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郑鹏 《社会工作》2021,(6):21-35
言心哲是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和社会工作学家.他将社会工作视为一种在既定政治体制之下以和缓、改良的方式补救社会病态的科学手段.他构建了以社会服务为体,科学研究与人才教育为车之两轮、相辅为用的中国社会工作体系.据此,言心哲一方面着手创建社会工作教育方案,以求造就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使社会工作为民族国家建设发生"宏大的效果".另一方面,他提出本土社会工作构建之路的三个维度:在本体论上,将社会有机体的功能视角与近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情境相嵌合,提出引入国家力量介入社会病态补救的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在方法论上,调和社会问题研究的实证范式与行动导向,以科学的社会工作研究保证社会问题的科学解决;在实践论上,通过社会工作研究与社会工作实务的实践,发掘社会工作本土要素、优化社会工作教育.  相似文献   

2.
高校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应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教育主要是教育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并运用科学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以促进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人文教育则主要是教育人们认识主观世界,并运用人文知识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以升华精神境界,塑造完整的人格。如果...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世界教育发展大趋势为背景,以教育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之核心内容为出发点,从教育观念变革、人才塑造目标、教育发展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和现代教育科学方法这五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教育发展的跨世纪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4.
精神文明与现代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文明与现代教育刘亚莉现代教育与精神文明密切相关。现代教育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涵。现代教育的发展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都必须以教育为本。一1.现代教育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精神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  相似文献   

5.
浅谈当代中国的法学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祎敏  重九 《社科纵横》2005,20(1):73-74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富民强国的必然选择。法学教育作为传播和交流治国之道的科学活动 ,承担着法治建设中的神圣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 ,成为中国成功实现依法治国的决定性因素。实现“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关键之一在于司法改革 ,而与司法改革相配套的条件之一便是法学教育的改革。我们的选择应当是基于中国本身的法律 ,形成真正充实、统一的法学教育。  相似文献   

6.
杨玉珍 《社科纵横》2007,(10):149-150
本文分析了中国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格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平等享有教育资源的一些思路,并就高等职业院校如何科学设置专业,加强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改革教育模式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马业科学专业建设为出发点,综合分析了学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互联网+"战略为切入点,阐明了"互联网+"在现代教育中的优势;以学科课程和教学案例为落脚点,探讨了"互联网+"在马业科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方向,以期为国内马业科学专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建设提供参考,为信息化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思路,从而助力国家马业高质量人才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8.
创新教育:高等教育的使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贺晓光  杨禹  王炳森 《学术交流》2006,(11):183-186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使命。鉴于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的是过窄的专业教育,且注重功利,学生的人文底蕴不足,个性发展受到抑制的实际,必须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具体举措为:确立创新教育理念,探索创新内容,完善创新机制;转变教育观念,“授之以渔”,以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实践平台,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善科学的学术组织结构,强化学术权力,形成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构建激励机制,将创新教育纳入总体教学评估体系。从而,实现大学建设的理想目标与价值追求,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创新型国家包含着科学技术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包括资源实力、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等硬实力,而且包括以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的制度实力、文化实力、教育实力、外交实力等软实力.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和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理论指导.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互为发展的条件.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必须以唯物论、辩证法、系统论等科学的认识论、世界观为指导;促进和影响科学技术创新的政府制度、管理体制、教育方式的创新必须以相应的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为前提.科学技术的创新则从方法论、具体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手段等方面影响和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梅翠平 《探求》2023,(1):74-81
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培养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浓厚的国家意识的国际化外语人才是大湾区外语教育的首要目标。外语教育应坚持“国家意识”的价值取向,将承载国家意识的区域文化的教育贯穿在各课程和实践教学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辅以有效的评价手段,确保学生系统掌握区域文化知识,认知并感知其文化精髓,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在文化传播中反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构建国家意识。  相似文献   

11.
侯外庐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紧扣时代的脉搏,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西文化进行深入比较,探讨其异同。在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开端,就冷静地钻研、不懈地思索,遵循严格的研究规范,提出了许多深刻的问题,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创立了一个史学学派,由此形成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典型范式。本文尝试对侯外庐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国首任北平市长何其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其巩是民国时期一位具有爱国和民主思想的国民党官员。早年为冯玉祥将军秘书。 192 8年北京设立特别市 ,为首任北平市长。 1936年转入教育界 ,为中国大学校长。抗日战争时期 ,坚持在沦陷区办学 ,始终抵住了日伪势力 ,使中国大学发展成为沦陷区一块抗日教育基地及文化界的抗日阵地。 194 9年他拒绝南迁 ,迎接和平解放  相似文献   

13.
钱志熙 《阅江学刊》2012,4(1):92-98
唐人评论诗人有两个特点:一是重视知人论世;二是具备整体性思维方式。唐人如王士源、殷璠、皮日休等对孟浩然诗歌的评论,较之后人更能揭示孟浩然的艺术造诣,也对研究孟浩然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皮日休对孟浩然诗歌的评论更具特点,他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诗歌背景,揭示出了包括孟浩然诗歌在内的盛唐诗风,是在对建安诗风与六朝诗艺的辩证继承、成功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极符合唐诗繁荣与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张峰 《太平洋学报》2012,20(6):80-88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从社会再生产角度论述了海权思想,新航线的开辟、工业革命、航运、殖民地、世界市场是马克思主义海权思想的五环节。马汉从争夺世界霸权的角度论述了生产、海运和殖民地三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海战史的角度论述了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关系。本文认为,这两种海权思想既有共性又有本质差异,均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海洋的重要作用。海权思想对于中国发展航运经济、建设强大海军、维护海洋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董德福 《求是学刊》2002,29(2):114-117
蒋梦麟是现代中国著名教育家 ,反对顽固守旧和全盘西化 ,主张引进西方文化 ,建构亦中亦西的文化体系 ,热情讴歌五四新文化运动 ,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 ,追求个性自由的现代教育理念 ,有力地配合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他对五四的缺点进行了理性的反省 ,为后人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思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过去十年来逐步弘扬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中国历经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多年、中国进入近代史以来的一百八十年,更是华夏文明四千多年来历史实践的一种结果。文章通过分析“中国的世界”和“中国与世界”两种中国的世界观,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是历经千年之变后出现的第三种中国世界观“中国在世界”的必然产物,含指中国对世界的反哺、反思、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17.
罗辉 《创新》2012,6(2):113-116,128
学前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提供方式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学前教育成本应该由政府还是家长承担,也是我国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在深入调查了解南宁市学前教育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破解教育"短板"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明确和强化政府责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探讨了制约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师资、招生、实习与督导等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对社会工作教育问题的解决和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张波 《唐都学刊》2012,28(5):6-11
李二曲之学屡屡被认为“近禅”,但其本人却又是清初关学中辟佛的代表人物。二曲儒佛辨主要通过对“心”“理”、“体”“用”、“内”“外”、“静”“动”等哲学问题的诠释,展现其对儒佛差异的思考,其中虽然存在某些对佛教的误解,但恰恰反映了二曲对清初三教合流、王学冷落、儒学晦暗的学术现实及世风愈衰的社会实况的关注与忧虑。  相似文献   

20.
The logical sequence of China’s state governance is “governing party—consultative conferences—people’s congresses—the people.” The “governing party—consultative conferences” link in the chain involves political consultation through people’s consultative conferences. The “governing party—consultative conferences—people’s congresses” link involves a process of obtaining legitimacy for the Party’s views based on political consultations which are then translated into the national will by the system of people’s congresses. The “people’s congresses—the people” link involves the two-pronged logic of elections and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The “governing party—the people” link is an illustration of the party’s mass line, which essentially involves social consultation. Consultative democracy usually includes the political consultation in the “governing party—consultative conferences” link and the social consultation in the “governing party—the people” link in the chain, both of which are connected through the system of people’s congresses. This logically determines the inner relations between the Party’s leadership, consultative democracy and the people’s congress form of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and shapes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onsultative democracy. That is, in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a circular system consisting of “political consultation—legislative consultation—social consultation” is created to guide development of the actual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