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筱萱 《金陵瞭望》2011,(24):19-19
近日.栖霞人才科技馆开馆.这是围绕南京“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计划”的战略部署.将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是栖霞区以“人才”为引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产业提升、文化引领、富民强区四大战略.在推动全市创新型经济发展上.开拓创新、优化服务、再造环境,真正形成推动科技创业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
朱霞欢 《金陵瞭望》2011,(24):14-15
“十二五”期间。南京将抓住创新驱动这一核心战略,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9月16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卫泽赴栖霞区为紫金(仙林、新港)科技创业特区揭牌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各开发园区要全力推进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在“特”字上下工夫、在制度设计上做文章,加快形成科技创新创业“小环境”.加快把南京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那么,南京各区县、园区将如何贯彻市委市政府精神,强化创新、突出特色,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期编辑部进行了专题组稿。  相似文献   

3.
陆平贵 《金陵瞭望》2011,(25):14-14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高瞻远瞩地提出要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这是立足于南京科技、教育、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走既符合南京自身实际.又顺应科学发展趋势的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道路的重大决策.为全市上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近年来.虽然鼓楼的经济总量六城区居首、省内居前,但发展中也面临着不少困惑.尤其是区域空间有限。成为发展最大的短板。加快推进占用土地少、资源消耗少、产出效益高、可持续性强的科技创新创业.既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战略选择,也是“争创  相似文献   

4.
2011年12月18日,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会见了来宁的中央"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会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一行。市领导刘以安、周谦会见时在座。杨卫泽对"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的部分专家应邀来宁参观考察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说,南京地区科教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每万人大学生占  相似文献   

5.
高校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科研开发的主力军,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由于国家科技创新主体是企业,高校科技创新优势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管理者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丰富的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优势,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高校内部、市场及国家政策等多个方面,本文从高校内部的角度研究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为更好地激励高校科技创新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华人时刊》2012,(8):44-45
围绕加快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南京市将为科技创业提供特别社区,这是南京市抢抓第三次重大机遇,聚焦"四个第一",落实"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和"制度先试、园区先行"两大关键举措,推动南京新一轮超越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载体建设,为人才引领插上腾飞的翅膀3月19日,南京紫金(秦淮)科技创业特别社区揭牌奠基暨合作共建项目签约仪式,在秦淮区宜家南侧建设工地隆  相似文献   

7.
知识资本的重要价值,使原本在经济增长中被忽视或作为一般劳动力资源使用的人才资源,被重新纳入到中国转型理论研究的视野中。中国人才现状堪忧,由于国家教育与科技投入的财力有限,加之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制约因素,选择一个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或运作机制相当困难。而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取决于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因此,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陕西具有显著的科技教育优势,但经济发展却严重滞后,科教优势始终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其内在原因在于陕西科技知识生产的性质来源和成果结构本身有问题,科技优势实际上是远离生产实际的基础研究成果(论文)的优势、壮国威型的国防科技优势和高校人才资源优势,这些成果和优势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很难也不可能转化为当地的经济实力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改善科技知识生产的类型和结构,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加大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力度,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上下游顺畅的互动与联接。  相似文献   

9.
姬桂玲 《金陵瞭望》2009,(13):39-40
河西新城作为未来城市新中心和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河西新城第一资源”的理念,立足产业发展,以“三个平台”加快高层次人才集聚,以人才和科技的领先优势推进现代化新建邺走在新一轮发展的前列。  相似文献   

10.
南京江宁开发区自创办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营造优良环境为支撑,坚持龙头项目带动,围绕"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基本框架,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着力引进IT和汽车制造类龙头项目及其配套项目,全力打造IT和汽车制造两大产业集群。外部环境上,江宁开发区地处长三角中心城市南京南部,南京科技发达,人才资源丰富,电子产业生产能力和汽车制造规模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园区能有效依托这些优势发  相似文献   

11.
科教园区协同创新具有以下优势:地理集中优势、区域经济优势、创新资源优势、科技政策优势、人才集聚优势等。科教园区协同创新的多元竞合模式包括四种单一模式与四种复合模式。科教园区实现协同创新,必须加强内部紧密合作,实现创新资源共享;促进内部协同竞争,通过创新引领发展;积极开展对外合作,构建多元合作创新平台;创新驱动对外竞争,增强园区社会服务能力;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提高科教园区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理工科高校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体系、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社会以及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也存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足、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亟待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不强等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理工科高校必须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集聚和培养,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和促进成果转化,提高就业质量和激发创业热情,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充分发挥人才、科技优势,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和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人才资源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意义。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才工作。因此,我国先后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和科学发展观。但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具有综合性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大学教育工作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是创新教育及人本教育将是探索新形势下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全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面对新世纪,围绕“科教兴渝”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构筑我市高教人才培养新体系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但当前形势依然严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从省域角度探究全国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效率,是一种有价值的研究视角。通过解析全国省域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效率状况,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优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链引领;发挥市场导向,凸显产业链拉动;夯实平台建设,强化人才链引擎;营造文化氛围,增进创新链实力,进而建设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6.
湖北科教资源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但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且分布不均衡、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原创性重大成果和创新型企业领军人才缺乏导致湖北科教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缺乏足够的政策引导、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活力不足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不强是湖北科教资源潜能释放不够的主要原因。应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健全机制,为充分发挥湖北科教资源大省的优势提供思想、服务和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主要通过创业教育来加以培养.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素质,使创业者具备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从而推陈出新,做出新的贡献.高校对创业教育应给予充分的重视,根据各自的学科优势和培养特点实施创业教育,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8.
贵州人才指数的编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开发贵州省的人才资源和利用好现有的人才资源,是贵州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关键。本文作者通过一定的市场调研,编制出贵州人才指数及数量回归模型。拟在为政府管理者和决策者从多侧面、多角度来审视我省人才的变动情况并制定相应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人才创业首选地,其核心概念是创业,度量可以用GEM的研究框架和方法。目前贵州创业活动并不活跃,创业环境优势不多、劣势和需改进之处不少,贵州建设中国人才创业首选地,其现状不容乐观。推进贵州建设中国人才创业首选地,更重要的方面,是要以创业为核心概念,以鼓励和推动创业为主旨,以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和创建国家和贵州省创业型城市为主要抓手,以吸引和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和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为重点,改善创业环境,优化创业政策,加强创业教育和培训。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加大吸引海外人才的力度.南京市委市政府研究出俞了“紫金人才计划”.对留学人员创业创新、工作生活、持续发展进行全方位政策支持.扶持力度前所未有.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