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唐宋之际是一个变化更革非常之大的时期。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总的趋势是逐渐走向完备、成熟。这一变迁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就科举制度本身而言,由唐到宋的变迁虽然很大,但这种变迁恐怕并非质的变化,而仍然属于量的、程度上的变化。其质的变化与其说是在唐宋之际,不如说是在南北朝与隋唐之间。  相似文献   

2.
略论中国文学的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之际,随着时代的变迁,文人观念、文学题材、文学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语言媒介、审美趣味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而,宋代是我国近代文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3.
唐宋商人婚姻变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代商人的通婚阶层主要有艺妓、商人、手工业者、农民和官僚,而宋代商人不仅可以联姻于士人、高官,有的商人之女还可以入宫为皇妃,乃至正位中宫。这主要是宋代商人经济实力的提高、入宋后阶级关系的变化和财婚风气日盛的结果,此外还与科举制度的发展有关。唐宋商人婚姻变迁的背后蕴涵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唐宋之际经济格局变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之际的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自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长文《概括的唐宋时代观》(译文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1册,中华,1992)以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中外学界已在唐宋变革期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唐宋社会转型问题之内涵的认识。而唐宋之际经济格局的变迁实为唐宋社会变革的重要表现,学界成果亦相当可观,内容涉及气候变化、森林植被伸缩、湖泊水系变迁、农牧业经济板块的异动、经济重心的南移、交通网络的延伸,以及区域经济的升降等诸多方面。然据笔者所见,目前从总体上研究其时经济格局诸方…  相似文献   

5.
周青山  寇杰 《南都学坛》2001,21(1):28-30
唐宋时期是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科举制度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公平思想。它主要反映在科举考试的权利、过程、录取诸方面,成为科举制度得以延续千年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唐宋之际,科举制度本身存在着各种局限。这些局限的存在影响了士阶层与专制政治的合流趋势,使一部分士人对专制政治产生疏离与背叛。虽然统治者为此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专制政治与士阶层之间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7.
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一项选官制度 ,其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废除贵族世袭做官的特权 ,防止了世袭贵族势力的再生 ,有利于肃清吏治 ,遏制买官卖官现象的蔓延等等方面。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在唐宋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 ,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而明清时期的科考内容与实际需要之间的背离 ,则早在唐宋就已经存在。学界所认为科举制度在唐宋所起的是积极作用而在明清所起的是负面影响的传统定论并不符合历史的实际  相似文献   

8.
"苦吟"是中晚唐诗坛上开始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对古典诗歌发展影响重大.唐宋之际诗歌重镇南唐的"苦吟"之风产生了新的变化,"苦吟"诗作语言清丽淡雅、善于描摹物态,对传统诗歌意象的含义和作用进行了显著的再造.这一变化深刻反映了唐宋之际诗歌创作群体及其创作心态的演变,并对后世全新审美范型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学与制度的关系,学界已有关注,以宫廷文学为主体的辞赋文学创作与制度的关系,则尤为深密。就渊源而论,“赋”的源起就与先秦时期的“赋诗”制度相关,而由“赋诗”之“赋”到“赋体”之“赋”,又孕生于宫廷文学制度的形成。就嬗变而论,从汉代的礼乐制度与献赋、唐宋科举制度与考赋、清代的翰林清选与考、献赋,迨至现当代辞赋创作及研究的冷落与复兴,无不维系于制度的变迁。就赋体而论,从汉代文学侍从待诏献赋的散体巨制,到唐宋举子考赋的律体小篇,再到清代馆阁体赋及当代的语体赋,充分体现了古今制度变迁下的赋学命运。  相似文献   

10.
20 0 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揭晓 ,我校文博学院陈峰教授申请的“唐宋武将制度变迁研究”和经济管理学院李树民副教授申请的“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对策研究”获准立项 ,各获资助金额 5 .5万元。“唐宋武将制度变迁研究”运用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对史料进行去伪存真的整理和分析 ,在弄清史实的基础上 ,借鉴政治学中的制度学理论和社会学中的统计方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必要的量化分析。结合本课题的研究 ,不仅对唐宋政治制度 ,尤其是武将制度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而且对加深探讨、特别是从制度上分析唐宋国防形势变化的…  相似文献   

11.
从土地制度的变化看宋代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宋之际 ,中国土地制度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此前以国家“授田”为主要形式 ,此后国家“不立田制”。前者田地为“王土” ,后者田地为私有。宋朝新田制“不抑兼并” ,“有钱则买” ,“无钱则卖” ,田主佃户之间形成租佃契约关系。这是古代专制社会中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 ,是认识宋代社会的基础 ,宋代社会由此出现了许多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演变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并无从公有到私有的逐步转化过程.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在公有意识形态和私有现实的碰撞中发生诸多扭曲."均田制"不是唐代存在的一种制度,是一种学术观点而非唐人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实践.宋代"田制不立"中的田制,并不是"均田制"之后的一种土地分配或者管理制度.从整体上看,唐宋时期地权也没有大幅度的集中,大土地所有制更没有高度的膨胀.小农占有土地均在50亩上下波动,平均规模相似,差别不大.在经营上,租佃制是业、佃、官三方都能接受的具体操作方式.因此,唐宋土地制度没有发生任何重大的转变,其根本性质一致,唐宋之间是自然性的延续而不是断裂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唐宋时期,地方官社会教化实践活动逐渐全面展开,推行教化的记载在典籍中频频出现,与此前朝代相比,俨然成为一种潮流。在这些礼仪教化的事例中,无论是从推行祀典之时的由禁毁淫祠到封赐庙额、劝谕旌奖孝悌之意由长吏随方诱劝到张挂榜文于乡村,还是推行婚丧礼文之际由明列科防到解说婚丧之礼,都可以看到,唐宋地方官社会教化实践中已经表现出了日趋细致具体、贴近百姓生活实际的趋向。唐宋时期,正是通过地方官社会教化活动的不断展开,官方礼制渐趋由文本付诸实践,由朝廷推向民间,逐步实现了礼制的下移。更深层面的问题则是朝廷的统治力量渐趋下延到了基层社会民众之间。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的正统观在早年表现出淡薄华夷之别的超越性,在评判古代政权正统性时重一统而轻种族,晚年却流露出明显的“尊王攘夷”倾向,越来越重视古代政权的民族性问题。欧阳修正统观的发展变化,既与隋唐时期重文化、轻种族的民族思想、正统观的发展有关,又受到了北宋中期日益加剧的民族矛盾的影响。欧阳修晚年的正统观是宋代正统思想发展由“宽”转“严”的重要节点,其思想为南宋思想家所继承,发展为民族情绪强烈的民族正统观,在元明乃至清末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化对欧阳修正统观中民族因素的研究,对反对狭隘民族主义仍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北宋西北蕃官制度是汉唐羁縻制度在蕃部地区的应用。宋初,西北地区就有蕃官出现,蕃官的分布呈现出随宋夏斗争区域的转移而变迁的时空分布特点。伴随着宋夏关系的发展,蕃官制度逐渐完善。北宋西北蕃官制度是宋夏矛盾的产物,是北宋“以夷制夷”政策的组成部分,又是北宋西北地区民族融合的产物,北宋社会淡化处理蕃部民族特征的态度也是蕃官队伍不断扩大及蕃官制度不断完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与柳永是我国唐宋时期的重要作家 ,二人同处于我国古代文学逐步趋于下层的发展时期。白、柳都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而对后世俗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实为唐宋文人俗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两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8.
唐宋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独立文体、秦汉魏晋南北朝散文拓宽种类的基础上,更加扩展、丰富、充实了散文的内容与形式,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呈现出极为鲜明丰满的优雅、崇高、悲剧、喜剧四种美的形态,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由奠基、过渡到新的繁荣并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9.
由唐入宋,作为州府主要官员的录事参军,在职能定位上发生重要转变。盛唐时期,录事参军主要以监督为职。安史之乱后,录事参军逐渐获得了参与政务的职权。北宋时期,录事参军的政务官尤其是司法官身份不断强化,而传统的监督官身份在淡化;到南宋时期,录事参军终于演变成以断狱为职的专职司法官。从社会治理的层面分析,唐宋之间录事参军职能转变可谓这一时期地方治理模式转变的法律表现。  相似文献   

20.
五代官学在唐宋之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中国古代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五代国子监的演变及其文化职能的突出,表明国子监在五代主要扮演文化的角色;而唐代中央官学--六学二馆在五代的存废,则进一步体现了五代官学日益趋向公共的特征.以上这些变化表明五代在唐宋官学转型、文化重心的移易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