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襄城战役是李自成农民军几个著名战役之一,它继项城战役之后“再破秦师,获马二万,降秦兵数万,威震河、洛。”(《明史纪事本末·李自成之乱》) 但是,诸有关史籍中对于襄城战役日期的记载很不一致。大致上有两种不同说法:一为崇祯十四年十一月说;一为崇祯十五年二月说。现将有关记载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2.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农民军在河南究竟攻克了哪些县城?有的说攻克了宜阳、永宁(今河南洛宁)、偃师等地;有的说攻克了河南西部宜阳、永宁、新安、渑池、偃师、嵩县、登封等十多座县城。 第一种说法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明史·李自成传》:“(李自成)遂自南阳出,攻宜阳,杀知县唐启泰。攻永宁,杀知县武大烈,戕万安王采(钅軽)。攻偃师,知县徐  相似文献   

3.
李自成农民军何时占领河南全省?现在中小学通用教材历史编写组编写的《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教学参考书》所附录的《明末农民战争大事年表》中说: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襄阳。河南全省及湖北大部地区归农民军控制”。 (第119页)。此种说法,还见于解放后以及近几年来的一些论著之中。  相似文献   

4.
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 李自成自潼关原之战失败后,被困于商雒山、鱼腹山,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总结革命经验,1640年(崇祯十三年)从巴西突围,第二年进入河南时提出了这个口号。这个口号一提出便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执香迎导,远近若狂”。农民起义军声威大  相似文献   

5.
对于明末著名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籍贯、生死、起义及其李自成一族的情况,历史学家众说不一,有的出入很大。笔者前几年在陕西横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编《横山县志》,对李自成及其家族情况曾作过一些调查,还阅读了大量关于李自成的史籍、方志和资料,对李自成的一生作了新的探索和研究,现试就李自成和李氏一族诸况作以新的考证。  相似文献   

6.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陕西米脂人。贫苦家庭出身,“幼牧羊于邑大姓芪氏,及长,充银川驿卒,善骑射……”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陕西北部“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农民无以为生,纷纷起义。李自成和伙伴一起参加了王嘉胤起义军,后来投奔“闯王”高迎祥,号称“闯将”,自率一军。他生活艰苦朴素,,作战勇敢,深得起义战士的爱戴。1635年1月,农民军十三家七十二营的领导人聚会河南荥阳,商讨打破明朝围攻农民军的对策。李自成提出了“分兵定所向”的战略计划。他说:“一夫犹奋,况十万众乎?官兵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同我国古代许多文学大家一样不是时代的幸运儿。他生于明崇贞十三年(1640),死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他降生之时,正是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风行全国,明王朝即将覆亡之际。过了四个年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陷北京,清军大举入关,逐步确立了满州贵族统治。  相似文献   

8.
宋献策是李自成农民军的重要领导成员之一。谈迁《国榷》卷100、彭孙贻《流寇志》卷9等都载: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大顺时,以宋献策为军师。《国榷》卷102记崇祯十七年七月事又云:“是月,李自成大封贼党,开国大军师宋献策□□侯。”(中华书局标点本,页6134) 关于宋献策的下落,清初几种专门记述明末农民起义的史书里,没有明确记载。在近人的有关撰著里,目前流行的一种说法,说他是被清军俘虏后不屈遇害的。  相似文献   

9.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明朝的儒士采取拒绝排斥的态度.崇祯十三年底攻入河南后,虽然开始吸收少量知识分子参加,但仍缺乏一个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而李自成用为参谋顾问的,又都是些下层的知识分子.这些人不仅缺乏带兵打仗、从政治国的经验,而且视野也较狭窄,缺乏准确把握全国形势及其走向的能力,他们帮助李自成制订的政策每每出现重大的偏差与失误.这就为日后的败亡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0.
史书里所述李自成农民军中李岩,吸引着不少人的注意。近几年来,我国有关明末农民起义的著书、论文以及历史教材、《辞海》(历史分册),对于李岩,大都有所评述。尽管,在对李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评价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分歧,但是,论者大都说李岩是河南杞县人,是明朝兵部尚书、魏忠贤党羽李精白之子,说他在加入李自成农民军前,曾在杞  相似文献   

11.
乾隆初年禁踩曲烧酒朱批奏折档案中所载汾酒史料的相关史料,以其真实性和权威性,填补了清代前中叶的史籍,尤其是山西史籍对汾酒历史记载的遗漏。将“汾酒”称谓在史籍中的最早记载时间向前提了55年。将“汾酒”称谓在山西史籍中的最早记载时间向前提了147年。同时将康、雍、乾之际,汾酒在清王朝辽阔的疆域内“四远驰名”的实情呈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2.
《历史教学》1981年第6期刊登李光壁遗作《明末农民战争由防卫转入进攻的一次军事会议——永宁大会》。该文称:永宁会议召开的地点在河南永宁(今河南洛宁县);时间在崇祯十四年五月;出席会议的农民军领袖除李自成、张献忠外,还有老回回、革  相似文献   

13.
李继迁,是西夏国建国的奠基者。然而,在对这位叱咤风云、名赫一时人物的所卒年月问题上,因史籍记载不一,互有凿枘,致使后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关于李继迁的卒年月,据史籍记载,凡有九说: 一说宋真宗咸平六年(一○○三)十月。明张溥《宋史纪事本末》卷十四《西夏  相似文献   

14.
明史学界对于《明史·职官志》记载的明代都察院更置于洪武十五年的说法,深信不疑。事实上,明清史籍关于明代都察院的更置时间,至少存在洪武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三种说法。对于洪武十三年说,由于文献存在明显的记载错误,不足为据。在洪武十四年和洪武十五年两种说法之中,运用反证法,考证明代都察院应该是更置于洪武十四年,而非洪武十五年,都察院时最高长官为监察都御史,而不是监察御史。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年来,汉魏史学界兴起了一个“诸葛亮躬耕地问题”讨论热,不少人认为诸葛亮躬耕于襄阳隆中。这种说法初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但认真思索,就发现尚有不少疑窦,而南阳说亦非无稽之谈,故下定论为时尚早,实有深入研讨之必要。在此就襄阳隆中说提出几个令人生疑的问题,并略抒浅见,以求教大方。 文献记载是否一致 丁宝斋同志说:“历代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对于这种说法,笔者实难苟同。试问:如果史籍文献记载始终一致,何以有清代和今日之论争?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须将一些主要文献记载加以梳析。  相似文献   

16.
《明史》卷三○九列传一九七谓: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打偃师,“屠城而去”,百姓“死难者众”。至今洛阳偃师一带民间仍流传着一种异乎平常的说法:“屠城那回(按指公元1642年即明朝祟祯十五年李自成最后攻占偃师县城之时),偃师可惨,县城十字街头丢下元宝也没人拾……。”言下之意是说李闯王领导的起义军把人都杀光了。本文据一份地志史料专为此事作辨,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编撰的《偃师县志》,关于李自成农民军多次围攻和占领偃师的情  相似文献   

17.
文姬的生年,史籍没有记载。一般文学史书或阙疑,或估计一个大概的范围。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79年重印)把她的生年确定为公元177年,不知何所依据。郭沫若同志的剧本《蔡文姬》的人物表上说:文姬“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由曹操遣使赎回。初归汉时估计年三十一岁”。倒推三十一年上去,当生于汉灵帝熹平六年,即公元177年。  相似文献   

18.
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是我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一次具有空前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这次起义几经挫折,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由郧、均进入“大旱荒,人相食”,“土寇蜂起”的河南地区后,使节节走向胜利,由豫入陕,由陕入晋。终于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攻入北京,取得了推翻统治达二百七十六年之久的明王朝的伟大胜利。其所以能胜利,就在于李自成当时能根据大起义的形势,救民于水火,提出了“均田免粮”、“平  相似文献   

19.
记述李自成农民起义的许多史籍中,例如《明史纪事本末》、《绥寇纪略》、《国榷》、《怀陵流寇始终录》、《平寇志》、《明史》等等,都明文记载李双喜、张鼐皆为李自成的义子(或养子)。 关于李双喜的事迹,史载仅偶见之。至于他任何官职?本名是谁?下落如何?史书皆不详。且李双喜之名不载于明末奏疏、塘报、档案等较原始的资料,所以他近乎是个传说中的历  相似文献   

20.
“基金生息”,指筹拨一定数目的资金作为基金,通过相应的经营方式获取利息而为特定支出项目筹措经费。这种经费筹措方法在清代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基金生息”的内容相当丰富,基金来源复杂,营运生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利息的用途更是形形色色。它几乎贯穿于整个清代,不仅对清代的财政、对当时的社会、经济诸方面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基金生息”在清代的运用政府大量运用“基金生息”形式筹措各种经费,在明代以前的史籍中并不多见,迨至清雍正朝始多见于档案记载。此后,屡经行之有效,很快渗透到财政关系的各方面。以利息的用途或筹拨生息基金的目的加以区分,约可分为以下诸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