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求是学刊》2018,(4):125-132
《国朝三家文钞》是一部由宋荦、许汝霖合作编选的古文选本。其编选动机既是"表章"亡友,也是歌颂清朝"文治"、改善江南世风。《文钞》的编选标准是"精纯古雅",这是宋荦此时期个人的古文宗尚,也与朝廷提倡的文风一致。此选本所提出的"国朝三家",是对清初文坛格局的合理建构,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政治权力的介入、选家及文评家的阐扬、进入文学史教材的优势等因素对"国朝三家"经典地位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敏 《浙江学刊》2012,(1):69-75
清代地方总集编纂、刊刻的兴盛是地域文学传统意识觉醒的一大表征。杭州为人才渊薮,以《国朝杭郡诗辑》系列为代表的郡邑诗选共同参与建构了杭州一地的地域文学传统。本文以《国朝杭郡诗辑》系列为基础文献,参考地方志、诗文集、诗话、年谱等文献资料,旨在还原《国朝杭郡诗辑》系列成书的背景环境与编纂、刊刻的具体过程,进而考察地方总集之成书与文化世家、私人藏书两大文化资本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出土文献与《诗经》研究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冬颖 《学术交流》2005,(5):151-15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与《诗经》有关的简帛古籍大量出现。阜阳汉简《诗经》残本,郭店楚简《缁衣》、《五行》等篇中引《诗》、论《诗》的内容,上博简《孔子诗论》,这些出土文献的面世解决了《诗经》学研究中许多重要的问题,对今本《诗经》的考释起了推动和补充作用,展示了早期儒家论《诗》传《诗》的风貌,印证了《诗》与礼乐文明的关系,丰富了《诗经》研究史,把《诗经》研究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相似文献   

4.
陈晓峰 《探求》2004,49(5):70-72,76
精神产品具有价值,这种价值在未与主体相互作用时只是所谓的潜在的价值。“精神产品的价值实现”指的是:精神产品由观念、思想形态,通过物化或经由某种媒介对主体发生效用。精神产品的价值实现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物质产品比较,精神产品的价值实现具有不同的特征。我们要把握精神产品价值实现的规律和特征并促使其实现。  相似文献   

5.
刘冬颖 《学术交流》2003,2(2):126-131
《诗经》不仅是文学研究者的诗歌宝库 ,也是史家的史料渊薮。最初的《诗三百》百科全书地涵盖着精神文化现象 ,历史的许多细节都在诗的具体而微的描写中体现出来。《诗经》中的许多作品对研究西周春秋时期的历史状况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周人的五篇开国史诗为例 ,可以清楚地看到周人在灭商以前的历史进程。然而 ,《诗经》虽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 ,史学研究者也可从中找到具有研究价值的史料 ,但诗毕竟不是史 ,以此来考察当时社会还应参考地下考古资料 ,并与先秦的其他文献相佐证。  相似文献   

6.
韩玺吾 《唐都学刊》2006,22(3):135-139
周民族是一个专事农业生产的民族。农业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形成了周人定居的农耕文化。作为周文化遗存的《诗经》,正是这一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这可以从《诗经》所流露出的农业生产的乡土情怀、宗族伦理与宗国感情、以文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及基于现实的创作精神上清晰地见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诗经》就是我国一部充分体现中国农业文化的诗集,它是中国上古文化诗的总结和艺术升华,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超出了诗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唐代文献<诗人主客图>开创了诗歌流派研究的先河,并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它的地位及文学理论价值并没有引起多数学者的足够重视,关于<诗人主客图>的研究只是散见于一些学者的著作中,因此对<诗人主客图>进行文献综述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从中可以窥见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在某些方面研究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8.
《求是学刊》2017,(6):8-16
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分析了启蒙和信仰之间的关系。按照黑格尔的分析,当启蒙批判信仰的时候,启蒙和信仰在意识上结构是一样的,因此启蒙批判信仰实际上是启蒙的自我批判,但是启蒙认识不到这一点,这是因为启蒙误识了自己。而启蒙对于信仰的批判导致了精神失落。它把有用性作为基本概念,在有用的世界中,手段被排除在目的之外,有用性全凭主观意志来确立。在这里个人的意志自由被确立起来了。而个人的意志自由是与一切社会组织形式相对立的。自由意志和社会组织的对立最终导致了恐怖。启蒙理性实际上是工具理性,被工具理性充实了的人是不会考虑真理的,他们所关注的只是有用性。这种只关注有用性的人也是乐于成为工具的人。这种人就是极权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9.
城市精神是将城市人格化,是城市总体价值观取向的一种表述,为城市发展提供合法性基础,有效地维持城市的社会秩序,为每一个市民建立精神归宿。以城市精神为内核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城市竞争中重要的资本力量。城市精神是对城市形象最为根本的一种宣传和展现,可以通过广告语进行直接宣传,或通过城市外观诸形式加以展现,但更需要通过城市行为主体进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0.
张层林 《社科纵横》2003,18(5):69-69
文章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地方文献价值、体系结构及其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1.
IDuringitslongperiodoftransitionfromaculturalphilosophytoafolkcult,Taoismhasbecomeallinclusiveandubiquitous.Inthisessay,however,TaoismisdefinedasaculturalphilosophyrepresentedbyLaoziandZhuangzi,thatreferredtobyLiuXieassuperiorTaoism.TheauthorwilldiscussthewaysinwhichChinesecultureand,inparticular,theTaoistelementinChineseliterature,respondedtoWesterninfluence,aswellasthesignificanceofsuchareactioninmodernlifeandthedevelopmentofmodernliterature.Taoismwasthemostliteraryorromanticofthevari…  相似文献   

12.
明治维新日本确立了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文明开化运动成为一次非西方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尝试.鹿鸣馆时期由政府主导了自上而下的欧化运动,日本呈现出无节制的媚洋风潮.但全盘欧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代之又掀起一场国粹主义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3.
刘保昌 《浙江学刊》2004,(2):120-129
现代主义文学观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本土被接受,除了五四时期的"文学改良"、"文学革命"思潮以及对西方现代主义(包括意象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的零星介绍为现代主义的输入廓清了道路以外,本文认为,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方以道家文化为代表的思想领地,能够接受与"不语怪力乱神"传统"异质"的现代主义.我们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的情况可以发现,被接受的往往是在中国本土已有思想基础或者与传统文化存在着契合的部分;而完全"异质"或者观念落差太大的那一部分,则往往难以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视域.文章对道家文化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观的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14.
In general,thestudyofintellectualhistoryinvolvesthechangesanddevelopmentsinspecializedandsystematicknowledge ,andisasummarizationoftheprocessofcognitionofaspecificdiscipline .Suchstudiescanbeconductedusingacomparativemethodology ,byapproachingthehistoryo…  相似文献   

15.
ThegreatachievementsofChina'ssocialistconstructionandthespeedyeconomicgrowthofcountriesandregionsintheEastAsianConfucianculturalcirclehavepushed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withConfucianismasthemaincomponenttotheforefr0ntoftheworldculturalarena.However,wedonotadvocatereplacingthetheoryofWesternculturalcentrismwiththatofEasternculturalcentrism-'Ibelievethat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playsdifferentrolesindifferentcountriesandregions,andinthefollowingIwillattemptaconcreteanalysisofthispoint.I.T…  相似文献   

16.
裴蓓 《唐都学刊》2007,23(6):124-126
中国和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对自身的设定和未来的构想,是一种国人对人生社会价值目标的确认,是中华民族要求超越现实和超越自身、达到理性自觉的一种观念形态,是中华民族向世界表明自己和平使者的国家形象、昭示人类未来精神家园的福音。它是动员国人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勇往直前的激越鼓点,也是国人改造民族素质、向往文明的深情呼唤,还是驱动自我人格塑造,完善崇高理想的人格精神。它将彻底刷新中国陈旧的生产关系和国人的心理结构及精神面貌。分析"和谐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对于深刻认识和完善"和谐社会"科学构想,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7.
林楠  林滨 《唐都学刊》2007,23(2):48-52
道德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扬弃这份厚重的历史遗产,尤其是提炼出其中的精髓和美德,包括它的仁爱精神、自省自律与和谐境界,既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学理解辨,更能促其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化本开新式的时代性升华。  相似文献   

18.
施永秀 《探求》2003,(1):63-65
流行文化中的文学现象,说明市场效益机制、大众媒介的渗透、世俗化娱乐消遣的倾向对文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虽然使文学走近了大众,丰富了大众的精神消费,但文学蒙受了重创,作家与批评家应正视这些现象,保持理性,引导与提升文学的人文与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9.
20.
《社科纵横》2004,19(5)
莫超,1963年1月出生于甘肃文县.1981年7月成县师范毕业,在文县三中任教三年.1984年9月至1987年7月在兰州师专中文系学习.1987年9月至 2000年7月在西北师大成教学院中文系读专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