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曲爱香 《南方论刊》2006,(11):92-93
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既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而《管子》的生态智慧却整合和超越了二者,以人—自然为理论基点,既肯定人类的价值,又尊重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和存在权利,为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观念提供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论”困境之谜——超越与不可超越的辩证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当今所谓的“人类中。心”困境,“诘难”之声不绝于耳。作者认为,自柏拉图以降,人类就踏上“自我中心”超越之途,但“超越”不是“废除”,而是扬弃。从理论维度透视,我们所要超越的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类中。心论,尤其是建立在近代工业文明塑造的凝固化体制基础上的那种绝对化了的人类“沙文主义”、“征服主义”,而对自身终极价值关怀的、实现“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的人类中心难以超越。就现实层面分析,实践活动的本性之一是主体价值选择活动,选择的标准或尺度不能脱离人的需要和利益。设想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去领略绝对无中心的地位,也仅仅是一种价值悬设。何况今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走出而是正在走入人类实践中心。“人类中心”的超越与不可超越之途,正是矛盾辩证法的体现与展开。  相似文献   

3.
人类中心论与民胞物与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认为 ,万物一体是最原始的。正是由于万物一体 ,一人一物的存在才有了支撑。所以 ,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人应该首先以民胞物与的态度对待他人和他物。这不是施舍 ,而是一种责任感 ,是一种被要求的自我意识。人有权利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而利用自然物 ,乃是因为处于一体之中的人与物天然地有价值高低之分。但是 ,这种区分是万物一体之内的区分 ,人类中心论应当从属于万物一体论。  相似文献   

4.
侯冬梅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撰文指出,西方中心论的产生源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明在不断超越东方文明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优势。典型的西方中心论是通过在思想上对西方文明传统的系统性哲学反思,以及对理性主义文化基础的普遍性论证,进而上升到文明发展层面的“文化优越”,体现为资本逻辑主导下的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5.
人类中心主义可分为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而言的,它以人类与非人类的"类别"为参照,认为属人的"类"才是自然界的"目的中心",是实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后者主要是就人与人的关系维度而言的,它以人类的"全部"而不是"部分"为尺度,认为所有的人(不仅包括"代内"的,而且包括"代际"的,甚至包括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非人类)才是价值世界的"中心",是应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由此看来,20多年来学界关于"走进"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只是一个"伪争论":"走出派"批判的是人"类"中心主义,而"走进派"捍卫的是"人类"中心主义;二者的争论根本不是在同一个层面就同一个问题在同一个语义平台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7.
文学是一种人类超越自然时空的方式。这是一种精神的超越。这种方式是建立在对人的精神为重、肉体为轻的认识上的,是建立在艺术品一旦完成便再不依赖其作者而独立存在这一特征的基础上的。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文学创作、流传、接受都少受物质条件限制,超越的内容多、方位广,还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一定的内容。文学的超越其实质是一种美的超越,主客观相统一的超越。优秀的文学作品因其信息量多内容深刻且形式完美而获得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的显著超越。  相似文献   

8.
语音中心论与文字中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德荣 《学术界》2002,(2):213-221
德里达的力作《论文字学》(DeLaGrammatologie,1 967)的出版 ,标志了与西方传统诠释理论的“语音中心论”( phonozentristische)相对立的诠释观念的形成 ,这种新的观念或可称之为“文字中心论”。德里达立足于“文字”的解释体系虽强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诠释学与语言学 ,但他所从出发的基础———文字 ,却不是我们在常识意义上所理解的文字 ,而是一种先于言语而存在、包括言语在内的原初文字 (archi-ecriture) ,但这种“先于” ,又并不意味着肯定时间意义上的先在性。〔1〕在笔者看来 ,德里…  相似文献   

9.
人类中心论的“整体主义”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论脱离二元论模式来把握人类中心主义的特定内涵,将其曲解为"人类整体主义"。"人类整体主义"是一种极具欺骗性的观念,从国际环境正义的角度看,对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极其不利。我们应透过西方生态伦理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抽象论述,透视西方学术话语幕后深藏着的生态帝国主义和生态殖民主义玄机。  相似文献   

10.
从中西文化比较看超越“人类中心论”的可能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高秉江一、反思“人类中心论”———环境问题的终级思考对“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sm,又译“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已成为当今世界理论热点,而此热点的形成首先...  相似文献   

11.
在认知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在认知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人类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匹配和协调,就是人的社会生活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更是真正人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实现.而全面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实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根据,就是自然生态平衡规律以及这一规律在社会的延续所展现的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规律.  相似文献   

12.
认为儒家哲学也是人类中心论的看法比较普遍,但是这一看法是错误的。其错误主要体现在对人类中心论的概念界定以及对儒家哲学内涵的理解出现偏差。概念界定的错误主要原因是过度诠释。对儒家哲学内涵的错误理解主要有:对于儒家仁爱万物的理由理解欠妥;对儒家以人"最为天下贵"的理解欠妥;对儒家"爱有差等"的理解欠妥。实际上,儒家哲学的生态智慧以"人——自然"的双向互动为核心,为我们建立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思维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自然界内在关系的最高体现。在自然界物质系统中存在着各种关系,如体现在总体方面的物质体和物质场的关系。体现在物质体的各种粒子、物体、天体以及生物体之间的关系,体现在物质场方面的吸引和排斥的关系,等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上述一切关系的综合发  相似文献   

14.
人类与自然关系之辨正韩民青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代哲学反思的一个热点问题,到底应该怎样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呢?只有从物质世界发展的大视野,从人类发展的总体上去考察,才能全面地、正确地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准确审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从历史来源...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三重维度的对"西方中心论"的科学批判,以及对世界历史研究和资本主义批判的不断深入和拓展,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马克思在彻底摆脱"东方社会停滞"等"西方中心论"词语表述影响的同时,把其对资本主义的一般与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由西欧推及世界,彻底超越了"欧洲独特"说,最终完成了对思维方式和话语系统意义上的"西方中心论"的科学批判,并据此为处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中的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指出了一条与资本主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可能性发展路径,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科学的社会形态理论,丰富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底蕴。  相似文献   

16.
正享受着人工智能带来便捷的同时,人们常会不无担忧地问: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它会不会像《黑客帝国》中的矩阵一样,成为人类的统治者?人工智能(简称AI)的传说可以追溯至古埃及,真正崭露头角则是在20世纪。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家们提出了AI这个概念,试图模拟和拓展人类的智能并应用于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1962年,第一台搬运机器人诞生;1965年,第一台具有声光感觉的机器人诞  相似文献   

17.
历史的转折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然在系统层次上不允许被破坏。以往的人类同动物一样不具备动摇系统的能力,可以停留在自我中心水平上。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足以和系统相抗衡的力量,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就是必然的了。在当代,人们已经从人类利益中识别出了人类根本利益,把人类利益和自然“利益”作二元区分,固守于人类利益的思维方式已经过时。人类根本利益是包容自然的,从它出发就能达到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境界。从人类中心主义到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对应的是人类从自我意识到自我约束意识的历史演进,它并不取消人类活动,也不意味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成为非法。它的深刻历史内含是人类进入了自我约束时代。  相似文献   

18.
19.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确立人对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时 ,都忽略了人性的依据 ,致使其难以成为指导人类行为的普遍法则。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性的危机。现代性的人性是生态危机的深刻根源。生态伦理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人性、人的本质与人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有着逻辑的一致性。生态伦理的建构内在地要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求人性。新人性观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 ,把关爱自然的伦理准则看作是人性的展现  相似文献   

20.
ChatGPT的出现使人工智能是否能够超越人类智能的问题凸显出来。这个问题也是人工智能的“奇点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的科学问题,必然同时是一个哲学问题。问题的核心在于人工智能能否获得主体性地位,这就需要弄清人的存在的根本性特征。马克思从人的生命活动出发,对人的存在的主体性做出了界定,并指出人的主体性的关键在于人的“自我意识”。黑格尔对人的自我意识的生成做出了系统的研究,指出自我意识的生成就是生命运动。人的主体性,就在于他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自我”为根据的,具有目的性、选择性,并在精神活动的全部范围内包含大量的非理性因素。这些都是人工智能不能复制和模仿的。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以数学特别是概率和统计为基础,因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有自身的限度。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对齐问题”上,人工智能带来的危害从根本上说来自于人工智能的研发者、制造者和使用者。因此,需要规范和约束的不是人工智能技术本身,而是研发、制造和使用人工智能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