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汉传佛教寺庙建筑对佛教在汉地的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佛教在汉地的传播 ,与修建佛教寺庙建筑的活动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汉传佛教寺庙建筑对佛教在汉地的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佛教在汉地的传播,与修建佛教寺庙建筑的活动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佛苑新花——读《佛教与北京寺庙文化》王道成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印度,公元前后,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以后逐渐发展到全国。在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寺庙文化,并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辽、金、元、明、清五朝故都的北京,是佛教和寺庙...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现有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研究,将中国佛教寺庙空间分为三类,从寺庙建筑布局、有关佛教小品的安排和植物配置等不同角度透视中国佛教寺庙不同空间的意境塑造,分析现代园林建设中缺乏意境内涵的现状,从而借鉴中国佛教寺庙园林空间意境塑造手法,创造出优美的现代园林环境。  相似文献   

5.
《洛阳伽蓝记》中的佛教与世俗有着特殊的相互嵌入关系:一方面佛教教义充实了世俗观念,另一方面佛教中的功德思想使得后世大兴寺庙求取无量功德。此外,在世俗建筑吸纳佛教建筑风格的同时,佛教建筑也融入世俗文化中的多种元素,丰富了佛教建筑的表象内容。  相似文献   

6.
九华山佛教旅游文化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华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首批列入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千百年来 ,九华山就成为文人游客向往骏奔的圣地、香客僧尼顶礼膜拜的道场。九华山的旅游资源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就在于它富有独特的佛教文化。本文从旅游审美的视角 ,就僧尼传奇圣迹、寺庙建筑文化、山水的佛文化内涵及佛教的习俗等方面 ,探讨九华山佛教文化的特征 ,揭示其旅游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3大类型之一,佛教寺庙园林又是寺庙园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寺庙的常规布局是“四合院”的形式或在此基础上的变体,大多存在一条主轴线。植物与建筑相结合,更好地烘托了宗教氛围,形成独具特色的寺庙园林植物景观。本文介绍了佛教寺庙园林的景观特色和常用的植物种类(以北京、浙江宁波为例),为寺庙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四川藏族聚居区的藏传佛教建筑起源早,数量多,发展成熟,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形成了自己完善的建筑外部空间体系以及川藏寺庙的建筑格局,为藏传佛教在川藏地区的传播、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探析川藏佛教寺庙的建筑外部空间体系时,以寺庙建筑外部空间形式为基础,对照其他藏族聚居区寺庙建筑外部空间系统的异同关系,从功用及文化角度,分五个方面论述四川藏族聚居区寺庙建筑外部空间层次的内容,可以看出其的特点明显。  相似文献   

9.
佛教、道教旅游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宗教旅游翻译不规范,不仅直接影响中国佛、道两教文化的对外传播,阻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还可能损害城市甚至国家的形象。成都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外有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内有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青城山,境内外更是大小寺庙道观林立,如此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赋予其塑造和传播佛、道两教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之大任。论文以宗教名山青城山、青羊宫以及三所佛教寺院(文殊院、昭觉寺和宝光寺)为主要对象,综合分析了以上道观庙宇旅游文本翻译之现状,结合翻译策略对其中问题进行梳理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佛教更好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在继承其师太虚大师之"人间佛教"的基础上,印顺不断破斥历史上存在的佛教"鬼本论"、"神本论"和"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等学说,而提出其"人间佛教"思想。究其实质,这一过程是印顺立足"宗教"之本义,通过辨析儒佛、佛道、佛耶及佛教内部的多重关系而实现的。具体来说,印顺之"人间佛教"是以"信、智、慧"为"修持心要",以"法与律合一"为"理论原则",以实现人间成佛为目标的宗教。此为基础,印顺开启了以佛法为本位的佛教与其他宗教对话之可行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华阳国志》中"参毗之礼"的理解颇有争议,或以为参拜毗罗佛的密法仪式,或以为佛教丧葬之礼,或以为"参毗"即辅佐,"礼"为"体"之误字。佛经及大型佛教辞书中并没有"参毗"一词,而"参""毗"二字连用以表示辅佐的用例在古籍中习见,"礼""体"二字混误在文献中亦不乏其例。在对"参毗之礼"的几种解释中,刘琳先生的说法当为确诂。  相似文献   

12.
北宋儒学发展的特点,以及儒者对佛教的抗拒,再加上佛教自身的诸多因缘,规约了明教大师契嵩所倡导的"儒佛一贯"说的内在的逻辑理路一从"义理"和"治事"两个角度圆融儒佛.契嵩的努力使历史上的"儒佛一贯"说达到了新的高度,其"儒佛一贯"说客观上缓解了当时的儒佛之争,并且对随后中国佛教乃至日本的佛教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剖析《通鉴·唐纪》所载佛教史料入手,并以书外的有关言论相印证,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司马光的反佛思想。认为司马光反佛,是因为佛教耗蠢天下财富,佛教徒是社会动乱的因子,佛教“无益于民,有害于国”。本文还将司马光的反佛思想与唐代反佛志士有关思想相比较,指出司马光反佛思想还没有摆脱唐人反佛的老路,而且与其温和的政治态度相一致,反对过激抑佛行为。  相似文献   

14.
山东淄博窑是中国陶瓷史上一处重要的瓷窑业中心,创烧于北朝时期,历经隋唐时期的发展,在宋金时期达到繁荣,明清时期逐渐衰落。由于受到社会佛教文化的影响,淄博窑产品中有一类和佛教相关的产品,主要用于佛教建造过程中的琉璃建筑构件、供奉的佛造像、寺庙中的佛教用瓷和信奉者居家崇佛礼器。北齐和金元时期是佛教文化盛行的两个时期,僧众和信佛的民众也比较多,尤其是金元时期,信佛更加世俗化和平民化。淄博窑两次成规模地的生产佛教相关器物,产品类型主要是青釉莲花尊、三彩胡人狮子型炉及僧俑像等。  相似文献   

15.
书法与佛教     
书法是中国艺术的精髓。东汉佛教传入中土后 ,书法即成为申记与阐扬佛理的最合适工具。随着佛“道”的渗入 ,书“道”和佛“道”相互渗透 ,相互融合而促进 ,不但使书法艺术得以普及和提高 ,而且加速了弘扬佛法的进程 ,使佛教在中国发展至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寺庙建筑在西藏地区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通过一系列的实例,以平面形制为出发点,探讨了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的发展历程。萌芽期主要是吐蕃王朝时期,佛教由大唐和尼泊尔同时传入藏地,寺庙建筑作为外来建筑形式,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并且受到了来自汉地、印度和尼泊尔等佛教文化发达地区建筑文化的影响,此时的寺庙建筑平面形式以对印度寺庙的模仿为主;发展期主要是后弘期开始的前四五百年时间,随着佛教文化与藏地文化的融合,藏传佛教寺庙建筑逐渐有了自己的雏形,就是“前堂后殿”和“前堂侧殿”形式的出现;伴随着格鲁派的发展壮大,寺庙形式趋于成熟定型,三段式的平面布局,“前堂后殿”式成为平面形制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在北美部分道场的建立过程及其影响:美国西海岸最早佛庙的建立、檀香山“观音庙”与“虚云禅寺”的建立、纽约法王寺与慈航精舍等道场的建立、旧金山金山圣寺与万佛圣城等佛庙的建立,揭示了中国佛教寺庙从最初在孤独无援的异国他乡,作为乡人集会、互助、祈福的场所,到中国移民主动邀请中国法师去美国教授佛法以自利,再到中国法师和信众竭尽全力弘扬佛法,不仅利益本国移民,还想方设法服务当地政府和本土民众以及他国移民,用实际行动使佛教自利利他的思想深入人心,有利于世界对中国佛教及中国佛教文化的了解与接受。  相似文献   

18.
缕析被视为山崎闇斋与佛教决裂而以一介儒士或朱子学的信徒昭告世人的宣言书 ——《辟异》就会发现,该作乃是一部采撷朱熹、李退溪、薛敬轩、黄东发等朱子学者的"辟佛"言论而成的佛教批判集.虽然《辟异》之作谈不上是山崎闇斋独创性的思想发明,但其高扬朱子学之大纛、致力于朱子学的传播,且又与德川幕府进行政治合作,对近世日本的学术思想和意识形态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儒佛论争的东亚思想史视野予以考量的话,山崎闇斋佛教批判的理论话语和思维形态并没有溢脱出中国宋明理学"辟佛"论的藩囿,但从日本历史发展及其思想论争之变迁观之,其彰显出了日本近世由佛向儒的意识形态转变面向.  相似文献   

19.
蕅益智旭,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幼时痴迷于儒学,饱读儒书,深谙儒学精髓。后来剃度出家,潜心佛学。然而,他在佛学上取得丰硕成果后,又重拾儒学,以佛解儒,藉儒说佛,会通儒佛。这一心路历程所体现出的思想特色,在蕅益智旭对心性问题的理解上便能很好体现。蕅益智旭主张心性本体论、心即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及"尽心"说。智旭是站在佛教世界观的立场上诠释心性论,其本意是在介绍佛学,藉儒说佛,会通儒佛。  相似文献   

20.
秦观的一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时代、家庭以及自身人生经历都对秦观接受佛禅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通晓佛书,能够自如地将佛典和佛教术语融入诗歌,或是描写禅家的修行方式,又或是化佛理入诗,使其诗歌呈现出别样的 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