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梅祖麟先生的《跟见系字谐声的照三系字》①一文以后,受到很大启发。感到梅文能用方言比较的方法,探讨音韵学上的难题,发表了一些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见解,这对早日弄清照系三等字的来源一定会起到促进作用。但其中有些看法,似乎还应该进一步商量。现在就把我们的不成熟的意见说出来,向梅先生及各位先生请教。一、谐六亿分相同的字,上古声纽未必一定相同。自从段玉裁提出同谐声古吉必同部的理论以后,陆续有许多学者利用谐声系统考证上古音的声纽和韵部,其中有些学者取得了可观的成绩。那么谐声系统跟上古畜的声纽和韵母到底是什…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真部和耕部谐声、合韵问题以及《说文》谐声与方音的问题,真耕合韵是一种有条件的自然押韵,不能用方音来解释;斯的声旁不是其,其和斯属于不同的谐声系列。在此基础上证明《诗经》韵语和《说文》谐声语料虽有少量的方音成分,但不能改变它们作为雅言的基本性质,不过上古音的研究要剔除《说文》中不科学的谐声偏旁,使其建立在扎实的材料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3.
右文说起于晋杨泉《物理论》,宋王圣美承其说。到了清代,由于古音学的发达,右文说的合理部分得到清儒的吸取利用。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念孙、段玉裁在右文说的运用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段玉裁的右文说主要表现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下简称《说文注》)中。段注《说文》,倡“以声为义”,认为古人先有声音后有文字,是故九千字之中从某为声必同有某义。据沈兼士先生统计,《说文注》解说右文的地方共有六十八条。王念孙的右文说主要表现在他的  相似文献   

4.
向来治文字学者必治《说文》,而治《说文》者,则离不开对《段注》的研究。《段注》作为中国语言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后人对它的研究几与《说文》分庭抗礼。而其中对《段注》一书进行总的述论是其研究的首要任务,也是完成对《段注》研究的一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5.
向来治文字学者必治《说文》,而治《说文》者,则离不开对《段注》的研究。《段注》作为中国语言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后人对它的研究几与《说文》分庭抗礼。而其中对《段注》一书进行总的述论是其研究的首要任务,也是完成对《段注》研究的一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6.
(一)引论 1.1通过《诗经》用韵和《说文》谐声与《切韵》结体的研究,挈取众长,参以己见,兹拟定下面这样一个《诗经》音系。 1.2《诗经》音系有19个声类:  相似文献   

7.
踒vuo~(213) 肢体猛折或扭捩而筋骨受伤:手~了,|脚~了。|脖子~了。《说文》二下足部;“~,足跌也,乌过切。”段注:“跌当为(月失),字之误也。肉部曰:(月失),骨差也。踒者骨委屈失其常,故曰(月失),亦曰差跌。”《集韵》平声戈韵乌禾切:“~,足跌也。”《易林·蒙之随》:猿堕高木,不~手足。”襞qiε~(213) 挽:把袖子~起|把裤腿~起。《说文》八上衣部:“~,(?)衣也,必盖切。”段注:“韦部曰:革中辨谓之(?)。革中辨者,取革中分其广摺叠之。”《广韵》入声陌韵必盖切:“~,~衣。  相似文献   

8.
说“契”     
契字多见于先秦古籍。《说文》:“契,大约也。从大,(丰刀)声。易曰:‘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段玉裁注:“约取缠束之义”。按《说文》释契为大约,取大之义,以(丰刀)为声,恐非契之本义。段注又广其义为约束,其说亦有未安也。先秦经典多用契字。迄于秦汉,古籍中字形与契有关之字亦多。如:锲、栔、絜、挈、恝、楔……等。此类字与契字,或以声,或以义,实出一源,其源即(丰刀)字是也。《说文》:“(丰刀),巧(丰刀)也。从刀,丰声。”段注云:“巧(丰刀)盖汉人语”。然不著出处。《广韵·黠韵》有(丰刀)字,写作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一书中有“省声”的体例。所谓“省声”,就是指形声字声符的笔画或某一部分的省略。关于省声问题,前人提出过不少怀疑的意见。清人段玉裁就说过:“许书言省声多有可疑者,取一偏旁,不载全字,指为某字之省,若‘家’为豭省,‘哭’之为‘狱’省,皆不可信。”(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哭”字下)这种怀疑不是没有道理的。通查《说文》全书对省声字的分析,体例是极为混乱的,例如,伤、觞、(?)、殇是古音同部、声符相同的几  相似文献   

10.
宋代吴棫等人已知用汉字谐声关系考求古音,明陈第在宋人的基础上更加广泛利用谐声材料考求古音音读,进一步证明了谐声关系在古音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揭示了《说文》谐声与《诗经》用韵在语音上的密切关系。后世学者关于陈第考证古音忽视谐声的说法是有违事实的。  相似文献   

11.
在所有注释、研究《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著作中,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说文注》或《段注》)可以说是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一部。当时以及后世的学术界一直给予极高的评价。段氏《说文注》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其在词义训诂方面因声求义的问题进行讨论。主要内容是:一、考察段氏《说文  相似文献   

12.
“声旁有义’作为汉字的一种构字法,历代学者多有阐述,日见其精。本文就声旁有义在训诂与校勤的运用上,试作探讨.“声旁有义”历史观声旁有义源远流长,不仅宋代王圣美创“右文说”,乃传于世。其实,早在许慎《说文解字》中,已见端睨。综观一部《说文》,从A从P、B亦声的字,不可胜举。如:“亦声”之“亦”,段玉裁《六书音韵表》中说,“谐声之字,半主义,半主气凡字书以义为经而声为纬,许重权《说文解字》是也,”又云,“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进一步阐明,“言如声者,凡三种:会意字而兼声者,…  相似文献   

13.
《说文》谐声系统中,相当一部分来母字和非来母字有谐声关系。其中非来母字的古声纽分布在喉牙舌齿唇各个部位。来母与非来母互谐是主流,一般情况下,能谐来母的某声纽,也能由来母谐出。谐声关系中,二等和三等的地位突出,主要表现在:同等谐声以三等谐三等为主流;属不同等谐声关系者,凡一、三、四等字与二等字的关系,必是来母字与二等非来母字的关系,凡一、三、四等构成不同等谐声关系时,主谐字或被谐字一方必为三等字,非来母字处于三等地位的居多。二等和三等是来母与非来母互谐的纽带和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说“■”     
“■”,《说文·■部》:“见雨而比息,从■、从雨,读若欷”.段玉裁注:“比,密也.密息者谓鼻息数速也.道途遇雨急行,则息必频喘矣.此字读若欷,正与齉为卧息、(?)为卧息、呬为息、(口尸)为呻,皆读虚器切同.各本‘比’作‘止’,《篇韵》同,或又作‘上’,似不若宋刊、叶抄二本作‘比’为长”.《中华大字典》、《中文大辞典》和日本出版的《大汉和辞典》皆引《说文》“见雨而比息”及段玉裁注.其实,“比”当是“止”字之讹,段注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同系声内部可以互转 ,舌音也不例外。下面以舌音端透定泥来内部互转为例 ,进一步论证这一重要的语音规律。从谐声关系看隹及以隹得声的谐声字全部在端透定内部互转。隹 ,《说文》云 :“鸟之短尾总名”。《唐韵》 :“职追切。”中古照三微韵。上古端母微韵。中古照三 ,上古归端的还有锥、骓。隹声字堆、碓 (用脚踏舂米的杵 ) ,《唐韵》 :“都队切。”端母字。推 ,透母。椎 ,中古澄母。上古归定母。谁 ,中古禅母 ,上古亦属定母。中古喻四字唯 (《易径》用“唯”)、惟 (《尚书》用“惟”)、维 (《诗经》用“维”)上古皆归定母。可见隹及隹声字…  相似文献   

16.
清何萱《韵史》欲综文字形音义三者一以贯之,与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同时而著书旨趣相近。限于时代,何萱对音韵学的理解可以补苴之处颇多。然何氏不墨守《说文》成规,在体例上“参用今音条贯”,对等韵、反切切及声调之发展均有其独特之见解。其音韵学体系并非元明以来之北音系统,而是“根源于秦兴方音”,因而对研究十八世纪之通秦方言及其历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字义行废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词义是现实现象的反映。汉语的词是用汉字记录的,书面的形式是一个一个的方块汉字。在古代汉语里,字和词的关系一般是统一的,所以研究古汉语即以字为研究对象。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解的对象就是文字。这是一部“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见王念孙《说文解字序》)的书,说字形,明声音,解字义。解字义正是训诂工作。许书成于东汉,到清代段玉裁替它作注,中间相隔一千七百多年,社会发展了,语言文字也随着发展,字义自然也随着发生变化。许书以收小篆为主,所以说解字义是根据小篆,而所说皆本义。段玉裁作注,于字义部分多有阐发,值得注意的是他常常注出某义行某义废。行废之说,根于文字本身,也缘于社会发展。根据《说文》,本于文献,参照段注,字义的行废,可得数例,分说于后。 (一)字义未见或少见经传而废例有些字的本义不见文献语言,因而本义便自然地废而不行。殿《说文》:“殿,击声也。”段注:“此字本义未见。”殿训击声,文献未见  相似文献   

18.
③《说文·艸部》:蕰,积也,从艸。温声,“於粉切,谆部。段注”《左传》‘夷蕰崇’,杜注‘蕰,积也’。又《蘋蘩》 蕰藻之菜’注‘蕰藻,聚藻也。’《小雅·都人士》、《礼记 礼运》借菀,苑字为之。按俗作蕰。《荀子·哀公问》富有天下而无怨财”,杨倞注:“怨,读为蕰,言虽富有天下而无蕴蓄私财也。《家语》作无宛。《礼记》曰‘事大积焉而不宛’古蕴、宛通.此因误为怨字耳。又《富国》“使民夏不怨暍”,杨倞注,“宛,读为蕴,暑气也。” ④《说文·艸部》:“荐 蒍席也,从艸,存声。在甸切。《广雅 释器》蒍,席也”  相似文献   

19.
后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千八百多年来,在研究它的专书中,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被公认为权威性著作。朱骏声《段注拈误》说:“治《说文》者,精审无过段氏。”这个评价是公允的。正因为段书有这样崇高的声誉,近两百年来,补正它的著作有十几种,大约可以分做两派:一派是存心和他作对的,说他“武  相似文献   

20.
王念孙每于《读书杂志》《广雅疏证》随文刊正段玉裁《说文注》之疏失,其更出《王氏段注签记》专事补弊救偏,实足弼成于段书。惜王氏立辞过简,意多未尽。兹文考辨其中三事:其一,段氏"鸢""鹇""弋"牵混为一,失之;王氏谓"与专切"之"鸢"本从"戈"作,经传"鸣弋"自非"鸣鸢",得之。然王氏改篆从隶,固不可取。其二,段氏径删《说文》"骘"下"读若郅"三字,王氏云其非,未足具论。今考段氏致误之缘由,殆其未明职、质二部古音相通也。其三,段氏以"幵"声之字皆隶真部,王氏非之,惜言之未详。今验之古韵谐声,知"幵"声字古音分隶元、耕、脂、支诸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