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G.瓦提莫(Gianni Vattimo)是意大利当代著名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是解释学在当代意大利的代表人物,现执教于都灵大学,任哲学教授。二十多年来,瓦提莫发表了多部关于施莱尔马赫、尼采和海德格尔的注释、研究著作,同时是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书的翻译者。其最近的论著有:《现代性的终结:后现代文化中的虚无主义和解释学》、《作为共同语  相似文献   

2.
邴瑄 《学术交流》2007,(8):144-145
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了“异化”(fore ign ization)和“归化”(do-m esticati  相似文献   

3.
刘剑锋  陈晨 《社科纵横》2011,26(2):171-173
《黑王子》是艾丽丝.默多克后期小说中最受好评的一部,但也是最艰深的作品之一。在创作小说时,艾丽丝.默多克深受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影响。小说《黑王子》不仅集中体现了《会饮篇》中柏拉图对于"厄洛斯"的双重性的深刻思索,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对于现代社会人的爱情和生活方式的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4.
对西方浪漫主义解释学的分析应该从阿斯特、施莱格尔开始,最后过渡并集中在施莱尔马赫的身上。施莱尔马赫关于误解的普遍性、严格的解释学实践、读者能够比作者更好地理解其作品、解释学的辩证法等思想的重要内涵,暗示了它们之间有一种内在联系。从这些内容上,我们可以具体看到,施莱尔马赫在近代解释学中真正的革命意义之所在,以及以他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普遍解释学对理性主义的普遍解释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理想国》(又译《国家篇》、《王制》)通常被后人冠之以副标题《正义论》,并以开篇闻名于世,寓意深厚的首卷为全文对正义的讨论奠定了基调。其中,与苏格拉底讨论"什么是正义"的第一人是克法洛斯。这位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老人,在与苏格拉底探讨正义的对话中处于何种地位,是与克法洛斯这一独具特点的角色密不可分。深入剖析克法洛斯三个层面的形象,便于全面理解柏拉图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为发掘《理想国》卷首蕴含的伏笔、领悟何为正义提供了丰满生动的例证。  相似文献   

6.
林志猛 《求是学刊》2012,39(2):16-19
《法义》(Laws,旧译《法律篇》)是柏拉图最长的对话,对话者是三位老人:匿名的雅典异方人,克里特(Crete)人克勒尼阿斯(Kleinias),以及拉刻岱蒙(Lacedaimon,旧译斯巴达)人墨吉罗斯(Megillus).对话主角是雅典异方人,另外两位老人都是立法者.这场对话的主题是"政制和礼法",发生在三位老人从克里特的都城克诺索斯(Knossos)到宙斯神社的朝圣之旅上.但对话最终没有告诉我们,三位老人有没有到达宙斯的神社.或许,他们引人人胜(圣)的交谈取代了宙斯神社的相关活动——雅典异方人似乎取代了宙斯的位置.可以说,这场对话也是雅典异方人对两位立法者的教育.那么,能教育立法者的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克勒尼阿斯和墨吉罗斯在对话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呢?只有首先弄清对话者的身份,我们方能进入柏拉图的这部大作.  相似文献   

7.
刘小枫 《求是学刊》2012,39(2):12-16
柏拉图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与我们身处的后现代语境毫无关系,他笔下的人物何以可能与后现代扯上关联?这个问题应该由柏拉图笔下的斐德若自己来回答——在柏拉图的作品中,文学青年斐德若这个人物出现过三次.在题为《斐德若》的对话中,斐德若显得是修辞术高手吕西阿斯的传声筒,在《普罗塔戈拉》中,斐德若显得是智术师希庇阿斯(Hippias)的崇拜者.相比之下,《会饮》中的斐德若表现得最为充分,或者说戏剧角色最为重要:正是他提出了颂扬"爱神"的倡议.②这出戏剧开场时,厄里刻希马库斯建议在座各位每人献上一篇颂扬爱神(Eros)的颂辞,理由是斐德若"好几次忿忿不平地"说,"诗人们作歌作颂把别的神都写遍了,独缺爱若斯这如此德高望重、如此了不起的神"(177a5-177b5)——看起来就像是如今所谓的"小愤青".  相似文献   

8.
《斐多篇》是柏拉图中期相论的代表篇目之一。在该篇对话中,柏拉图描述了苏格拉底在雅典狱中服毒受刑前,和他的朋友及学生就哲学家如何对待生死问题,从而围绕灵魂不朽进行的一场对话。……  相似文献   

9.
不是所有的哲学家都可以成为诗人,更不是所有的哲学家都可以在诗的领域中对话先哲,开启一个属于自我的时代。可是,柏拉图之于美学,是做到了的。将哲学领域的思索融入到美学范畴去考虑,在柏拉图的世界中别有意味。结合柏拉图的主要著作《理想国》,可以得知柏拉图对于"美"这一概念的深入理解及对于美学的深刻思考,其对于自然之美与文艺之于人的情感塑造作用,将审美意识从表象引入深层又从深层带到表现深层次内容的"表象"的循环过程,以及对美必须符合完整和统一的标准的判断和解读,同其基本哲学观点一起,即对于艺术、自然、现实关系的分析、对于"理式世界"的看法相结合,互为印证、相互补充,充分彰显了柏拉图美学思想在美学、历史、哲学等语境下的重要价值。当然,柏拉图美学思想中对于诗的批判和其美学思想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解读和评价需要辩证看待,如果将其主要思想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主要观点进行对照,及探寻其背后的哲学意味与中国传统经典《易经》的内在关联,在更广阔的维度理解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对于现实有相当程度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在其代表作《国家篇》的第十卷中,对诗及诗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诗人所创作的诗歌不过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与真正的国王或真理隔着两层",并不能揭示出真理,因而认为应将诗人从"理想国"中驱逐出去。然而,柏拉图在随后所表现出的试图对诗歌加以利用的态度,又显露出了其诗学思想中不可忽视的自相矛盾之处。在笔者看来,这种内在性的矛盾,恰恰是柏拉图政治理想的体现,这不仅与《国家篇》的核心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柏拉图整个哲学思想的一种显现。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柏拉图研究中,有一门茕茕大者称做"真伪考订".顾名思义,这门学问不是致力于文字训诂或经义诠解,而旨在别伪辨惑.它从一个前提出发,即冠名为柏拉图所作的某部作品实为后人的网罗摭拾、汇纂伪作,而"柏拉图专家"的目的就是要考证(很大程度上是猜测)伪作者何人、伪作于何时.在这门现代学问最兴盛的时期,柏拉图只有五部对话未被断伪①.随着现代性语境下向传统的回归,那些曾经的"伪作"如今绝大多数都已重新归入正典.不幸的是,柏拉图传世的13封书简作品依然深陷真伪的泥沼,问题最为严重.有关这些书简真伪的意见不可缕举.不仅各封书简的真伪情况不同,甚至同一封书简内部也有真伪的判分,不少学者认为,第七封书简的主体是柏拉图所作,但其中342a-345c的"哲学题外话"却是后人写就并窜入的.西人对柏拉图书简的阅读、研究,绝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真伪问题上了,义理上的阐发却鲜有人涉及.本文并不是要就真伪提出什么考证,而是想系统梳理书简真伪问题的由来,尤其想借古今对照看出我们对这些书简所应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理想和理想教育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要写作本意。柏拉图认为理想是一种哲学的存在而非实体的存在,追求理想是一种真正的快乐生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理想的教育应主要通过对话和讨论来影响被教育者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世界"教育学--西方教育学研究传统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历史上教育学特征的变迁作为哲学的教育学西方教育史的知识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哲学。那时候 ,教育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只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柏拉图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研究教育问题时运用了许多哲学知识。在其最著名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中 ,他论述了公民教育。用现在的话说 ,他关注了课程的问题 ,探讨了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能力以及如何通过教育获得这些能力 ,这本书反映了柏拉图公民培养的方案和理想。他的另一代表作是《美诺》 ,一本对话集 ,主要通过对话探讨一个很古老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似非而…  相似文献   

14.
吴明波 《求是学刊》2012,39(2):25-28
归于撒路斯特名下共有三部作品,按写作时间,第一部是《喀提林战争》,记述发生于公元前63年发生的喀提林阴谋,紧接其后的是《朱古达战争》,记述发生于公元前111-105年间罗马人与努米底亚的朱古达发生的战争,最后一部作品是《纪事》(historiae),以编年方式记述前面两次事件之间的事件.②从文体来看,前两者都是政治纪事,针对具体的事件,第三部作品是编年著作.撒路斯特为何针对"喀提林阴谋"这个事件,以政治纪事的方式开始他的写作呢?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场景上,柏拉图最有影响的自然哲学对话《蒂迈欧》与他最有影响的政治哲学对话《理想国》联系紧密.这引发我们关注《蒂迈欧》的写作意图.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西方古今政治哲学共同的首要问题是哲学与礼法的关系,即“苏格拉底问题”,故有必要探究令苏格拉底问题得以诞生的西方古典政治哲学,尤其《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式政治哲学.为了更好地理解《理想国》,不可不探究《蒂迈欧》的写作意图,即探究柏拉图的两个主角苏格拉底与蒂迈欧的关系.事实上,由于与礼法构成张力的本来就是自然哲学,故苏格拉底式政治哲学的内核正是某种自然哲学,且可能接近于蒂迈欧的自然哲学.  相似文献   

16.
《求是学刊》2018,(1):39-44
海德格尔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认为"真理"的原初含义是"无蔽",而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则遗忘了存在的意义,把一个最高的存在者——"善的理念"看成了存在本身。文章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中洞穴喻和太阳喻的研究指出,正是通过柏拉图哲学,真理才具有了一种存在论上的"无蔽"含义,"Eidos"才取代了质料成为了"真理"的首要含义。  相似文献   

17.
本书是英语国家中涉及伽达默尔新思想的学术著作。J.韦恩希默所著《伽达默尔的解释学》(1985)一书对伽氏的主要著作《真理与方法》作了详尽的读解,乔治亚·沃恩克在《伽达默尔》(1987)一书中更是全面阐释了伽氏的著作,但他们都没有具体涉及早期的伽达默尔,即作为致力于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语文学家的伽达默尔。  相似文献   

18.
《求是学刊》2013,(6):34-41
在作为其教化伦理学宣言的《独白》中,施莱尔马赫在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自我的本质及其使命、爱和想象等诸多问题上提出了与以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性哲学为代表的启蒙主义思潮针锋相对的观点。他反对当时已经开始显现的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和技术主义,批判将人物化为对象的做法,在世界与自我的关系上,指出前者是后者展示自身的镜子和舞台。不过,这种自我并非理性主义所主张的普遍的理性主体,而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自我,必须充分发挥为理性主义哲学所鄙视的爱和想象的功效,生活在团体中,在与他者的交往和沟通中充分培育和展现自己的风格和个性,才能完成自我教化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整个传统哲学中,由于理性形而上学的绝对霸主地位,人的感性存在一直处在被压抑或被边缘化的状态.追根溯源,柏拉图哲学是这种理性形而上学的真正滥觞.在柏拉图哲学的对话中,他不仅在时话的内容上通过提出著名的、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共相"论来论证理性高于感性,而且在其对话的哲学表现形式的风格上,也要尽力去让理智得到颂扬、感性得到贬低.追思感性的这种遭遇,对我们反思传统哲学的得失,重建当代哲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西方柏拉图研究源远流长.罗马帝国时期(公元1-5世纪),柏拉图新经学绵延五百年不辍;帝国崩溃后,蛮族入侵,古代典籍湮灭,文不在兹,以致此后一千多年里(公元5-15世纪),西方人只能借助半部<蒂迈欧>和阿拉伯学者的拉丁译本以及亚里士多德等古代作家的引文认识柏拉图(在东罗马或拜占庭帝国,柏拉图作品抄件仍在流传).直到1397年,柏拉图才转道中古阿拉伯世界(公元7-14世纪)返回西方世界.大致说来,重返西方世界的柏拉图在现代西方掀起了三次浪潮: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5 世纪初-17世纪末)、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中)和二战以后(20世纪中叶以来),只在启蒙运动时期(17世纪中-18世纪末)有所中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