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觉理论是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重点论述的一个问题,也是列宁反映论思想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唯批》中的反映论思想开展了激烈的争论,有的问题涉及到列宁的感觉理论。本文结合感觉心理学对列宁的感觉理论做一些具体分析,以此说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反映论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2.
在《重述列宁》一书中,齐泽克对于列宁理论的认识存在误区,其所谓列宁的反映论与哲学党性原则的矛盾是不存在的。在列宁那里,哲学党性原则就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斗争,列宁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路线;列宁的反映论也是坚持物质本原,思维只具有第二性的地位。可见,列宁的反映论与哲学党性原则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我国的认识论研究中,出现了一种主体性倾向,即只是从主体方面考察认识论的倾向。在这种倾向的影响下,一些人主张用“选择论”、“建构论”代替唯物主义反映论。他们宣称,“反映”这一概念只是突出了认识的客观性,没有肯定认识的主体性。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对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不同形态缺乏应有的认识,抹杀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本质区别。因此,有必要考察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历史发展,以澄清理论是非。  相似文献   

4.
一、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要求把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确全面地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这叫作认识真理,这才能不犯错误。怎样作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按照列宁说的那样,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列宁说:“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  相似文献   

5.
读了石向实同志的《列宁感觉理论与感觉心理学》一文,觉得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如何理解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反映论思想,提出一些看法,与石向实同志商榷。《石文》的要义在于阐述感觉理论与反映论的关系及列宁感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贡献,从而进一步说明《唯批》中反映论的辩证唯物主义性质。这是富有意义的。但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弄清楚反映论的内涵,它与感觉论、认识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列宁在1908年撰写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并确立了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但是,围绕着该书的评价问题,多年来在国际上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近年来,指责、歪曲、否定列宁反映论,否定列宁主义,尤其成为一种国际思潮.一些人指责该书贯彻的反映论思想是“背叛”和“逆转”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直观反映论;他们把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同《唯物主义与经验  相似文献   

7.
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列宁的认识论与现时代”的最终研究成果,由新疆大学政治系教授蔡灿津负责完成。1989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研究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认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一部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著作,它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论思想的进一步系统化的总结和发挥,列宁的认识论思想,是以哲学基本问题为主导线索,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Z认识的本质是反映,反映的基础是实践,反映的特点是具有能动性。该书主要内容在《…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研究诡辩论的根源问题时,同然要注意经典作家关于各种唯心主义、诡辩论的根源的具体论述和结论;然而,尤其要注意的却是他们在分析错误理论的根源时所提出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在这方面,列宁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则,这就是分析一种错误理论的根源时不能局限于方法论问题的狭隘范围,而应当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世界观问题上。列宁在批判保尔·福尔克曼《自然科学的认识原理》一书时曾经指出,作者“完全不了解唯物主义哲学和  相似文献   

9.
试论《孙子兵法》中的认识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中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而蕴涵在其军事理论和体现在对战争及其规律的具体认识过程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论思想则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认为,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包括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性、过程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是《孙子兵法》中认识论思想的基本内容。尽管这一思想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但它毕竟代表了不同于同时代的孔子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构成中国传统哲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源头。  相似文献   

10.
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矛盾。传统唯物主义在考察这一矛盾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客观性原则——物质客体的存在对于主体的意识具有绝对的独立性和制约性,因而主客观矛盾的解决只能是主观无条件地符合客观。这一看法,曾经是西方启蒙主义反对神学的重要思想武器,也是近代自然科学确立其地位的合理依据。然而十九世纪后期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却对这种客观性原则提出了疑问,导致了“客观性危机”,它促使人们去思索和寻求对于客观性的新的理解。 一 直接经验对于人的生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它一开始就被视为不言而喻的自明的东西,被视为知识形成的初始点和前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及其后继者们对于外部世界存在的坚定信念,正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可靠性基础之上的。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和促进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近代自然科学(其代表是经典物理学)用力学和数学的语言将直接经验模式化和逻辑化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些论者在认识的本质的讨论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提出质疑,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被动的,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如果说有能动性,那也是分享着实践的能动性,因而能动性是从外部输入的;有的论者还说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主体是没有结构的,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论者批评反映论时往往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称之为“列宁的反映论”.这种提法,在理论界造成某些误解:其一,似乎在列宁之前,马克思恩格斯不曾把他们的认识论概括为反映论,不同意用反映来概括认识过程:其二,似乎列宁的反映论是违背马克思的思想的,有的甚至说列宁的反映论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上述种种看法,从根本上说,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正> 目前出版的哲学教科书中,有的认为:“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尽管有许多差别,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共同的前提,这就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按照这种说法,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是反映论者了。这种观点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所谓反映论,最根本的观点就是认为人的感觉、观念和全部认识过程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只有坚持了这种观点才可以称之为反映论者。纵观哲学史,绝大多数唯物主义者都坚持了反映论的观点,都可以称之为反映论者。但是也确有一些唯物主义者是不能称之为反映论者的。十九世纪中叶,在德国、荷兰等国出现的庸俗唯物主义者就属于这一类人。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在关于认识本质问题的讨论中,有一些论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提出批评或质疑,有人甚至提出用选择论、重构论、创造论、建构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显然,这是由于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范畴及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科学内涵,把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混同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因此,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范畴及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反映范畴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在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一方面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另一方面又批判了旧唯物主  相似文献   

14.
<正> 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11页)列宁说:“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正在于:它的出发点是科学的客观性,是承认科学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选集》第2卷,第301页)“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同上,第36页)刘少奇同志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他运用和发展了恩格斯、列宁的这些思想,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  相似文献   

15.
前一个时期,批判、攻击列宁主义在一些人的文章和讲话中成了一种“时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打着“回到青年马克思”或“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旗号,人为地制造马克思和列宁的对立,用曲解列宁著作的手法,攻击列宁是背离了马克思的思想。在哲学和认识论上则集中攻击列宁的辩证的能动的反映论,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指责他是背离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倒退到了旧的机械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其实这些论调并不新鲜,稍作对比就可以发现,不过是从西方“列宁学”和被一些人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抄来的陈辞滥调罢了。对造谣  相似文献   

16.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讲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法,讲了生活、实践观点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十分注意从哲学上总结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但是,所有这  相似文献   

17.
一反映论与认识论的关系问题,国内哲学界早有定论。按李达主编《唯物辩证法大纲》,“反映论就是唯物论的认识论,所有唯物论(那种把意识也看作物质的庸俗唯物论除外)的认识论,实质上都是反映论”;按吴江著《认识论十讲》,“反映论是唯物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按新编《辞海》(哲学分册),“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反映论。”读者不难发现,如果撇开文字表述方面所存在的某些无关紧要的差异,上述各种说法所表述的共同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并列的判断: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这是两个主谓项可以相互置换的判断,它们所表达的无非是一个简单的等式,即“反映论等于唯物主义认识论”。这就是几十年来国内哲学界普遍公认的“定论”,尽管它缺乏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20世纪问世的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影响持久的哲学著作,当首推列宁的《哲学笔记》和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然而,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却常常把卢卡奇和他的思想、著作排除在研究和论述的范围之外,其主要原因,首先是认为《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某些基本观点开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其次是只把《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看作列宁的哲学代表作,由于《历史与阶级意识》批评过反映论,便认为卢卡奇的思想与列宁的思想是冲突的。这是国际国内比较流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在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经过验证的理论,也是真理的标准。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一,把经过验证的理论作为真理的标准,就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经过验证的理论,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它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主观和客观在一定条件下的统一。它把握了客观事物一定的本质,一定的规定性和规律性。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原则,也即是真理的客观性。正如列宁指出的:“承认理论是模写,是客观实在的近似的复写,这就是唯物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271页)  相似文献   

20.
强调事物、感性世界的客观性本质,强调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一句话,坚持客观性原则,是哲学史上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一切唯物主义所共有的精髓和实质。但是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无论是在这一原则的理解和把握上,还是在这一原则的实际贯彻和运用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些缺陷影响了他们对唯物主义的坚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导致了他们背离客观性原则而异化为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