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都火舞”是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一种节庆性舞蹈,它始发于原始社会时期,体现了彝族人民“尚火”的观念。“都火舞”以“逆时行走”为主要动作特征,展现了彝族女性庄重、矜持的气质。这一动作特征和气质是彝族发展史中女性形象、地位转变的文化内涵在身体表述中的呈现。  相似文献   

2.
“罗罗”原意龙虎,是一个美好的语汇。彝族族源是多元的,元代设立罗罗斯宣慰司,标志着彝族族源另一元的成立。元 代开始,罗罗成为彝族先民的概称。用大量文献史料,从“罗罗摩”到“罗罗斯宣慰司”的追溯中,论述了彝族族源的形成与发展 的过程,提出了彝族族源的多元论以及罗罗为彝族先民的改称,并分析了“罗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经过不同阶段扶贫政策的推动,凉山州广大贫困群众逐渐实现了脱贫奔康。从整体上看,全州发展短板逐渐得到补齐, 经济发展动力强劲。但从局部看,高海拔地区由于地理区位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等客观限制难以根本性改变,产业和医疗教育 如何提质升级、老百姓脱贫后如何实现致富、如何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依然面临巨大挑战。人口向城镇集中、向发展条件更优 越的地方迁徙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现象,也是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体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 部分高海拔地区有闯劲、能创新的彝族群众不愿苦熬守穷,自发向河谷地带、城镇周边等发展条件相对优越地区搬迁,走出了 一条成本低、能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自发移民”。  相似文献   

4.
彝族“打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歌”史称“踏歌”,是一种自娱性的民间歌舞。彝族“打歌”历史悠久、曲调优美、歌词内容丰富、舞姿活泼多变,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保护彝族“打歌”这一传统文艺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浅谈贫困地区走“三结合”道路的必要性段东当前,在部分贫困地区或是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薄弱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者中间存在着这样的疑问,贫困地区是否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工作的“三结合”?对此,笔者人为,贫困地区较之一般地区,尤为要走计划生育“三结合”的道路,其必要...  相似文献   

6.
彝族在祖国大家庭中,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除了拥有用较完善的彝族文字记载的浩翰的彝文书面古籍外,流传于彝族人民口头的民间文学也是非常广阔的。有的已被热心的学者整理研究出版,给观众读者美的享受,美的教育,如闻名于国内外的《阿诗玛》等。但至今更多的还未露面,正多情地盼望着更多的学者、研究家去与之会面,使之相见于众多的读者观众。在这些彝族口头民间文学中,有一种可以说是盖着一块遮羞布的文学样式,那就是“白话”。这里说它是一种“盖着一块遮羞布”的文学样式,主要是指“白话”属于彝族青年男女谈情…  相似文献   

7.
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课题。本文从远在祖国西南边疆的彝族先民口碑古籍和彝文古籍中,探讨彝族先民在天人关系中“天人合一”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摘要]火把节是彝语支民族中的重要节日,在彝族中最为隆重,人们所见时间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所以,形成这样的印象,一提到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人们就想到火把节,一提到火把节,人们就自然的想到彝族,这充分说明了彝族与火把节的关系。其实,过火把节的时间“六月二十四日”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覆盖面很广泛。但在彝族中一直传承并以火把节的形式加以反映。  相似文献   

9.
由计算机彝文处理输入法“沙氏输入法”的发明者 ,硕士生导师、西南民族学院副院长沙马拉毅教授主编的《彝族文学概论》近日已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被列为“九五”期间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彝族文学概论》是继《彝族文学史》之后又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彝族文学的理论专著。该书对彝族文学史的断代、彝族不同文化现象与彝族文学的关系 ,彝族文学的内在体系等基础理论命题 ,在文学史上第一次作出了深致、细致、全面、准确的探讨与归纳。特别是关于“彝族毕摩文学”、“彝文文学”、“彝文翻译”、“戏剧文学”、…  相似文献   

10.
滇桂交界地区彝族“跳弓节”调查与分析张莉萍分布在云南、广西两省(区)交界地区的彝族,自称“芒”、“芒佐”。当地人称之为“白倮倮”或“白彝”,乃因其男女老少喜着白色上衣而得名。白彝聚居的村屯主要有: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者祥屯、达腊屯、念毕屯,三屯人口总...  相似文献   

11.
“根”原指树之根,多喻指根基、根本之意。 “根”是古代彝族诗学理论中的重要意象。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彝族诗论家 们多运用“根”意象表述诗学思想。 阿买妮是彝族古代魏晋时期的大毕摩,女诗人,更是彝族古代诗学的奠基者之一。 她的诗 论著作«彝语诗律论»中多处使用“根”意象构建审美系统,表述诗论主张。 通过意象批评方法,对彝族古代文论家阿买妮«彝 语诗律论»中“根”意象进行考察,深入探寻“根”意象的功能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形象扶贫”工程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在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战略中,针对彝族贫困地区的特殊性,发动群众改革陈规陋习而进行的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革命。从1992年此工程开始实施以来,取得了可喜的社会效益。本文试图就其实施的背景、内容、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谈几点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13.
我们发表了《“诺苏”为“黑族”义质疑》一文后,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这说明有不少人关心这一问题,值得高兴。提出疑义,有助于扩大眼界,深入研究。由于彝族族称涉及彝族社会历史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拨开迷雾探其庐山真面目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为此,我们再撰此文,愿与大家共求科学结论。 一、在拙文中,我们认为“彝族有些方言、缅彝语有的亲属语言族称和‘黑’不同音,是两个不同的词。”  相似文献   

14.
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作何解读,其中既有史料解读的分歧,也有词汇训释的差异。“越明年”的解读,当从历时性的语料研读入手,找出直接的证据。从时间记载确切的墓志资料可以看出,“明年”指的是次年,而非第三年;“越”字与时间连用,有“越”+时间点、“越”+时间段两种,前者表示的即“越”字后的时间,《岳阳楼记》之“越明年”正是如此。后者表示的是跨越、度过一段时间,“越”字为动词。在“越”+时间点这种用法上,“越”与“粤”相通,“越以”和“粤以”用法一致,“越”“粤”二者均是句首无意义的虚词,不能训作介词“到”“于”等义。因此,“越明年”即“明年”、次年之义,在《岳阳楼记》中,指的是庆历五年,而非庆历六年。对滕子京《与范经略求书记》时间的再解读,也可判定岳阳楼增修在庆历五年,与词汇的训释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程志方先生在《彝族文化学派的学术贡献》一文中,将以刘尧汉先生为代表的“中华彝族文化学派”对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父系氏族奴隶制土地租佃关系的典型研究”,表之为是“提出了社会发展形态的新见解”,是“令人嘱目”的“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突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的第十一大“学术贡献”。很清楚,程文所说的这一“贡献”,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刘先生首倡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社会是“父系氏族奴隶  相似文献   

16.
“三星堆”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经过专家学者研究以后感到奇怪的是这些造型奇特的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格格不 入,而与同属一域的彝族文化牵强可言。目前“三星堆”族属仍是一个谜,就近年有关专家学者对三星堆文明与彝族古文化探 讨基础上说说浅识。  相似文献   

17.
刘尧汉先生把他几十年来对彝族历史文化调查研究的作品,赞喻为是在彝区寻找到的“山野妙龄女郎群”。其中,民主改革前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社会性质是“氏族奴隶制”,则是被他自诩为是在彝区寻到的第一个“山野妙龄女郎”。正如他在总结其学术生涯三十年过程时所说,他在第一个十年(1956—1966年)“从事凉山彝族父系氏族制及其氏族奴隶制”的“实地调查研究”,是“在四川大凉山、云南小凉山”寻找到的一个“山野妙龄女郎。”“足见“氏族奴隶制”说在刘先生的学术生涯中具有起步性的重要作用。而《彝族文化研究丛书》副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上 ,川南曾是彝族的重要活动之地 ,且相对凉山而言 ,社会比较发达。所以在川南留下了一系列的彝族的遣迹 ,带“罗”音的地名就是其遗迹之一。在凉山地区 ,历史上曾居住过土著濮人 ,后融合成为彝族 ,所以在凉山的地名中至今仍有带“濮”音的地名  相似文献   

19.
彝族作为多民族群体的成员之一,其身份表述问题同样关涉着中国多民族文学族群身份问题的研究。从《梅葛》《勒俄特 依》等彝族史诗出发,结合当代彝族文学作品及音乐作品等,对照解析了“虎族”与“鹰之子”两种不同的表述类型,由此对彝族 自身的身份表述做一个整体的观照。  相似文献   

20.
以凉山州会东县为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入新疆巴州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彝族务工人员的“获得感”的 来源,从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个人能力提升以及所处社会情境改善等方面探讨了这一群体的“获得感”的基本情况,并进一步提 出了彝族务工人员获得感提升路径,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彝族农民更好地融入流入地,也有利于推动凉山彝族地区脱贫攻坚及 乡村振兴工作,助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