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理分布及特点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之一,是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国务院已正式公布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它的人口仅次于壮族、回族和维吾尔族,据国家民委截止1979年5月31日所公布的数字,彝族人口已达到480万人,约占我国总人口的4.9‰及少数民族总人口(5510.94万)的87‰。 就地理分布而言,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面积约5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6人。 云南彝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共约300余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0%,全省境内85%以上的县(市)都有彝族居住,其中尤以楚雄、红河两自治州分布最多。四川彝族,人口虽不及云南彝族多,但分布最为集中,全省彝族近140万,几乎大部分都分布在大小凉山一带,从而形成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聚居区。贵州彝族,人口约40余万,主要分布于与川滇接壤的毕节、安顺一带。广西彝族,约1万人左右,  相似文献   

2.
凉山彝族妇女的生育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洽州彝族人口为1,336,675人,占四川省总人口的1.3%,居四川少数民族人口第一位。同1964年第二次凉山州彝族人口普查的798,449人相比,18年间共增加538,226人,增长67.4%,增长率在全国兄弟民族中居第24位。凉山彝族平均年增长率为2.9%,比全国彝族年平均增长率高0.2%。这说明18年来,凉山彝  相似文献   

3.
1958~1962年四川省人口死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运用人口普查资料及新修地方志所载数据,对1958-1962年间四川省各地人口的非正常死亡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在这几年中,四川全省非正常死亡人口多达940万,占灾前全省人口总数的13%。  相似文献   

4.
张燕 《西北人口》2016,(5):48-56
本文主要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彝族的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婚姻和生育状况以及职业行业情况,进行分性别、分民族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彝族人口规模呈现阶段性增长,总抚养比比较高,人口负担重;受教育程度低,且呈现性别和民族上的差异;从婚姻家庭状况来看,彝族女性更倾向于与汉族通婚,在生育上重男轻女现象依然很严重;从职业上看,彝族主要从事第一产业,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远远落后汉族地区;在未工作人口中,女性料理家务的比例依然较高,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5.
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提供了一批准确性比较高的人口数据,它是研究我国人口生育、死亡、生命过程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利用它来研究我国人口的年龄分布,死亡规律,死亡模式以及生命发展过程,并把静态数据变为动态资料,我们编制了适用于我国人口特征的分区模型生命表。本文着重阐述了四川分区模型生命表在编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郝亚明 《西北人口》2008,29(6):34-37,43
少数民族妇女外流对流出地社会和少数民族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带来的全方位影响值得关注。本文运用结构功能论的视角,以凉山地区彝族妇女外流为例,将这一中现层面的社会问题嵌入到彝族农村的宏现社会结构之中,分析妇女外流对彝族社会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婚姻家庭结构、文化结构等诸方面所造成的压力.剖析妇女外流现象对凉山彝族地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国内首家实行联合民办,自筹资金、独立核算,承担省内外人口科学综合研究课题的四川人口研究所,于1988年12月29日在成都成立。 四川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1987年末,总人口达1.0458亿,为振兴四川经济,对严峻的人口问题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省计划生育委员会、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协商,决定联合民办四川人口研究所,挂靠省社科院。其特点在于:一是自筹资金,承接  相似文献   

8.
唐贵忠 《人口研究》2002,26(2):80-80
在我国 ,死亡人口的安葬方式主要有土葬、火葬、树葬、海葬等。出于保护环境、节约土地与木材资源以及移风易俗的考虑 ,我国政府早已公开推行人口死亡火葬政策。但在某些农村地区 ,仍旧承袭着传统的土葬习俗。据笔者在四川、重庆两地农村的考察 ,尽管地方政府规定土葬者家属必须缴纳高达 2 5 0 0~ 60 0 0元的所谓“土葬费” ,但人们并未因此而选择火葬方式。四川省资阳市伍隍区某村 ,近 3 0年来死亡人口中仅有 5例火葬 ,重庆市壁山县马坊镇某村死亡人口中则只有 2例火葬 ,且火葬者都是孤寡老人。透过形形色色、根深蒂固的土葬习俗 ,我们不…  相似文献   

9.
弘扬民族文化 开展特色宣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州总人口25.37万人,分布有彝族、壮族、苗族、哈尼族、回族、白族等26个民族,其中彝族人口6.45万人,占总人口的25.4%,汉族人口占69.5%。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生育观念、生活习惯各有其特殊性。楚雄彝族自治州又是一个边远贫困山区,经济基础不强,各项工作难度大、压力大、挑战  相似文献   

10.
攀枝花市所属的盐边县高坪乡和米易县麻陇乡,地处大凉山边缘,均为彝族聚居乡。两乡的彝族人口本世纪初叶才从大凉山迁来,与该县的汉族人口交错聚居。民主改革前,这里仍保留着从大凉山带来的奴隶制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婚姻习俗、道德观念等。尔后,随着现代化钢铁基地—攀枝花市的兴起,两乡所在县划归攀枝花市管辖,从1979  相似文献   

11.
王欢  黄健元 《南方人口》2013,28(3):17-25
人口死亡特征不仅具有时间和区域属性,同时也具有年龄属性,多重属性决定了人口死亡规律的复杂性。在研究儿童少年期、青壮年期以及中老年期人口死亡模型的基础上,以江苏省为例构建了基于局部人口死亡模型的全年龄人口死亡模型,并对江苏省人口死亡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基于局部人口死亡模型的全年龄人口死亡模型能够细致刻画人口死亡过程依年龄变化的特点;江苏省儿童少年期、青壮年期和中老年期人口死亡模式可以分别采用威布尔对数线性模型、三次多项式模型和罗吉斯蒂模型来描述;近年来江苏省人口死亡水平不断下降,但各年龄层死亡水平下降特点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2.
人口问题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四川人口现状,本文采用几个主要人口因素指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四川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了相关回归分析,并因而提出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死亡态度直接影响个体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利用在成都市城市社区进行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影响城市劳动适龄人口死亡态度的个人和家庭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和家庭谈论死亡情况是影响城市劳动适龄人口死亡态度的因素。高文化程度和忌讳谈论死亡的家庭环境对城市劳动适龄人口的死亡态度有负向影响,在婚增加城市劳动适龄人口对死亡排斥的倾向性,患有慢性病或自评精神健康好的城市劳动适龄人口更倾向于接受死亡。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劳动适龄人口的死亡教育的实施、保障和促进该群体的生命、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研究发达国家的人口死亡,有助于正确认识我国人口的死亡现状和为今后我国人口死亡变化的估测提供线索。本文对中日两国人口的死亡作了较为详细的比较,同时还分析了两国人口死亡形态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各民族人口死亡力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第四次人口普查以前,我们对各民族的人口死亡力状况知之甚少,虽然许多民族学者、人口学者、健康问题专家对此问题有过一些调查研究,例如哈尔滨医科大学董情教授对吉林的朝鲜族人口死亡的调查等,在民族人口死亡研究上是一些好的范例。但是,他们的研究属于局部地区个别民族的死亡力研究。第三次人口普查以后,以华西医科大学钱建明教授为首的研究人员,曾对全国375个少数民族聚居县的人口死亡资料作了分析,使我们对少数民族人口死亡状况有了基本轮廓,但该项研究中提到的各民族人口指标,确切地说,还不能完全反映该民族的状况。这是因为该项研究中的民族人口,只是聚居区的人口,没有包括散居在各地的该民族人口;另外,在聚居区中还包括了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在内。总之,由于资料的原因,我们还缺乏对民族人口死亡的全面了解。第四次人口普查第一次把人口死亡的民族成份列入了它的调查内容,为我们把握各民族人口的死亡力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人口死亡一直是人们研究人口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人口死亡的统计与分析对于促进人口、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对于制订社会保障政策和卫生工作规划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因此,本文就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00%的死亡资料,参考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死亡资料,对我国人口死亡年龄分布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每个年龄组的死亡人口都来自两个出生同年群。例如,0岁死亡人口D_0就由当年出生当年死亡人口 D’_0和上年出生今年死亡人口 D”_0组成,即 D_0=D’_0+D”_0。在涉及人口死亡的各种人口指标的计算中,通常由于无法将这两部分死亡人口分开,只好利用一些公式以获得近似的数据。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记了死亡人口的出生年月和死亡年月,为将死亡人口既按死亡年龄又按出生年度汇总提供了可能。本文拟就昆明市对1989年7月至1990年6月(普查时点前一年)死亡人口进行双重分组及初步应用情况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素以“天府之国”誉称的四川省,如今以其人口数量超出一亿的总数,在全国人口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历史人口是现实人口发展的基础,清代四川人口的发展对日后川省社会的发展曾经发生过深远的影响,探讨清代四川人口发展的特征,应当说是一个富有一定现实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脱贫致富是两南几省的共同特征,四川又是几省区中人口最多的省,1986年和1985年末总人口已分别达10 319.5万和10 187.5万,占西南四省(四川、广西、贵州、云南)1986年末总人口的近一半,占全国1986年末总人口的近十分之一。众所周知,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是社会剩余价值的创造者,人口的生产和消费功能直接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川能否脱贫致富与人口的数量、素质、分布、结构变化状况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因此,考察四川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研究四川人口的  相似文献   

20.
一个地区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迁移对人口数量的变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起着综合作用,这个道理已被人们所公认。相对来讲,在出生、死亡和迁移这三个因素中,死亡的变化是缓慢的,它对人口总量变动有相当作用,但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对死亡的调控能力也显得较为弱一些。因此在制定人口规划时,一般只根据过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