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新发展,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根本价值取向。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校开展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体现系统性、生活性、导向性和示范性,评树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典型,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供理论基础、锻炼平台、价值示范和个体诱导。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提出了"八荣"的社会价值导向,明确了"八耻"防微杜渐的警示,树立了社会风尚的道德标杆.高校要旗帜鲜明地倡导"八荣八耻",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将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3.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蕴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精神,对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很多道德困惑,高校要强化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措施,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先锋。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道德修养水平如何,是对他们能否适应时代的要求,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的重大考验。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其具有良好的耻德,从内心自觉约束自己的各种不道德行为,迫切需要加强"知耻"教育,这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羞感、愧感、辱感以及荣誉感、荣辱观、自尊感等概念与道德耻感密切相关.它们在其内涵和外延层面与道德耻感概念有不同程度的重叠交汇.厘清这些与道德耻感范畴相关和相近的概念内涵,分析道德耻感与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准确把握荣辱观的科学含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学生“知行不一”的理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审美追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思想观念与实际行为的不统一,道德认知和价值取向脱节现象.深刻分析大学生"知行不一"现象存在原因,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是当前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荣辱观的道德性与非道德性的辨析对于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道德性荣辱观是道德的动因,而非道德性荣辱观则失去道德的内容,它以为荣耻的行为和事物是非道德性的.道德性与非道德性荣辱观之间的关系是或在本质上趋于一致,或无联系,或一体混存,或在褒贬的形式、获取条件上不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种真正以道德为动因的荣辱观,但它并不等于社会主义时期的荣辱观,当前必须高度重视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牢固树立,把整个社会风气引导到正常的道德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8.
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荣辱观的讲话,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需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将荣辱观教育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是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的保障。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是荣辱观教育需要达到的目标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9.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分析现状,研究对策。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将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高雅音乐作品融入整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中;以校园文化为主载体,塑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郭聪惠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79-182
当前大学生耻感意识缺失,究其原因,既与社会机制不完善、学校德育存在缺陷等因素有关,也与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缺乏知耻感有很大的关联。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耻感观念和意识;挖掘传统道德资源,加强以德修身;营造良好氛围,抓好大学生知耻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1.
试论道德实现的良性化态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社会道德主体与个人道德主体两个层面看 ,我国在道德实现的过程中存在着经验教训与不足。为了探寻道德实现的良性化态势 ,有必要探讨在道德实现问题上应当选择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进而梳理出我国道德实现的基本走向。在我国道德现实化问题上存在一个良性化的进程 ,即道德观念从一元到多元的嬗变 ,道德心态从应然到自然的内在趋向 ,道德行为从他律到自律的良性调控以及道德选择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有机融合等 ,这个过程是复杂而曲折的  相似文献   

12.
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三个要素构成的道德态度,具有社会性、潜在性、稳定性与对象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道德态度在道德主体的道德活动中,不仅影响其道德认知与判断,保护自我价值,而且还有激励道德学习与道德实践的作用。这些都对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论"规范-德性-德行"动态伦理道德体系的实践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世伟 《社会科学》2005,(9):139-143
道德规范、德性和德行的实践价值,只有在三者动态作用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同时也会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得到修正,进而使道德主体接受、理解并且内化.这一动态的实践价值通过主体行为的践履将知、情、意的关系统一起来.如果德性与德行不能保持一致,则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就需要得到社会伦理秩序与伦理氛围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从公民道德的角度认识儒家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传统道德的目的之一,是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伦理资源,因此,从公民道德的角度来认识儒家道德,是一个重要而可行的思路。通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儒家道德与公民道德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前者是以精英阶层为主体的,以自律道德为主要内容的道德体系,而后者是以全体公民为主体的,以律他道德为主要内容的道德体系。抓住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反思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些观念,并更好地改造和利用儒家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15.
道德悖论研究的话语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悖论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其中的道德悖论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矛盾。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失范"和"道德困惑"多为道德悖论问题。道德悖论研究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和深厚的思想资源,其拓展和深入必将大大有助于推动我国伦理学的理论建设和道德实践,引发多领域的思维创新和进步,提升我们民族的思维品质。因此,其话语权是无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方法是道德教育的内在因素,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道德教育的效果.通过对道德教育方法本体的探讨,弄清道德教育方法的涵义、分类和功能,会更加明确道德教育方法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康德道德认知主义的经典结论是道德之外没有道德动机,而哈贝马斯的道德哲学却赋予民族-宗教生活传统以道德动机的地位。不过,道德之外的道德动机概念的引入并没有动摇理性的自由认知对道德形成过程的决定作用,并没有破坏道德认知主义的基本原则,相反,感性的道德动机重新被理性的道德认知所整合。因此,哈贝马斯的道德哲学是对康德道德认知主义的修正和深化,而不是对后者的放弃。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一种稀缺资源,需要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把握道德资源的需求、供给与消耗规律是合理开发与利用道德资源的前提。合理开发与利用道德资源必须刺激道德需求的增长、扩大道德供给、遏制道德资源的不合理损耗,其中的关键是要建立公正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规范体系和以合理的道德赏罚机制为主的社会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19.
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知行冲突是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引起道德知行冲突的原因 ,可以为解决道德知行冲突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道德人格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 ,在明确人的全面发展、人格、道德人格涵义的基础上 ,着力从重视道德需要、道德认知的养成、道德选择和自由的实现、加强自我修养等方面对道德人格的培养进行初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