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清代学者吴汝纶始,否定<远游>为屈原作品的学术观点一直在学界占上风.这种观点以<远游>中多道家、神仙思想,而屈原一生在楚国,无由得知道家、神仙思想为主要依据.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在楚地出土了大量前屈原时代的简帛资料.这些出土文献证明,道家、神仙思想早在屈原以前在楚国就十分流行,且规模相当广泛.因此,屈原作品中有道家、神仙思想意识和观念是合乎逻辑的.表现在<远游>中的仙道意象和意识合乎屈原的生活现实和思想逻辑.因此,<远游>为屈原之作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2.
历来研究屈原的学者都重视《离骚》而忽视《远游》,一则以为《远游》非屈原所作;二则以为《远游》多言神仙,其实《远游》也是屈原的作品,也同样应该受到重视。若说神仙思想,《离骚》同样有较明显的神仙思想。学者们多注重《离骚》所表现的坚持直道、“九死不悔”的精神,而忽略了它巫术神仙方面的内容,其实神仙思想并无损于屈原的伟大。以下就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离骚》、《远游》同为屈原作品《远游》的作者究竟是不是屈原,学术界颇多争议,但若将《离骚》与《远游》细加比较,便会发现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内容上看,《离骚…  相似文献   

3.
赵雨 《船山学刊》2012,(2):31-35
屈原后期的生命哲学较《离骚》阶段有明显的发展变化,《远游》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作品,表达了屈原晚年对超验的自由生命境界的追寻。《远游》诗中的"来者吾不闻"、"求正气之所由"、"贵真人之休德"、"与化去而不见"、"审壹气之合德"、"与泰初而为邻"等词句,历来歧说较多,需要结合屈原晚期生命哲学的特征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4.
传世的屈原作品计有22篇。《渔父》、《卜居》、《远游》几篇风格迥异,显然不属屈原所作;《招魂》王逸早就定为宋玉之作,这样,屈赋中能予以肯定者只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本文试图从整体上对屈赋怍一系统把握,找出它们的体系,并说明为何《离骚》成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写了楚怀王、诸谗臣及其腐败政治;写丁香草花木和上界风光;写了西天神灵和卜占。《离骚》的题材包括三个方面:人类社会、自然、宗教。《离骚》的主题也有三层:思念怀王(亦思楚国故乡),热爱自然风光、探索自然奥秘,自我表达情志。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5.
陈松青 《中州学刊》2004,(3):112-114
史料证明,在先秦不同层次的史官中,有的史官已从宗教事务中分离出来,参与处理国家的内外政务,但当国家举行重大祭祀时,如果他们受到君主的委托,仍可代行祭祀之事.由此可知,身为"左徒"即史官的屈原,祭祀已非其主要职责,但由于他受到楚怀王的委托而主持了一些重要的祭祀,因而创作了一些祭歌和招魂词.据此可以解释屈原为什么既有<离骚>、<天问>、<九章>一类具有理性色彩的作品,又有<招魂>、<九歌>一类非理性的作品.不难看出,从"屈原-史官"这一线索出发,可以在屈原研究中取得一些全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6.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是中国先秦最伟大的爱国诗人和人民诗人.其所创立的"楚辞"这一文学样式,及其所著<离骚>等"楚辞"篇章,对后世文学特别是辞赋的发展影响甚巨."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鲁迅语).尤其是他那坚贞的忠君爱国之情和崇高的人格追求,经过屈原作品的代代传颂而泽被千古,成为后世众多智士仁人为民族、正义、真理而抗争、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柱和道德力量.王船山便是其中最倾情者之一.在读船山有关著作时,常感其中有某种或显或隐的对屈原的情结.  相似文献   

7.
《九歌》并非九篇歌曲,而是十一篇。何以为“九”?历来众说纷纭。我认为《九歌》不管是从内容看,还是从形式看。它是严整的一篇诗,和《离骚》、《天问》、《远游》一样。而其中的十一个篇目并非屈原自己所定,而是后人编辑其作品时加的,这十篇可以看为十一段。之所以把它作一篇诗,是因为从开头到结尾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之所以把其中的各个篇目定为段落,是因为每个篇目中的内容或形式对于整篇来说虽是一个  相似文献   

8.
"镜铭"的"穆陈"与"楚辞"的"乱日"紧密对应.又如唐代皮日休<九讽>中的"嗟吾魄之不返兮.千秋万岁湘中驰"、"倘灵修之魄有知兮,刷吾耻于下暝"、"又不知吾魂之处兮,永寂寞以悠悠"、"吾将荡其魄兮,骖风韧与轧车,,所表达的,<楚辞>的真相,亦即<离骚>篇的主人公与<九歌>里"美人"与"山鬼"的关系一样,不是"怀王"和"屈原".而是死者的"魂""魄"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戴永新 《齐鲁学刊》2015,(2):108-112
《远游》作为一篇独具特色的楚辞作品,包含着丰富的五行思想。诗人远游的路线为中、东、西、南、北,这种仙游的路线是明确的五方的观念。五方思想从殷商时期就已产生,而四方巡游从尧舜禹时代业已作为施政模式,并非战国以后神仙家和五行合流之后的产物。虽然《远游》中的四方之帝神和五行说中的五帝、四神几乎一致,但我们不能因此便断言其乃秦以后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清初戏曲作家嵇永仁因三藩之乱被执狱中,创作了<续离骚>杂剧.其以儒、仙、佛、鬼为栽体,书写歌、哭、笑、骂四种生命情态,表达图报知已的朋友之义,发泄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提出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质疑.<续离骚>在艺术上的突出特征,除了自陈为屈原<离骚>之续篇,有意借屈原之困窘苦闷为自我张目,还体现为对明代徐渭<四声猿>的有意借鉴.度曲写作过程中的吟唱是嵇永仁杂剧创作的必要构成.为此,他有意采用北曲创作,注重对话与议论,形成了神采飞扬与理性精神洋溢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1.
<诗经·国风>开创了比兴传统,其中"以男女喻君臣"的表现"弃妇情结"的抒写传统,堪称"风景这边独好",深受后世悲士与逐臣之青睐.屈原首沾其溉,他于<国风>传统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发扬光大,将"弃妇情结"之抒写传统更为自觉而广泛地运用于<离骚>等作品中,淋漓尽致地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士情怀,由此奠定了中国文学"弃妇情结"的抒写模式.<风><骚>"弃妇情结"抒写传统前后相续,同中有异.在表现手法、托寓寄情、意志情感、心理刻画、结构安排、形象塑造、情景结合、语言描写等方面,<风><骚>均呈现出由简而繁、由浅而深、由实而虚等明显不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趣味.这正是屈原继承并发扬<诗经>比兴传统,使其诗歌艺术思维产生巨大飞跃的可喜之处.由<风><骚>所形成的中国文学"弃妇情结"的表现传统,开启了后世悲士不遇文学主题之新径.  相似文献   

12.
汤显祖与楚辞的关系从他青少年时期开始,他一生的经历和生命态度与楚辞有密切的关系.他对楚辞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对楚辞代表作家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以及楚辞的其他作家、作品的评价方面.同时,楚辞对汤显祖的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屈原名平,约生于公元前340年左右,是战国时代楚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是一篇长篇政治抒情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曲千古绝唱!关于《离骚》的评说,早有定论。然而,由于时代相隔久远,要真正理解和欣赏《离骚》却非易事。笔者谈些粗浅的体会,请方家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4.
朱熹持道文统一并以道为本的道文观念,注重对作文者的道德行为加以考察,并以此对《楚辞集注》篇目进行安排。他因推崇屈原之道德行为而将其二十五篇划分为"离骚"类,奉为经;将宋玉等人的作品划分为"续离骚"类,归为传;将作者道德不合儒家理想规范的东方朔、王褒、刘向及王逸等人的作品删去,增加有经世之才的贾谊所作赋两篇。  相似文献   

15.
徐涓 《江淮论坛》2014,(3):171-176
朱熹持道文统一并以道为本的道文观念,注重对作文者的道德行为加以考察,并以此对《楚辞集注》篇目进行安排。他因推崇屈原之道德行为而将其二十五篇划分为"离骚"类,奉为经;将宋玉等人的作品划分为"续离骚"类,归为传;将作者道德不合儒家理想规范的东方朔、王褒、刘向及王逸等人的作品删去,增加有经世之才的贾谊所作赋两篇。  相似文献   

16.
屈原的诗歌是绝美的,这种美是悲剧美.这种悲剧美有它的艺术特征.我想就这一点淡谈自己的看法.屈原用创造性的诗歌结构艺术,在展现其政治悲剧发生、发展、结束的全过程的同时,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其强烈而深广的爱国情感,描绘了一位忧国忧民的奋斗者的特立独行的情操和丰富复杂的心态.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特征的作品无疑是《离骚》.《离骚》是一篇规模宏大的抒情  相似文献   

17.
关于屈原的“绝命词”,《职大学刊》1993年1期刊周建忠先生《楚辞研究热点透视》(五),文中举出古今七种不同的说法,即1.《怀沙》说;2《惜往日》说;3.《悲回风》说;4.《桔颂》说;5《哀郢》说;6.《离骚》说;7《九歌》说。就我所见,建忠先生遗漏了第8种说法:《远游》说。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之一的梁宗岱先生,1934年曾撰《谈诗》一文(后收入《诗与真二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北京),从比较文学乃至比较文化的角度提出:《远游》“说不定是他(按指屈原)最后一篇作品”,是屈原“在思想底夭空放射最后一次的光芒…  相似文献   

18.
<楚辞·九章>有4篇作品明确标示创作缘起,指出这些作品或是为抒情明理而作,或是出自心理宣泄和自救的需要.屈原对创作缘起所作的交待,反映的是感性和理性的兼顾、真善美的统一,是研究古代文学思想史的宝贵资料.屈原对创作缘起的标示,继承的是<诗经>的传统,所涉作品都是讽谏批判之作,同时,对相关作品的文体称谓呈现多元化的倾向,所用的术语不是严格意义的文体概念.<诗经>交待创作缘起的诗句都置于作品结尾,形成固定的模式.<九章>标示创作缘起的诗句分布,则是不拘一格,具体位置多有变化.  相似文献   

19.
<正> 在一九八六年第十期的《中国》文学杂志上有一篇刘小波《与李泽厚的对话》的论文,我认为此文不无可供文史哲研究者深思的地方,但却是古今最彻底否定中国文化传统中屈原及其作品《离骚》的“奇文”,我们有必要通过研究和争鸣,给屈原及其作品以正确评价。请看刘文中对屈原及其作品最集中评论的一段:“《离骚》看似奇伟绚烂,博大深沉,神秘莫测,但这只是没有个性意识的国人的一种错觉,如果从另一角度,从个性意识的角度去看,就会发现《离骚》中丰富的意象堕落为单一的‘比德’之美,君子与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屈原<离骚>、<九歌>中涉及到的宓妃、简狄、二姚、湘夫人、山鬼等女神为着眼点,探讨"女神"意象的宗教文化意义,文学审美意蕴,及其作为意象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