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中 《金陵瞭望》2006,(10):60-60
前些时候.南京民俗专家王涌坚曾向媒体放言:“南京端午节起源不是为屈原”.“而流传在江浙一带的说法则是(端午节起源是)纪念伍子胥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2.
从屈原与伍子胥的关系看端午节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屈原与伍子胥出身相同,经历相似,容易产生相同的思想感情。伍子胥是屈原的精神导师之一。屈原多次赞扬伍的忠贤正直,表示要浮江入海,追伍殉国。屈原自沉日期与伍子胥自刭日期亦很可能相同。因此,端午节纪念的人物应首推伍子胥。  相似文献   

3.
端午节这一天,江浙一带最早祭祀的其实是伍子胥而不是屈原。虽然伍子胥比屈原早死二百多年,虽然江浙一带的百姓早就把伍子胥当作潮神崇拜,但是在官方的节日谱系中,自比香草美人,只会自怨自艾的屈原仍然被扶正为端午节的主角,享受着不属于他的祭牲之礼。  相似文献   

4.
端午节起源于伍子胥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端午的主要活动是龙舟竞渡。竞渡活动早在原始社会已在太湖流域盛行,是"龙图腾祭"的一种表现。自伍子胥被谗杀后,龙舟竞渡被赋予人物纪念意义和节日的固定化,这在"曹娥碑"、"荆楚岁时纪"、"清嘉录"等古人著作中都有明确的说明。伍子胥是春秋时人,早于屈原二百多年。且端午的其他习俗如"斗百草"、"吃粽子"等均来源于吴地。因此,端午节起源于伍子胥,起源于苏州。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六年是苏州建城二千五百年。追溯苏州的建城历史,我们决不能忘记春秋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伍子胥,是他主持了吴国都城的营建工程。伍子胥,名员(音云),楚国人。他“少好于文,长习于武”,“勇于策谋”。因遭楚平王的迫害,只身逃亡异乡。自王僚五年(公元前522年)来到吴国,至夫差十二年(公元前484年)被害,在吴国达三十八年之久,对吴国的发展壮大以及古代江南经济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试就伍子胥振兴吴国的功绩作一初步评述。一、荐举贤才竭诚辅佐国家之治,以得人才为先。伍子胥深谙此理,他说:“贤才,邦之宝也。”从这  相似文献   

6.
伍子胥所筑阖闾城究竟在哪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吴王阖闾欲“兴霸成王”,于即位之初命伍子胥主持修筑了吴城,一名吴大城,后人又称阖闾城。关于其城所在,历代史志记载皆谓在今苏州城区,但传说又谓在今苏州城西南灵岩山侧。迄今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完满解决,各家意见不一。辨明伍子胥所筑阖闾城所在,不仅有助于吴文化研究的深入,更直接关系到今苏州建城的历史。众所周知,伍子胥所筑阖闾城乃春秋后期吴国都城。秦置会稽郡治吴县。《汉书·地理  相似文献   

7.
伍子胥二题     
楚人伍子胥,是位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自春秋末以来一直对他褒贬不一。屈原赋诗咏叹伍子胥:“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孔子的门生子贡也说:“胥执忠信,死贵於生”。可宋儒魏了翁却指责伍子胥“叛国”,称他为  相似文献   

8.
《阅读与作文》2007,(8):22-25
伍子胥遗恨终生 伍子胥为报父仇的忠肝义胆、为酬吴恩的文韬武略的确可敬可佩。但是,他对夫差的“愚忠”却留下一生遗恨。清人韩荚曾就此事将伍子胥与范蠡进行对比.“吴有伍员,越有范蠡,两臣均忠于谋国者,但夫差与勾践有听与不听之异耳,然伍员不免于鸱夷,而范蠡得霸越以扁舟五湖志,岂不谓智哉!”伍员与范蠡二人均为经济之才,用之即能富国强兵。越王勾践任用范蠡,在国破家亡的逆境下而能东山再起。吴王夫差不用伍员,以致国灭身亡。这是君主因为不能任贤使能所致。而从为臣之道来说,伍子胥则不如范蠡聪明。范蠡看透勾践之为人后,即急流勇退、隐姓埋名,逍遥于江湖。  相似文献   

9.
侯景娟 《老友》2010,(6):17-17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  相似文献   

10.
苏州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乡,在2500多年苏州历史上出现过不胜计数、名闻古今的名人。他们或是在苏州生长的,或是寓居和游宦的。这些历史人物都给苏州留下了熠熠生辉的史篇华章。《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出版“苏州历史名人”专辑,发表文章40篇,在众多的在苏州生活过的历史人物中择要介绍了泰伯、仲雍、伍子胥、孙武、范蠡、西施、春申君、项羽、庄  相似文献   

11.
试论伍子胥的崇祀习俗蒋康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大夫,曾对吴国的霸业和吴地的开发作出了莫大的贡献,最终忠谏屈死。千百年来,伍子胥受到人们无限的敬仰,死后还被奉为神明来祭祀.本文拟就崇祀伍子胥习俗的缘起、方式、范围及原因作一粗浅探究。一、对吴地的杰出贡献伍...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耙梳大量的历史资料,并结合吴大城的规划实践,展开对伍子胥及其规划思想的研究,揭示了伍子胥对中图古代城市规划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关于伍子胥军事思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楚国人,生年不详。因其父伍奢、兄伍尚被杀害,于吴王僚五年(公元前522年)由楚亡命至吴,吴王夫差十二年(前484年)被逼“乃自刭死”。因他来到吴国后受封于申,故又被称为申胥。伍子胥“少好于文,长习于武”、“文治邦国,武定天下”,是我国先秦时代的一位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他在春秋晚期吴国与楚、越等国所进行的战争中“勇于策谋”,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术界  相似文献   

14.
看点     
《人生与伴侣》2014,(3):4-5
千金小姐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离楚国,投奔吴国。途中他饥困交加,见一位浣纱姑娘竹筐里有饭,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顿生恻隐之心,慨然相赠。伍子胥饱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对方为他的行踪保密。为明心志,姑娘随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见状,伤感不已,  相似文献   

15.
伍子胥散论     
伍子胥是吴国的忠臣,他从长远考虑,竭力主张灭越,但他的意见未被夫差采纳,反而被夫差杀害。后来吴国遭到越国的偷袭,夫差这才意识到自己错杀了伍子胥,于是他为伍子胥立庙设祭,即是忏悔,又是安抚。吴人和越人都尊伍子胥为江海涛神,是怕屈死的伍子胥亡灵变成厉鬼作祟。伍子胥在筑吴国都城和伐楚战争方面是有功于吴国的,然而他是楚人,他为了报家仇而不惜引敌国之兵攻入祖国,烧杀抢掠、奸淫妇女,还惨无人道地鞭尸,实在不值得后人称道。  相似文献   

16.
伍子胥的事迹最早出现在《左传》中 ,《左传》到《伍子胥变文》 ,是从史书到文学作品的改变 ,伍子胥则由历史人物变成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本文以《左传》为本 ,兼及其他文献 ,探讨《伍子胥变文》的历史真实性。文章认为《伍子胥变文》的内容许多与历史事实相违或为史实所无 ,至多算是七虚三实。作者突破了忠君观念和家族血缘观念的藩篱 ,以正义和道德作为评价人物的唯一标准 ,美善击败丑恶、弱小战胜强暴是作家构思文学情节的尺度 ,作者的价值取向非常明确  相似文献   

17.
屈原何以时常认同有仇于楚的伍子胥,这涉及到那个时代,对忠奸的理解,从有着伍子胥父子类似经历的屈原遭际上,尤其是对屈原深层忠遭奸谤的憾恨及复仇心态上,亡秦兴楚的意绪上,确证他们在深层意识内涵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伍子胥是春秋后期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两千多年来,人们对他同情和赞誉,可谓“舆论一律”也。在人们心目中,伍子胥是一位悲剧性的英雄,直到现在,在一些报刊文章中,在戏剧舞台上,人们仍然对他奉献着叹惋和赞许。然而,定论未必是科学的结论。古有所谓“盖棺论定”之说。许多历史人物在他“盖棺”时虽已得论定,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后人往往会对其提出迥异与前人的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元明戏曲舞台上的伍子胥形象及其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明之际有关伍子胥题材或涉及伍子胥故事及评价的历史剧有十五种之多 ,这在中国戏曲史上是一个特例。而关于伍子胥每一阶段的形象塑造 ,都蕴含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以及广大民众对这一形象道德的、审美的评价。本文旨在通过对元明戏曲舞台上伍子胥形象及其审美特征的研究 ,进一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端午节是与春节、中秋节并称的中华民族三大传统节日,也是炎黄子孙情感认同的—个时间点.现在人们所知道的端午节,一般都认为是与纪念屈原密不可分.其实,早在屈原之前,端午的雏形就已经存在.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有两类最基本的说法,一类起源说认为端午节俗主要源自先民避疫祈福的心理诉求,如夏至说、辟邪说、龙图腾祭祀说、祭天祈年说等.另一类起源说认为端午节源自对所敬仰的历史人物的纪念,如纪念屈原、伍子胥、介子推、曹娥、陈临、勾践等.但自秦汉以后,端午以“纪念屈原说”由沅湘渐传至全国,并相沿至今.避疫和纪念也一直成为后世端午节并行的两大主题,两千多年来传承不衰.无论是避疫祈福之说,还是人物纪念之说,都折射出了中华民族求安祈福的价值取向、孝亲尊祖的报本观念和忠君节义的爱国情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旨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