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的向纵深发展,文化学术领域里的开放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再难以忍受自己处在话语的边缘,产生了与西方学界对话的迫切愿望,他们越来越渴望进入话语的中心。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即使在美学和艺术领域,自己也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对话者,西方学者对这种对话的兴趣似乎并不是很大,在他们的视野里,几乎没有中国学者的迫切的身影,他们对中国  相似文献   

2.
张德明 《浙江学刊》2002,(1):213-218
本文系统地考察了当代西方文化批评的源流和社会功能 ,认为西方文化批评与近代资本主义同源共生 ,并顺应现代和后现代状况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存在形态和探索主题。其主要目标是在主流话语与非主流话语之间建立起一种对话关系 ,以使各种社会能量的流动得以通畅 ,各个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对立和紧张得以缓解或消除。本文还联系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对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批评流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解释学文艺美学的意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解释学极大地改变了我们把握文学艺术的方式。它把意义看作文学存在的根本方式,看作文学在历史中实现的过程,看成是在对话与交流中生成的无限可能的世界。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理解与意义的语言性;二、当代解释学美学意义论的历史观;三、意义作为对立中介的第三生成物  相似文献   

4.
不同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文化的悖反,消解文化的悖反则构成了文化发展的契机,而实现这种契机现实化的最佳途径就是建立具有自觉意识和可操作性的文化战略。建立跨世纪文化战略是处于世纪之交的当代中国所面对的一项总体工程。美学是文化战略中不可缺少的子系统,它在文化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但当代中国美学受西方近代美学和苏俄美学影响较大,使其具有较强的形而上色彩,由此导致了审美功能的丧失。本文提出建构一种可操作性的功能美学,功能美学迥异于当代传统美学借助意识形态进行操作的特点,而直接切入形而下的现实生活进行操作,它以现实的审美、艺术活动为认知对象,和现实的审美、艺术活动构成一种对话关系。功能美学的功能之一是,关注日常生活;功能之二是,实现技术的艺术化与艺术的技术化。  相似文献   

5.
正很难勾画这个展览的轮廓,至少从形态上看是如此。在展厅内,我们仿佛在四个彼此不相关的世界中穿行。同时,它们之间所建立的议题又如此之多,且相互交织缠绕到令人困惑。比如:中意当代绘画的跨文化对话、国家主义美学与个人探索、古典形态的当代转化等。人们或许因此而质疑:这个展览的理念与框架是如何形成的?看上去这是一个难  相似文献   

6.
法国当代著名美学家米盖尔·杜夫海纳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探讨审美经验,而他研究审美经验的步骤是:先对此加以描述,接着进行先验的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形而上学的意义。由经验而先验而超验,就是杜夫海纳哲学美学的逻辑构架。作为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美学流派之一,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有自己独到之处,如果说由海德格尔到萨特、梅洛·庞蒂完成了一次由现象学的先验论向存在论的转化,那么杜夫海纳则顺着这一思路将哲学上的转变在美学领域完成,以现象学建立自己的美学认识论,以自然哲学建立自己的美学本体论。文章认为,杜夫海纳的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同一观(即美的内在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美学史上富有创造性的;但他把美学认识论作为非理性与科学认识论完全对立起来是偏激的。文章从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谈起,展开了杜氏的审美经验、审美对象、情感先验、自然想象力等哲学美学构架。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美学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其中后实践美学对实践论美学的超越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理论现象。本文认为,尽管实践论美学存在着一些理论上的失误,但在当代中国美学发展中,它还有旺盛的理论生命力。后实践美学批判了实践论美学理论中的失误,并努力克服之,这是难能可贵的。但就其理论本身而论,它一方面批判了实践论美学的理论失误,另一方面却又暴露出了自己的理论缺陷。笔者认为正确的思路应当是:承认实践是美学的哲学基础,并从审美关系入手,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建构当代中国美学体系即辩证和谐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将与传统形态有所不同,必须自觉建构当代形态。传统形态有三大阙如:体系完备形态的阙如、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的完成式阙如、相对的实践品格阙如。据此,当代形态的基本定位是:保留传统形态中的形而上部分,将审美行为的本体论结论补充于基本艺术观念中,将形式论与意识形态论并列,丰富美学批评和历史批评。  相似文献   

9.
美与美感的关系问题曾是西方经典美学的基本问题和理论起点。在西方,美决定了美感与美感生成了美成为两种美学传统和理论阵营的标志,并从柏拉图开始,一直争论到近现代。但康德则发现,美与美感在现实经验中不仅不表现为二元对立,而且也无线性因果关系。实际上,美与美感共生于既非纯主观意识,又非纯生理物质的主体鉴赏判断力。康德对美与美感本源问题的阐释技开了笼罩在美与美感问题上的形而上迷雾,解构了经典美学的阿基米德支点,从而也为20世纪走向人本化、艺术化、日常化的西方当代美学建立了新的理论基点。表现主义美学、分析主义美学、存在主义美学、接受美学、现象学美学等所有在当代西方有重大影响的美学理论无一不是在康德这一理论语境中获得启示,展开自身的。  相似文献   

10.
实践本体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它以自然本体论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主要是一种社会本体论,即阐明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是社会实践的本体论.实践美学以实践本体论为自己的本体论基础,使得实践美学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从这样的哲学、美学观点出发,文学本体论同样应该是一种社会本体论、关系本体论:文学的本原和存在方式离不开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的社会实践;从存在的本原上看,文学的最终根源是物质生产及其转化为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从存在的构成方式上看,文学主要是一种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过程;从存在的现实方式来看.文学是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结晶——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存在.唯有实践本体论可能克服古代传统形而上学的实体本体论和近代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在主体和客体、主体和主体、客体和客体的关系及其统一之中来审视文学,把文学如实地还原为"对象世界-作家-文学作品-读者"的实践统-整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有着数千年的积淀,但由于我们长期以来未能建立起一套全新而完整的美学体系,只是翻译或照搬西方理论,所以目前的中西美学比较实际上还谈不上真正意义的“比较”。本文认为,以大文化为背景,用中国古典美学中极富活力的命题与西方近现代美学理论,以及对中西美学中“意”与“真”的含义、用语、价值判断等异同点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的儒道佛不仅可与现代美学对话,而且其理性主义、强调自由本质、当下直了等又对精神分析学、维特根斯坦的美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有所补益。对此作更深层的开掘和全面的译介,则中西互补,将使人类的思维系统变得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正>主持人话语:组织本期"生态美学研究专题"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回顾国际生态美学发展历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另外一个是展望生态美学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组织了美国、加拿大和中国四位生态美学研究学者的文章。美国著名环境美学家伯林特的文章《西方与东方的环境美学》在中西比较视野中介绍了20世纪中期以来环境美学的发展,尤其是以理解同情的态度评介了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表明西方的环境美学已经接纳了中国的生态美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际法学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英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当代中国国际法学的话语体系,一方面,必须准确、系统、全面表达和传递国际法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本质特征以及国际法研究过程中逐步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基本概念、关键术语、主流的理论或学说、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等基本要素;另一方面,应充分、及时体现中国对国际法、国际法学和国际法学话语体系所作出的创造性贡献。当代中国国际法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应以“构建和谐世界”为指导理念,应全面顾及国际法治和中国外交政策及其实践的国内、多边、区域和双边等四个基本层面,应遵行、符合或顺应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准则,全球化与多边主义、区域一体化与区域主义、国际共同体义务(或权利)和中国和平发展需要等原则、规律或趋势,应将其基本功能定位为:推动当代国际法的不断发展和广泛适用,促进当代国际法的教学、研究和传播,推进中国的法治进步,维护中国利益、尤其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并提升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与地位。  相似文献   

14.
当代美学四派理论视角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美学中的客观派、主客统一派、客观社会派、主观派由于选择了不同的理论视角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立足点,从而造成了相互间的对立,而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心理以及学术本身等方面的原因,几乎使每派在坚持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展开分析推理,评判取舍的同时,都不得不作出某种让步,由此又造成了各派体系内部的矛盾性。而对造成外部对立和內部矛盾的逻辑根源的缺乏自觉,曾导致了大量激烈而无谓的商讨,并极大地限制着当代美学争鸣学术水平的提高。文章认为对当代美学四派理论视角的考察对建立新的美学体系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是各种现代思想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之间对话和交融的结果。本雅明的出发点是一种本体论的语言哲学,因此他把艺术生产论解释为美学上的形式本体论;阿尔都塞和马歇雷把马克思的思想结构主义化了,因而在科学与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的张力中寻找艺术的位置;伊格尔顿试图综合这两种倾向,并重新返回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立场,提出了一套融意识形态与艺术生产于一体的批评理论。艺术生产论在西方的发展过程既表明马克思的思想在当代的充分活力,又启发我们,只有通过积极的对话与融合才能保持这种活力,并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思想中占据应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世界范围内东西方文化的重组与更新,中国比较文学又面临新的定位和选择。在今天全球性的文化转型时期,“文化对话”的话语和范式被普遍认同,其价值更具有方法论变革的意义。作者认为,我们对“文化对话”的理论范畴、内涵范畴、话语形成等把握清楚,无疑有利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代美学的批判理性姚文放(扬州大学师范学院)一个时期以来,美学似乎总是在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这两种文化冲动之间左右摇摆,进退失据,找不到自己的感觉.按说美学作为一门哲学意味很浓、思辨倾向很强的理论学科,它的本质地位在纯粹理性的领域之中,美学以美和艺术为...  相似文献   

18.
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是哲学对话的深层维度,同时也是最为困难和艰难的维度。价值信念层面的良性对话,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之间进行一种真正开放和深入的沟通和融合的前提条件,也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推进当代中国人生命存在的自我理解、建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并生成我们民族“哲学自我”的重要内容与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面对世纪末先锋作家失语困境,刘恪以长篇力作《蓝雨徘徊》从话语探索方面脱困。本文尝试从修辞论美学角度,立足本文分析,阐释刘恪《蓝》所独创的融古典审美意蕴和现代先锋意识于一体的零散性诗意话语系统,及其形成的独特时空漩涡审美形态;进而揭示这种零散性诗意话语系统在当下文化语境中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20.
高建平 《阅江学刊》2011,(3):120-125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领域出现了文化学转向。在西方与在中国,发生这种转向的语境不完全相同。走出康德式的审美无利害和艺术自律,将分析美学与美学上的文化学转向结合,成为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特色。在正确认识西方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误读后,清醒认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资源,建立一种既有普世因素也有个性特征的美学和文学理论是中国美学研究的当务之急。这种新的研究会带来新的学术气象,代表着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