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中国农民冲破了“左”的思想的重重束缚,在实践中创造了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不适应中国农村现在的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特点的生产天系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农民争得了生产、经营上的自主权,克服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平均主义。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结构显著改变,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这都表明农村生产力又一次获得了新的解放。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 ,合理有效的经济政策是确保食物安全、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民食物消费的前提。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政府必须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相应调整经济政策 ,才能提高农业生产力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分析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政府采取的农业、农村经济政策 ,以及对食物生产与农民食物消费行为所发挥的作用 ,为新时期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趋向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步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体制束缚了农民的主体性,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农村改革成功起步蕴含着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理论,对深化农村改革乃至整个中国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根本条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根本措施在于落实和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确立农民主体地位的根本在于确立农民产权主体地位,农业生产资料产权清晰化的实质就是落实农民产权主体地位;要根据不同历史条件创造落实农民产权主体地位的不同形式,“三权分置”改革可以实现产权清晰化、农民主体地位、公有制三者的统一,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  相似文献   

4.
阐述邓小平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若干思想,主要包括强调农民问题是我们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问题,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确立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现代化战略目标;提出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思想;明确了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明确了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思路;明确了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思想;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明确提出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水平,解决农村富裕劳动力问题.这些思想对于推进中国农村改革,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制定的农业政策使其社会动员能力发挥到极致,成功地调动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政治斗争热情,巩固了中国共产党政权的政治基础;其农业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农业生产力,保证了战争条件下的军粮民食供给,奠定了革命胜利的经济基础;其农业政策改变了农村阶级力量对比,颠覆了传统农村社会秩序,完成了农村社会秩序的重建,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社会基础,最终夺取了全国政权。  相似文献   

6.
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就是在引导和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基础上,多途径、多方式地来增加农民收入,并使之制度化。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等,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构建与新农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完全得益于邓小平同志在对中国传统农业思想突破的基础上,创立了适合中国农村生产力的新的农业思想。这是中国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保证,也是指导中国农村未来发展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8.
中国12亿人口,有9亿多是农民。因此,农民不富,中国就富不起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安徽省率先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得到超常规的高速发展,从而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大幕,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中又不断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负担不断加重等矛盾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如何深化农村改革,已成为推动农业生产继续高速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成功的探索:安徽河北的公粮制改革成效卓著  众所周知,财富的积累一靠…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三农"思想,是从中国农村实际出发,遵循"只有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客观规律;突破传统农业观念,在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科学创新.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摆脱困境,转型发展,亿万农民奔小康,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邓小平"三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我国对生产资判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一个工业落后、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里进行的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决定性环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极大。新中国成立后,我党领导广大农民首先实行土地改革,紧接着就发展互助合作化运动,把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作为党在农村工作的中心,对小农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到一九五六年。我国五亿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胜利地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创造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与工业聚集并列,提出了农业聚集经济,此是一村一县的众多农户围绕发挥当地优势而生产一种或一类农产品,形成空间上的规模聚集,规模聚集形成竞争,从而获得生产和流通的比较利益,这是生产力规律和商品经济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加大财政支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改造和完善农村供销社等农民组织,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业聚集经济,促进城市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及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的大问题。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低下,作为农村金融核心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严重滞后,因此必须加快农村金融的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13.
青年女性农民是农村农业发展中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她们如何参与现代农业并重构自身的主体地位,既关系着家庭农业的持续发展,也关系着农村青年女性的切身利益。本文基于河北省冀县黄村的实地研究指出,在农业转型过程中,青年女性农民从事农业的过程展现出不同于以往农业女性化讨论的独特特征,农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化使青年女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社会空间大大扩展,拥有了在父权制之外获取新资源的可能性。青年女性农民从事农业的过程仍然面临生产性和社会性的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对青年女性农民的农业生产困境予以应对,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她们的内在活力与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农业生产进入到后农业税时代,尽管农民的权益和利益得到了保护,但隐藏在“三农”问题中的一些新的矛盾将会凸显出来,因而我们必须按照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不断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农业综合生产力建设;发展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制度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关键。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标志性事件,在一定时间段内对中国农业生产力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其优势的逐步释放,也凸现出它的弊端,这为新一轮的农地改革创造了需求。本文建议实行公司+农户的农地股份制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6.
铁路技术是近代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的铁路修筑始于晚清时期,并迅速在以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此时中国的农业受到铁路发展的深刻影响,并且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列强借修筑铁路之机肆意掠夺农民土地,促进农产品作为商品快速流通交易,农业生产出现区域化倾向并有所增长,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传统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已成为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联结生产与市场、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晋中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的发展,提高农民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根据一定的原则,构建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8.
和谐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和谐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历代中国农民的根本要求。中国封建制度的特殊性对造成农村治乱有直接关系,实现农村和谐稳定的根本条件是作为主要生产力的农民和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必须结合,使农民具备从事生产劳动的起码条件。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实现农村和谐,解决农民从事生产和发展生产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经济学理论分析农村群众体育的变迁与发展,指出农村生产力的提升化使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体力劳动减少,农村群众体育消费的积极性和需求性不断增加。并为满足农村群众体育消费,发展农村群众体育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一 农业生产资料,是农村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资工作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大局,关系到农民的生存。农村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农资工作同步发展。建国以来,化肥等主要农资商品一直实行计划管理,由供销社系统农资部门独家经营。几十年来,各级农资部门严格按照国家计划,遵守政策法令,依靠长期同农民建立的深厚感情,利用从上到下的严密的经营网络,积极组织调拨,淡储旺供,基本满足了农业生产需要,为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