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创建学习化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习化社会是一个人人均能终生学习的理想社会。本文通过分析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征及成因,提出了新世纪我国创建学习化社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构建我国特色的学习化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学习化社会理论的日益认同 ,构建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为体系的学习化社会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目标。本文从分析学习化社会的特征出发 ,紧密结合我国国情 ,探讨了构建我国特色学习化社会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对我国现有的成人教育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挑战。本文试从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角度对构建学习化社会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基础上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学习化社会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的开展 ,创建学习化社会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从国际比较来看 ,我国明确提出创建学习化社会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起步较晚 ,而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创建学习化社会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教育政策 ,无论是重视程度 ,还是政策的执行力度以及措施的完备程度 ,都为我国创建学习化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浅析“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终身学习思潮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被教育家和理论家广为宣传,尤其是在80年代后更是成为一些国家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基本政策和原则。与该教育思潮相联系的基本概念涉及三个最基本的术语,这就是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人们通常用终身教育的概念把它们全部统合起来,但实际上,上述三个术语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说,终身教育理论和学习化社会理论是终身学习思潮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考试(特别是高考)作为选拔的手段普遍存在,并指挥整个教育过程和升学过程,从而产生激烈的升学与考试竞争以及大量被迫为升学而学习的厌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剖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不乏学历主义的影响。学历,本是学校教育的毕业证书,后来便演变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社会以学历的高低来对一个人的能力和社会地位做出评价,谓之学历主义。深入地思考学历主义的形成、原因及影响,有助于我们认清一些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实现自身发展是人类亘古既有的追求。实现全面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在汲取前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马克思创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使人类这一美好的理想成为一个科学体系。今天,知识经济的大潮正悄然兴起,它将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知识老化的速度日益加快、更新周期愈来愈短这种紧迫的形势下,我们仅靠现有的知识已不能满足时代及终身学习的需要。今后的社会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不仅要求人们工作出色,而且需要旨在使个人优势不断加强的学习进取心。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是教育的最终目标。那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学习化社会的交会点究竟在何处?在学习化社会中如何理解和阐释这一学说?这是必须要加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武汉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目前开设高中起点专科、高中起点本科和专科起点本科专业近200个,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并设立函授站61个,每年招生7000余人。目前在校成教脱产、业余及函授生共计1.86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专业40多个;网络教育现开设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等20个专科及专科升本科专业,并在湖北、上海、浙江等14个省、市设立了29个校外学习中心,在籍学生约1.2万人。学校在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近年来面向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水利、电力、测绘、医疗等行业大力开展了非学历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学校与社会…  相似文献   

9.
(上接2007年7期第13页)(1)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之间的关系。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并不是两个互不相关的体系。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国民教育体系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育结构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因为培养具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的新一代学习者,是建成学习型社会最重要的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培养塑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许多研究表明,从总体上看,那些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成人几乎无法从工作中学习或从继续培训中受益,也无法抵御被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淘汰的风险。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终身教育的兴起和人们对终身教育观念的认同 ,人们走向学习化社会已成为当代社会进步、文明、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趋势。本文就学习化社会的概念、特征、意义及构建学习化社会应采取的手段、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探讨学历与身份的关系,核心议题是高等教育与身份的关系,即高等教育的身份功能.在我国古代、近代、当代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学历与身份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特征,学历与身份的链接时强时弱,甚至在特定历史时期被硬生生地割断.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学历与身份的关系重又翻开新的篇章.恢复高考以来的20世纪80~90年代和21世纪的今天,学历与身份的链接也经历了初显、滥觞、分裂三个发展阶段.追忆历史、解读当代、展望未来,我们应该对学历与身份的链接也即高等教育的身份功能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物质条件的明显改善,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保障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愿望和需求不断提升,终身教育正在成为惠及十三亿人口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13.
14.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哲学的观点来探讨终身学习和终生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也为了说明两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尤其他们有不同的行为主体。因为,学习者会逐渐加强自觉的学习方式,而教育管理部门也相应从管理方转为提供服务的一方。他们的管理也成为了一种服务。关于为学习者服务的机制建立问题,结论是因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有各自的主体,不同的立法名称肯定会导致不同的社会结果。长期以来,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始终处于一个对立的主导地位,因此,为了有效满足不同社会层面的学习需求,中国必须为终身学习立法,这是最重要的,然后必须阐明这样一个事实,教育管理方和管理工作者应该为学习方提供服务,加快全民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李新宇 《齐鲁学刊》2020,(3):143-154
考察鲁迅的旧学学历,可以发现周家对孩子的教育很特别。在鲁迅读书的百草园时期,家长不仅没有为他选择好的老师和书房,而且对其学习放任不管,以致在梁启超、蔡锷等人考上秀才的那个年龄,鲁迅参加科考的功课竟然尚未完成十分之一。这不是因为鲁迅愚笨,而是因为家长根本就没打算过早地把科举功名的包袱压在孩子身上。家族的文化自信使他们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鲁迅的童年很轻松,读书随兴趣,没有学业上的压力,也没有"苦读"的经历。这种宽松的教育使鲁迅不可能获得12岁中秀才的那份荣耀,却为他造就了一个自由的灵魂和丰富博大的自我。  相似文献   

16.
研究生学历与社会流动、社会分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学历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以及对作为地位教育的研究生教育的阐述,说明研究生教育在如今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中,对劣势阶层子弟替代优势社会阶层,底层精英向上流动,生存教育向地位教育的转变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范围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关于终身教育(学习)的思想,不仅成为当代国际社会和教育界普遍认同和接受的理念与教育原则,而且发展成为教育的实践和现实的社会活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8.
19.
成人教育发展与学习化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教育是面向社会所有成人的一种学习、教育形式,在学习化社会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促进学习化社会建设发展的主渠道;但成人教育的发展,需要学习化社会建设的大环境的支撑;学习化社会的政策环境、法规环境、财政环境,是成人教育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环境;成人教育发展与学习化社会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孙悦  郭松洋 《兰州学刊》2013,(7):213-215
伴随着社会问题的凸显,社会管理成为备受关注的管理领域。将柔性管理手段与方法引入到社会管理领域成为补充现有刚性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尝试。柔性社会管理的核心是强调运用非强制的手段引导民众的自觉行为,要求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实现其自身关注的转变、理念的转变与角色的转变。在推行柔性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包含三方面内容:柔性社会管理的起点——尊重需求导向,规范需求表达;柔性社会管理的重点——寓管理于服务,引导民众的自觉行为;柔性社会管理的难点——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引领社会自我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