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里的词,本是音义的结合体;所以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词的时候,也就常常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形成一种字形字音属于甲字,而意义实属于乙字的通假现象。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书的时候,若不明瞭古音通假的原则,就难免望文生训,误解古人的原意。为了帮助人们正确地理解古书的词义,现将古音通假的原则概括为四条,并逐条举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2.
程俊英、蒋见元在《诗经注析》中认为诗经中有许多通假现象,但其中有一些字释作通假并不妥当。文章对其中部分不合理通假进行考证,并归纳出该书中四种通假注释错误:分别是异体字误作通假、古今字认作通假、滥用通假和本字借字相混。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高诱注是现存最早的<淮南子>注本,是研究<淮南子>的重要资料.高诱注的训诂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失误,比如,不通文例,不明词义,不辨通假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录《逸周书》各家旧校注之误者十余条进行辨正,所辨包括:不明文例而妄增妄解者、不识衍文而妄解者、不知有脱而妄解者、不识伪误而妄解者、不知古义而妄训者、不明通假而望文生训者、不知篇名之义者、不知上下文义而妄说者,等等。体例略仿王念孙《读书杂志》,以所误字句为条。  相似文献   

5.
双声通假叠韵通假说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在有些教科书、辞典、文章谈到古音通假,总要提出双声通假和迭韵通假的说法,甚至还有旁纽双声通假的说法。持双声通假者,认为有些字由于声母相同,可以通假;迭韵通假者,认为有些字由于韵母相同,可以通假。持旁纽双声通假者,认为有些字由于声母发音部位相同,可以通假。上述这些说法,笔者未敢苟同,借此提出来商榷,以求正于专家。  相似文献   

6.
通假是先秦古籍中普遍现象,后世后用通假多是因袭,通假与假借是两个性质,音同近是它们共性,本无其字而造叫假借,本有其字而用是通假;通假字读音一般读被通假字音,通假字分类主要从音形义着手,通假字辨认主要从音上,还有文献证明。  相似文献   

7.
成语中存在通假字、古今字现象,如果不能理解这些现象,就会影响对成语的准确释读。不明通假字现象而出现误读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将"通用"视为"通假"导致误读;一是不读本字读借字导致的误读。而对于古今字中的古字是按本义读本音还是按变义读变音,如果不知裁断也会导致误读。  相似文献   

8.
论通假     
通假是指在古代书面语言尤其是先秦两汉古籍中,普遍存在的音同音近的文字替代的一种现象.自清代至今,研究文章和著作虽然很多,但学术界对通假的一些理论问题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笔者尝试对相关问题,如通假产生原因、通假字与古今字、通用字、同源字、异体字等的区别,谈谈个人看法,从而提出通假界定范围.  相似文献   

9.
对通假字的作用,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认识,这就是:通假字不是语言文字的正轨。这种观点近来表达得清楚不过的要算《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上《“通假”质疑》一文。作文写道: “面对通假这一语言历史事实,我们了解通假及其涉及的有关现象,自然有助于阅读古代作品,而就通假本身而言,它决非古代书面语言中的积极因素。它的产生和存在,破坏了古代书面语言的纯洁性。先秦两汉以后的文章,模仿先秦两汉文章的通假  相似文献   

10.
论网络语言中的通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网络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古已有之的通假在网络语言中又重新流行起来,它的形式更多,范围更广,具有与传统的通假迥然不同的特点。如何看待网络语言中的通假现象,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师。  相似文献   

1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通假”的定义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对战国简牍文献中的通假现象的考察,发现存在着大量的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分别记录了一对同源词的情况。阐述了战国简牍同源通假所揭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假字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假字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毫不相干,通假字与本字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通假字与本字同时并存。通假字分为实字通假、虚字通假、实字虚字通假三个类型。其读音一般应读本字的音,但为了协韵,读起来上口和谐,也可读通假字的音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网络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古已有之的通假在网络语言中又重新流行起来,它的形式更多,范围更广,具有与传统的通假迥然不同的特点。如何看待网络语言中的通假现象,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师。  相似文献   

14.
假借与通假     
从东西南北等字入手,方方面面话假借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字"的特点;假借与通假的异同,共同点依声表事借音表义不同点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通假是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则类似于错别字;假借的意义可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  相似文献   

15.
假借本无其字,通假是古人写的别字,词典的注音与释义需要对这二者有所区分。假借造字形成古今字,古字注音当以古代韵书作依据。今字音有变化的应注出区别;通假字今音与本字音不同,宜遵“读以本字”之训注本字音。假借造成古今字以不用“通”字为是。词典在通假义列立上错收与漏收较多,没有严格按通假义的概念去把握,没有注意通假时限,没有注重词义、声韵分析,对训诂术语缺少认识,盲目信从旧注,有的回避书证,避繁就简,大量歧异都缘于对通假义的认知。后起字之间的借用,词典可取用“通”字。  相似文献   

16.
一 古文通假,过去叫做假借。早在东汉时,许慎在其所著《说文解字》的“六书”理论中就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①从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大倡“破通假字而读以本字”之后②,才渐有“通假”之称。 那么,通假与假借究竟有无区别呢?论者认为:无别而又有别。所谓无别,是说它们有共同的特点,所谓有别,是说从源流讲,假借在先而通假在后,从性质讲,它们又有明显的差异。所以从清朝以来,讲假借者,往往包含通假;讲通假者,也往往包含假借。但是过去由于二名混用,常常使人眼花缭乱,分辨不清。其实,这是古书用字的  相似文献   

17.
一种特殊的通假字--兼论通假的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家皆认为通假是古书中音同或音近的字之间的临时借用,但是笔者在阅读古籍的过程中发现,有些通假字并非临时的,而是具有长期性、永久性的特征。因此认为通假的定义需要进一步完善,通假的划分不应当依据时间而应该依据读音和意义而定。  相似文献   

18.
△通假,假者,借也。通假,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现象,假借一同音(或音近)之字,表示与之本无甚并联之另一字之义。换句话说,由字音作媒介,使两个字在原义上沟通起来,由借音而借义,通假字是本字的“代用品”。△既有“本有其字”的通假,又有“本无其字”的通假。前者是正体,后者是变格。不用本字而用通假字,事情发生在同一历史平面上。“本无其字”的通假,是先假借古字,后造其表本义之本  相似文献   

19.
古文字资料中有很多通假字。古文字考释中常常要遇到通假问题。本文具体讨论了古文字考释中确定通假关系的“律例兼备”的原则,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略作辨正。  相似文献   

20.
说通假     
通假就是古籍中同音字相替代的现象。古书中文字多通假,先秦典籍中通假现象尤普遍。据专家们研究发现,早在甲骨文字中,这种现象就出现了。千百年来,它成为人们阅读研究古籍的一大障碍。因此,研究、掌握通假字产生的原因,规律及其使用对于阅读研究古籍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