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美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小敏  傅守祥 《创新》2011,5(1):113-115,128
20世纪美学从以美的本质为重心转向以审美经验的探讨为重心,在关注艺术美的同时强调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本身的意义。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和审美化弥散,使当代美学走出经典美学的认识论路径、本体论路径和心理学路径,进入新的理论整合期,艺术哲学的视野明显扩大,并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审美风尚逐渐偏重功利性,世俗性的审美趣味基本取代了崇高与理想,严格自律的审美观念正在被一种泯灭了界限的泛审美观念取代。日常生活意志的感性需求持续高涨和精神崇高性的失落尽管不是绝对对立的,但是这其中潜藏着的审美文化超越性消退的危机值得关注。审美生态的更替与当下关怀的世俗性、身体美学的可能与审美体验的纵深性、大众文化的张力与审美观念的生成性,成为现代性转向后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2.
赵永平 《社科纵横》2014,(11):98-101
对法庭话语交际语境的顺应性分析可从交际双方、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四个方面入手。根据顺利论,法庭话语是不同庭审主体为了实现其交际目的和顺应不断变化的语境因素而进行语言选择的一种动态过程。为了达到既定的庭审目的,具有不同权势和话语权的各个诉讼主体会使用各种话语策略,来实现对特定语境因素的成功顺应。  相似文献   

3.
郭昕 《社科纵横》2013,(1):354-355
在现实生活的交际过程中存在大量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然而,这些话语并未因此而阻碍理解和交际。认知语用学的语境观认为,认知语境具有动态特征,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被理解、并推动会话和交际的顺利进行与其认知语境的构建有关。  相似文献   

4.
审美文化批评与美学话语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在发表于《文艺研究》今年第1期的一篇文章中提出过这样一个看法:“当代审美文化问题与我们现实生存活动相联系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超出单纯审美经验范围而直接关涉当代文化的全部现实。以一种文化批评/建设意识来审慎把握其中的问题——这是一种较之类学研究本身更具有价值特性的理论活动。”这一看法的出发点中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经典形式的美学话语着重于从美(审美)的本体性质方面来逻辑地诠释人的生命精神现象,探讨人的生命价值实现的永恒理想,作为一种本体论的研究方式,它已经持续了数千年,并且至今仍不失其内在…  相似文献   

5.
民生新闻是中国大众传播领域近十年来无论学界还是业界都尤为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民生新闻实践为大众传播媒介带来了一系列重要变革.民生新闻的产生和发展植根于社会文化的变迁,是文化多元化、城市化运动和媒体市场化的积极成果.在中国社会文化这种特殊的生存语境下,民生新闻通过对"民"与"生"的个体意识的积极彰显,进而从内容与形式上对自身的人文本位进行积极的诉求.  相似文献   

6.
刘延福 《社科纵横》2009,24(8):102-103,106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学创作在新的书写方式与传播方式的影响下受到巨大的冲击,文学话语作为文艺作品的根本属性与表征正在新的时代语境中逐渐失语。阻止话语掠夺与限制话语无限扩张是文学创作重回正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论大众文化形态中的学术期刊杜桂萍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在人们开始由对经济的关注兼顾文化的状态时,大众文化的种种现象已现实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卡拉OK厅、台球房、电子游戏厅、的士高舞厅遍布都市乃至乡镇的大街小巷,流行歌曲、摇滚音乐、现代舞蹈、畅...  相似文献   

8.
樊志辉 《求是学刊》2001,28(1):29-33
世界范围的殖民主义和全球化运动对汉语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导致现代汉语哲学传统的断裂、无休止的“学舌”与“失语”。若要超越这一尴尬局面 ,就必须在全球化的对话格局中重建自主的问题意识和独特的话语模式 ,并对全球化有自己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平议[美]J.利尔斯王德胜译评价劳伦斯·列文的文章是相当困难的。自从十几年前文化研究中群雄并起、喧闹一时,其后巴赫金的“对话批评”及接受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再加上经过了对黑人反主流文化的大量探索及对“听众问题”的长期的沉思之后,谁还会坚信大众...  相似文献   

10.
文明冲突不是平等的双方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上的简单差异与冲突,而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文化话语权力的争夺及文化叙述方式的冲突。话语权力关系的改变直接影响到文明冲突的格局与表现形式。同时,文化叙述机制的背后也潜藏着文化冲突的因子,它导引着文化主体在冲突中的自我定位与他者待遇。本论文在批判性吸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中日两国话语权力的关系演变之考察,透视历史上中日文化冲突格局,进而以日本"国语"的文化叙述为例,揭示中日文化冲突在当代日本文化叙述中的形成方式与运行机制,探讨中日文化冲突的本质特征,以期为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分析,本文试图说明大众文化在中国并不附丽于西方式的发达经济(即后工业社会经济),而是生长于中国的对外开放环境和市场化进程中。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末的大众文化状态已经普遍地与消费时代市民对现代性新的认同结合在一起,年龄和收入的差异加强了大众文化中的中心──边缘结构,文化程度差异强化了消费选择中的理性化、个性化程度。这既直接表明我国城市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折射出全球经济──消费──文化趣味一体化对我国的影响。这是中国特有的世纪化过程,又显现出当今价值观念的异质性、模糊性和复合性。  相似文献   

12.
新闻标题中的美学康泽民“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搞报纸的几乎人人都明白这一点。可是标题怎样才算好,怎样才算美,人们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影响到报纸上,许多新闻标题浮浅直露,没有特点,很难吸引读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把标题...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语境——上下文语境、文化语境和情境,不仅可以使译者正确捕捉话语的核心,更好地理解原文,同时也有助于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风格,使译文接受者获得与原文接受者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语境中的文艺美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法 《浙江学刊》2004,(3):20-24
本文认为 ,文艺美学在中国包含三个方面 ,是一种理论话语 ,一种学术建构 ,一种文化现象 ,话语形式受到学科逻辑和文化逻辑相互纠缠的结果 ,二者的矛盾造成文艺美学从产生到现在的话语现象。从而可以理解文艺美学虽然在逻辑上矛盾重重而在学术上仍然十分活跃。  相似文献   

15.
张建生 《社科纵横》2006,21(7):103-104
从创作到写作,是艺术创作在消费化趋势中的一次蜕变,而商品化特征与商业运作模式成为基本内涵。艺术创作的崇高性面临着世俗的消费性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6.
高云涌 《学术交流》2007,(10):186-18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艺理论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学科构建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美学和文艺学的哲学基础问题。越来越多的文艺理论家意识到,没有哲学基础上的进步,美学和文艺学的研究就很难摆脱尽管舞姿变换却只是原地踏步的困境。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新认识和解读就成了文艺理论界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曾永成先生的新著《回归实践论人类学: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新解读》(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以下简称《回归》)在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当代形态的时代语境中重返马克思的原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学进行了一种“绿色解读…  相似文献   

17.
《求是学刊》2017,(1):132-142
当代大众文化语境是后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该语境下,文化产业蓬勃兴起,传播手段层出不穷,文艺日趋娱乐化,新型大众文化及其全新的意识形态运作方式令既有的文学经典化之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学已死的呼声不绝于耳。而三十余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其创作中,采取与时俱进的积极态度,结合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坚持个性化发展,既为当代大众文化与文学经典化之间的矛盾做出了合理的诠释,也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经济、政治和文化行为,而且是一种特别的话语行为.在全球化进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完整的全球化话语体系.这是一种主题话语体系,它拥有很深的历史根源和独特的思想意识形态,同时还具有不少新的具有影响力的话语修辞方式,包括数据化语言、时空分离、积极性语言等.全球化话语成为全球化进程中强势群体的强势语言.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也产生了全球化反话语.这些话语对全球化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形成了强力制衡.这种话语制衡机制有助于合理的社会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雷锋精神注重摄纳体现中华文化特质、顺应时代走势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等优良精神质素,在不断调整充实丰富完善中发扬光大,在时代前沿上竖起一座令人敬仰的思想道德丰碑。雷锋精神不仅契合人类文明的共性,而且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质;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而且顺应了当今社会大众文化的发展走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完美的结合体,呈现出巨大的时代价值和当下意义,对于笃化理想、提升信念具有引领性功能,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导向性作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统摄性效力。  相似文献   

20.
张荣翼 《学术交流》2002,4(1):129-134
首先 ,指出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包括胜者通吃、雁行模式、超级裁判和单向对话等 ;其次 ,对文化全球化进行实质分析 ,它是把某种地域文化放大为全球文化的代表 ,以此来统领其他地域文化 ,并且各地域文化要以它作为参照 ;再次 ,明确汉语批评作为我们的文化策略 ,它所追求的旨向和目标 ,包括立足于汉语文化本位、倡导问题意识以及追求文化的原创性。汉语批评作为一个命题的提出 ,往前回溯 ,包含了 2 0世纪中国学人的思考 ;往后展望 ,它有赖于今后中国学者的建设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