄归內法传》,以南海一詞泛指东南亚各国(包括印度)。  相似文献   

12.
按《梁书·儒林·范缜传》载,范缜于天监四年因王亮一事而被谪徙广州。“缜在南累年,追还京。既至,以为中书郎,国子博士,卒官。”又按《梁书·裴子野传》:“二年(?),……时中书范缜与子野未遇,闻其行业而善焉。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曰:‘伏见前冠军录事参军河东裴子野,年四十,……。’由此可知,范缜先任宫中书郎,以后又迁为国子博士。那么,范缜是在哪一年任国子博士的呢?上面提到的“二年”不知具体为何年。按范缜上书推荐裴子野时年四十岁,而《梁书·裴子野传》称裴子野卒于梁中大通二年(公元五三○年),共活了六十二岁,依此,则裴子野四十岁时正好是梁天监八年,亦范缜任国子博士是在天监八年.但这与前面记载有矛盾之处。据《梁书·裴子野传》载:“天监树,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通典·边防典》“吐火罗”条史料来源进行较详细的注释,并恢复了《西域图记》有关吐火罗国的一条佚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隋书·西域传》与《西域图记》的关系及《通典·边防典》“西戎”门的编纂特点。  相似文献   

14.
刘勰家世的一点质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利器先生在《<文心雕龙·校证>序录》(以下简称《序录》——笔者)中说:“据《彦和本传》,我们知道他的祖父灵真是宋司空秀之的老弟,他的父亲尚是越骑校尉。由是可知,彦和的家庭成分是地主而兼官僚。”似成定论,但我却认为它难以令人信服。《序录》的这个论断很有代表性,因为它唯一的根据是《梁书·刘勰传》中的一句话:“祖  相似文献   

15.
沈约在齐梁时以诗名,与任昉享有“沈诗任笔”之誉。梁元帝萧绎说:“诗多而能者沈约,少而能者谢眺、何逊。”可见沈约一生写作了许多好诗。沈约诗作到底有多少?可从他诗文的结集与散佚情况推知。《梁书》和《南史》的《沈约传》都记载有“文集一百卷”,《隋书·经籍志》连目录作一百一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  相似文献   

16.
论苏绰     
苏绰(公元497—546年),字令绰,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出身世家大族,九世祖苏则为曹魏侍中(《三国志·魏志》有传),父苏协官至武功郡守。苏绰是西魏政权的重要大臣,政绩颇著,时人称之有“王佐之才”,后代史家比之于“管子治齐,诸葛相蜀”(《西魏书·苏绰传》)。本文拟对苏绰生平、政治思想及其主要活动作一概述,以供史学界和地方史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梁书》和《南史》的刘勰传都记载了刘勰与萧统有着重要的关系。刘勰进入仕途后,兼任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刘勰能任此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僧的关系。而萧统对刘勰的“深爱接之”,既由于萧统的“好文学”,又因为刘勰著有“深得文理”的《文心雕龙》。萧统的去世,又促使了刘勰晚年出家。最后,刘勰著述的《文心雕龙》对萧统编选《文选》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唐女诗人薛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成为唐代妇女文学中的佼佼者。近年来关于薛涛研究的文章渐多,但在两个主要问题上进展不大,妨碍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问题之一:薛涛的生卒年。薛涛的卒年,一般认为在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前后。《蜀中名胜记》、《益部谈资》载有段文昌为撰墓志的说法,《郡斋读书志》、《唐才子传》皆谓涛大和中卒。考段文昌大和六年11月丁卯充剑南西川节度使,翌年抵镇,为撰墓志,大和九年  相似文献   

19.
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的边防、行政和各族事务,唐代继承汉代的规模置安西都护府,辖境包括葱岭以西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据《唐会要》卷七三记载,贞观十四年(640年)九月“侯君集平高昌国,于西州置安西都护府,治交河城”。当时直接统辖的区域包括西、伊、庭三州以及稍后的焉耆地区。我们现在所知最早的安西都护是郭孝恪。《旧唐书·郭孝恪传》记载:“贞观十六年,累授金紫光禄大夫,  相似文献   

20.
《论语·公冶长》有:“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之句,向之注家皆解“昼寝”为“白天睡觉”,如近人杨伯峻《论语译注》即是。我认为:“昼寝”乃“画寝”之形讹。“画寝”乃“涂画寝室”,“雕木画寝”之典古人多习用。《汉书·杨雄传》即有:“非木摩而不雕,墙涂而不画。”之句,《周书·苏绰传》亦言:“若刀笔之中而得浇伪,是则饰画朽木。”皆暗用“画寝雕木”之典。唐李匡义《资暇集》言:“梁武帝读为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