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红与黑》与《高老头》分别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和巴尔扎克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两部作品反映的都是一八一四年至一八三0年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红与黑》的副题是一八三0年纪实,而作品的实际创作时间是一八二八年至一八二九年间,《高老头》则是以一八一九年底到一八二0年初的巴黎为背  相似文献   

2.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有两明两暗四条线索 ,构成了荣枯沉浮的同一情节模式 ,具有独特的艺术功能 ,即建构情节、展示性格、揭示主题 ,表现出作家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 ,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老头》的情节一点也不复杂,但却并不单调。它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甚至可以说还不如《欧也妮·葛朗台》和《夏信上校》涉及的广泛。巴尔扎克在《高老头》里再现的是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特的阶段。我们从小说人物的叙述中知道主人公高  相似文献   

4.
在中译本《高老头》第一段的末尾,有“真情实事”一语。译者傅雷先生特地加了一条注释:“原文是用的英文All is true,且用斜体字。莎士比亚的悲剧《亨利八世》原名《All Is True》,巴尔扎克大概是借用此语。”这条译者注虽然也或多或少地说明了一  相似文献   

5.
当代文学创作正在走向开放,淡化情节的艺术结构和以心态为主的表现手法,变化并丰富着当代文学。这一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小说创作的传统模式。但是,我们不必怀疑传统小说模式的前景,这是因为另一种创作趋向也已形成,既有继承传统小说结构,强化小说情节的作品,也有以“俗”的艺术手法来绘制富于强烈的民族色彩的风俗画面。不少作家的创作已经显示出这种趋向,而上海女作家程乃姗的作品则体现出这一强化传统创作模式倾向,她用传统的民族色调精心地绘制了一幅上海风土人情的“风俗画”。  相似文献   

6.
《喧哗与骚动》、《高老头》叙事艺术异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尔扎克与福克纳,他们有思想意识上的相似与不同,更有艺术氛围上的相似与不同。本篇主要通过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揭示他们艺术世界中的同中之异,借以探讨福克纳在巴尔扎克基础上存在着一种历史性的超越,从而让人们领悟到从巴尔扎克到福克纳,人类艺术经历了一次可喜的进步。我们之所以在他们辉煌的  相似文献   

7.
巴尔扎克的文学观就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来再现历史。真实地再现就是要写出事物的联系、运动和发展, 揭示其本质。《高老头》是巴尔扎克长篇小说的杰作,它运用上述方法,塑造了拉斯蒂涅等诸多典型形象; 它又运用普遍联系的法则,发展了小说艺术的表现手法。认识和把握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观,有 利于理解他的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样,把握了后者,也有益于理解前者。这也是个双向作用的互动,是 认识加深的交互驱动。  相似文献   

8.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物件等所做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其特点是于细微处见精神.真实的、典型的细节描写是刻化人物,丰富情节,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细节描写要做到真实、典型、细微、传神.细节的真实,是现实主义的重要特征,作为现实主义大师的巴尔扎克,他极为重视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巴尔扎克曾这样写道:“当我们看书的时候,每碰到一个不正确的细节,真实感就向我们叫着:“这是不能相信的!如果这种感觉叫得次数太多,并且向大家叫,那么这本书现在与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了,获得全世界闻名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巴尔扎克论艺术》)他甚至认为,“小说在细节上不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人间喜剧》)在艺术实践中,巴尔扎克注意细节描写,同时也善于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细节来描写环境,刻化人物,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历来的评论家们对他作品中细节描写都赞不绝口,恩格斯在给哈克奈斯的信中谈到现实主义时,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例,也包括曾对他细节描写的充分肯定.《守财奴》不过是从长篇小说《欧世妮·葛朗台》中《家庭的苦难》节选的一节,既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又无戏剧性矛盾冲突,篇幅也不长,但它的人物却维妙维肖,呼之欲出,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力于丰富而真实的细节描写.《守财奴》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延宕艺术,是指在叙事作品中,为了加强读者对作品表现对象的感受,有意延缓叙事进程的一种手法。高中语文有许多文章都运用了延宕艺术。恰当地运用延宕艺术,不仅能丰富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心灵,更能深刻地表达作品的主题。一、通过延宕艺术,丰富人物形象《明湖居听书》这篇课文,以描摹生动而素为人所称道。白妞说书的技艺,通过作者巧妙地应用比喻,而使人感觉“三月不知肉味”。其实在这之前作者就巧妙地运用延宕艺术的手法,为下文正面写白妞做了铺垫。明湖居听书人们慕名而来,听的就是白妞说书,所以才九点多人们便“赶忙”去明湖居…  相似文献   

10.
细节的艺术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情节是作品的“骨骼”,细节是作品的“血肉”.巴尔扎克在《个人生活场景》的一版后记中说:“才能最明显的标志,无疑就是想象的能力.但是,现在当一切可能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加工过,一切不可能的都已试过,这时,作者坚信,再前一步,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这话说得有点儿绝对,也有些夸张,但却是精辟地道出了细节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确实,婀娜多姿,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人们往往是通过细节的窗口去窥探的.一部作品读过的时日久远了,重要的故事情节忘记了,人物的姓名也记不清了,惟有那些生动传神的细节描  相似文献   

11.
《儿女英雄传》的主题一向以“宣扬封建忠孝节义”著称,本文从作者本身的创作意图、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情节结构的设置等几个方面详加考察,否定了这一传统观点,提出了“借题目写性情”的新主题现,肯定了作品的时代进步性。  相似文献   

12.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继《欧也妮·葛朗台》之后又一部代表作,也是他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小说。巴尔扎克还在刚刚动手写作《高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崇高的使命感是创作《人间喜剧》之旨要”、“情与理相融合是《人间喜剧》建构之基本”、“共通的人性是《人间喜剧》的底蕴”、“典型化艺术辩证法”四个方面探讨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这部巨著的艺术真谛和对文学创作的启迪。本期发表的是文章的前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14.
<正> 鲁迅的《故事新编》是鲁迅研究者们公认的难题。它与《呐喊》、《彷徨》相比,创作时间从一九二二年冬第一篇《补天》(原名《不周山》)始到一九三五年写的《采薇》、《出关》、《起死》,前后延续了十三年之久;作品内容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现实,涉及到许多“古人”“故事”,又穿插了不少现代人的生活情节;艺术形式,鲁迅说它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这都显示出了《故事新编》的“独特”性。关于如何理解《故事新编》,鲁迅生前曾有不少自述或评论,本应成为研究《故  相似文献   

15.
电视剧《大染坊》是近年来少有的优秀之作。整个故事以主人公陈寿亭的传奇经历为线索,洋溢着振奋人心的抗日救亡爱国热情,这种成功得益于叙事结构的巧妙安排。本文从紧凑匀称的整体结构、迭宕起伏的情节悬念与彼此呼应的情节关联等几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它的叙事特征,指出其作为主旋律电视剧的不懈追求与艺术价值,以期能对当今电视剧创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首先是根据当时历史要求,只要作品能“真实地描写現实,”能引起人們对“現有秩序的永久性的怀凝”那就可以说是一部好的作品。因此,恩格斯给巴尔扎克很高評价是完全正确的。但恩格斯同时也指出了这位伟大的現实主义艺术家在政治上是一个保皇党,其作品是对上等社会的必然崩溃的輓歌。这正说明了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和作品都是反动的。巴尔扎克对其本阶級进行尖锐諷刺,对其政治死敌毫不掩飾的赞赏是出于无可奈何,是“不得不違犯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的”而这一点是有价值的,恩格斯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肯定了他。所以我們认为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是完全正确、完全統一的。但有一些人,为了给自己的修正主义理論寻找根据,就有意歪曲恩格斯的評语,謁力美化巴尔扎克,从而达到反对作家的思想改造,反对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目的,这是我們坚决反对的。  相似文献   

17.
傅修海 《兰州学刊》2008,(7):189-192
长篇巨制《白门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其以“节奏”艺术为结构指归,把文本情绪结构作为维系本体,追求一种文本情绪内在的完整性,从而超越了以情节和故事完整性为主的僵化结构理念,进而提出“结构即节奏”的主张。《白门柳》的这些努力,对当下长篇小说结构艺术突围,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剧坛上,戏剧结构的分析方法,种类繁多。本文不揣浅陋试图站在比较文学平行比较的视点上,鸟瞰全剧,从情节冲突线、人物关系网、心理冲突线等处着眼,用轮状分析法,对《雷雨》(1934年)与《大雷雨》(1859年)这两部名剧的艺术结构的相共性与相异性作一些探索。一、轮状情节冲突线布局的比较《雷雨》与《大雷雨》都是家庭悲剧。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主题特殊性,决定了作品的结构的特殊性”。两剧都不谋而合地采取了多层次线索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德洛克夫人在狄更斯的作品《荒凉山庄》中无疑是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就她在作品情节中的地位来说:《荒凉山庄》里两条平行发展的情节线索,其中一条就是以她为核心人物开展的。没有德洛克夫人,《山庄》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都将改观。就人物形象塑造而言,德洛克夫人是全书七十多个人物中塑造得最复杂、最生动,因而也是最成功的一个。如果英国当代著名评论家福斯特关于“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的人物形象分类说成立  相似文献   

20.
每个时代都有伟大的作家,但伟大的作家都超越他的时代.被誉为“英诗之父”的十四世纪英国诗人杰弗里·乔叟凭借其卓越的诗歌艺术成就,开创了英语诗歌传统.《坎特伯雷故事》是乔叟晚年创作的一部艺术构思精湛,思想内涵丰富的经典诗作.诗人在作品中巧妙运用中世纪多重框架叙述,让不同的叙述人讲述不同体裁和题材的故事,使作品成为一个多重思想交织的有机艺术整体,充分体现出作品的多元化特征.这种多元化的叙事艺术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中世纪文学研究的典范,也有助于探究英语诗歌创作的源流并深刻领悟早期英格兰社会的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