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综合采用了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和访谈三种方法的基础上,对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是"看不见的",具有"文本"、"隐性"、"动态"和"混合"的特点,这对高校网络舆论管理工作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舆论管理的对策:与舆论领袖平等沟通,加强服务建设;危机管理,删除和封禁过激言论和ID;重视官方通知的作用,安抚情绪。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的兴起,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工作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作为国家的重点新闻网站,人民网一直致力于探寻在网络环境中如何有效地引导舆论,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民网舆论引导工作的成功之处在于:坚持政治家办网站思想,将引导舆论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凸显鲜明的网络特色和独特的人民网特色。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论与政府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在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规避网络舆论的风险方面承担着主要责任。从网络舆论的概念入手,分析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其对政府的新要求,提出提高政府部门网络舆论应对能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着两种舆论:一个是主流媒体营造的"主流媒体舆论";一个是人民群众议论纷纷的"公众舆论"。只有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舆论的主导作用,促进公众舆论的良性态势,让两种舆论最大化的重叠与互补,才能使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有更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更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观念,并与人民群众的认识产生共鸣,进而构建两种舆论良好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网络舆论的基本结构,从网络舆论本体、网络舆论客体、网络舆论过程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网络舆论的特点。网络舆论本体能够主张、维护公共利益,但网络是有缺陷的公共领域,所以网络舆论本体还是带有某些偏向的民意表达;网络舆论客体往往兼具聚光灯效应和舞台聚光灯效应;网络舆论作为一个过程,带有突出的非理性,但理性是其总体趋向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6.
为了廓清网络舆论是如极化理论描述的那样消极发展,还是会在充分讨论后辨明实情,文章从网络舆论话语权视角出发,以结构要素为基础构建分析网络话语权发展走向的分析框架,通过政务、教育和医疗卫生三大主题下的12个典型案例,分析网络舆论中的话语发展现状及其总体发展规律。研究结果显示,网络舆论总体趋向积极向上,在话语主体充分参与的前提下,虽然争论增多,但真相会越辩越明;网络舆论的积极发展趋势与话语主体能动性、价值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条件密切相关。未来需要通过正视网络舆论积极发展趋势、强化政府等话语主体的引导力、促进多主体参与充分讨论及完善网络法治建设等方式提升我国网络生态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网络政治舆论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舆论现象,它在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同时,也可能对政治认同、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面对网络政治舆论中存在的情绪化表达突出、网络民意的偏颇性、群体极化倾向严重和传播信息失真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建设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以满足民众合理的利益诉求、完善信息发布和反馈机制以正确引导网络政治舆论、加强伦理道德与网络立法相结合以规范民众的网络行为、增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良性互动以扩大主流政治舆论的影响力等多种途径,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治理,推动网络政治舆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论和网络公众舆论是理解网络公共领域的关键概念。文章通过对舆论和公众舆论、网络舆论与网络公众舆论的诠释和辨析,厘清了舆论与公众舆论不同、网络舆论与网络公众舆论不同。文章指出,网络舆论是上网者随意、随感而发的话语;其中带有"良知"及成见且带有情绪化倾向。而网络公众舆论要求参与批判讨论并赋予了公共精神和批判性的含义。这有助于网络公共领域建设和适宜发展。  相似文献   

9.
林凌 《东方论坛》2012,(4):62-68,73
遵循网络舆论引导规律是提高网络舆论引导效果的基本原则。必须转变强行管理观念,避免简单删帖、网下抓捕等行为,消除网络意见对立。坚持以受众为中心,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正面引导为主的原则,全面服务网民。基于网络技术特性,创新网络管理观念,兼容并包,实现网络文化多元化。  相似文献   

10.
试论网络时代高校的校园舆论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舆论环境是高校师生生活的外在精神环境.在当今网络条件下,校园舆论的可控制难度增大、敏感性增强,校园舆情趋于复杂,应该转变观念,以开放的理念和科学的策略引导校园舆论,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1.
从两个舆论场着手进行分析,说明在新舆论形势下,网络舆论需要政府干预,而政府也开始重视网络舆论场。分析了政府干预网络舆论场方法,指出了其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微博问政这一新方法,并剖析了政务微博"可以减少谣言散布","转变政府形象"等功能,以说明政务微博可以为政府搭建良好的干预网络舆论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媒介环境下由媒体主导的"公共领域",可以形成媒体主导的舆论话题,进行议题设置。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舆论引导面临着困境与挑战,表现为舆论表达的不一致性及冲突日益尖锐、舆论引导由一元化主导转变为多元化共存状态,以及舆论引导话语体系的消解与重构。广播电视媒体的突破与转型主要是舆论引导理念的转型、舆论引导功能的转型、舆论引导机制的转型。形成新的舆论格局和舆论引导的途径在于创新节目内容制作、传播途径,实现传统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共融共享;舆论引导主体多元化、客体分层化、议题多领域化;充分发挥舆论领袖双管齐下的舆论引导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校园网络舆论不仅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力量,而且也影响着校园舆论的整体走势,如何使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从网络舆论的内涵、特点着眼,系统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构成要素,进而探讨了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机理和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为了使网络视频更好地起到传递信息和舆论监督作用,对当前网络视频的性质、特点、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运用个案法、比较研究法以及文献资料法对整个网络视频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当前网络视频舆论体系的问题所在。通过网络视频的几个典型案例与其他国家网络视频的发展相比较,得出我国网络视频舆论建设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期望能够给我国网络视频舆论的未来以启示。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论一旦引发舆论危机,将会把舆论对象置于巨大的压力之中,给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在综述网络舆论危机形成理论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舆情事件、网民、网络、政府和社会环境是网络舆论生成危机的最主要诱发因素,并详细讨论了各因素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已成为当今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发生折射出改革阵痛与体制弊端,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耦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直接诱因离不开信息的广泛传播.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传播是形成网络舆情的导火索,随着越来越多的有关群体性事件正面和负面的网络信息传播形成网络舆情气候,群体性事件升级演化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形成网络舆论.公共话题上的聚合、公共舆论场的形成、意见领袖的引领、媒介间的议程互动等分别提供了网络舆情向舆论转化的前提条件、重要平台、引领者及催化剂.面对汹涌澎湃的网络民意,执政者必须更新执政理念,适应网络化生存,尊重网民自由表达权;适时引导网络舆论,塑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对网络舆论进行适度干预,确保国家舆论安全.  相似文献   

17.
在传媒发达的时代,社会舆论变得非常灵敏,外界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在公众之间引起较大的舆论波动。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使各地政府普遍处于“超载运行”的状态。当利益格局分散、社会矛盾增多时,社会舆论就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态。加强舆论引导,保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前提。面对转型期日益复杂的舆论环境,我们必须建构一个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网民参与公共事件的程度不断提高,网民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最终形成网络舆论。近几年来,很多公共事件一经报道,便会迅速在网上形成舆论热点。因此,只有正确认识网络舆论,控制和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有助于事件的妥善解决,稳定社会。鉴于网络舆论日益凸显的重要性,本文将从网络舆论产生的背景和形成条件出发,研究网络舆论的特点和作用,并提出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舆论,促进公共事件妥善解决的几点建议,以期可以对网络舆论有进一步清晰的认识,掌握网络舆论的发生发展特征,最终达到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充分利用网络舆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媒介融合时代的舆论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各种媒介传播的信息内容很难辨别真假,表达的观点也缺乏理性,容易使人迷失方向。由此,当代大学生已经沦为"网络孤独者"。匿名评论助长了一些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失去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也对学生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高校树立正面的网络舆论"意见领袖",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网民,创造更加清朗的网络舆论环境,建立健全媒介融合时代高校舆论引导的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道德舆论在生成过程中出现了与"沉默的螺旋"相反的现象.在虚拟语境中如何理解"孤立恐惧"和社会情境的逐渐减弱,从"反沉默螺旋"现象出现的原因中挖掘道德舆论在虚拟语境下理性和非理性传播路径.虚拟语境下道德舆论生成中"反沉默螺旋"现象导致公众情感控制理性、形成多元道德舆论环境、中坚分子不再沉默以及公共意见失去可靠性等问题.可以从培养虚拟语境下正面道德舆论的意见领袖、创造更加多元宽容的社会环境、注重道德舆论"把关人"的培养,不断在实践中修正"沉默的螺旋"理论,增强理论的现代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