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孙犁新时期的散文艺术,集中体现着孙犁新时期的文学艺术。在历经二十年的沉寂之后,孙犁选择了散文作为主要写作形式;孙犁强调散文要以“理”取胜,属辞行文,因“理”的贯注而深沉、而幽远、而凝重、而道劲;孙犁散文中的“理”,常常表现为一种深层的哲理意蕴;孙犁的散文语言,以“韵”见长,达到了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高级境界。  相似文献   

2.
“文革”结束后,孙犁恢复了创作。但令人不解的是,作为“文革”受害者之一的孙犁在席卷整个文坛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汹涌浪潮中却成了远远独立的边缘人,且晚年孙犁的创作风格较之于青年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响孙犁创作的外在原因当然是时代风云的动荡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内在的重要原因则是抑郁症的纠缠。抑郁症反复发作的痛苦致使孙犁无法面对曾经的伤口。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上世纪90年代的孙犁更是陷于日夜整理旧籍的强迫症中,画地为牢,逃避现实,直至离世也未能走出曾经的阴影。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孙犁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追求为切入点探讨孙犁现实主义文艺观的丰富内涵,认为追求真善美的完美统一,强调生活是文艺的自然土壤,强调人格与文格的统一,是孙犁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真诚是孙犁现实主义文艺观的灵魂。作者在重新审视孙犁文艺观同时针对当下文坛某些现象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4.
谈孙犁的文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谈孙犁的文化选择李素莉孙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天津的,被分配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刚进城的喜悦过后,孙犁很快便感到了苦恼和不适应,他心情焦虑不安,感到孤独和苦闷。孙犁表现出对都市文化的疏离感,有研究者称之为“城市文化恐惧症”.孙犁自述道:“我不习惯大...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 《社区》2014,(20):16-16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到天津去领一个文学奖,出版社的人领我去见了孙犁。天津至今就去过那一次,孙犁也是我唯一登门拜访的作家。孙犁的家是个大房子,并没有隔间,几个书架子也不高,后边有张床,前面有张桌子,他就坐在藤椅上。我那时把孙犁奉若神明,进去就紧张了,脸上老出汗,没敢去坐。孙犁说:坐呀坐呀。拿了凳子让坐到他跟前,又倒了一杯茶。  相似文献   

6.
前苏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霍夫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情况形成了较为漫长的历史过程。该过程包括肖洛霍夫作品的传入中国,以及翻译家们所做的有益工作。文章对肖洛霍夫创作思想和作品对中国作家的影响进行了概括分析,对其在俄罗斯和中国大起大落的命运作了历史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张鹰 《百姓生活》2014,(5):17-17
抗战前,孙犁在北平当小职员的时候,曾买了两丈花布,寄到妻子的娘家。这一件我们今天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却让妻子记了一辈子,只要和孙犁在一起,妻子就会“诘问”:“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据孙犁回忆,妻子临终前还向他提起了这件事,孙犁依然像以前那样回答:“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孙犁写道:“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相似文献   

8.
从孙犁创作前后期变化的比较中对孙犁晚年散文进行微观研究,指出“冷、真、沉”是孙犁晚年散文的总体特征,进而分析孙犁晚年散文在思想艺术观念方面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原因,并从宏观上肯定了孙犁晚年散文的史学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孙犁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色。他的作品呈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对中国文学的优秀民族形式加以借鉴、吸收和创新。另外,孙犁创作的民族化特色还表现在他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上。  相似文献   

10.
肖洛霍夫在中国的译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洛霍夫是中国最有影响的苏联作家之一.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大量翻译、介绍肖洛霍夫,其小说在中国读者和作家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而中国对肖洛霍夫的接受,同时也折射出中国社会与文学的变迁,从中可以给我们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11.
孙犁在"文革"后期写下的《书衣文录》,记录了作家在这场浩劫中的心理与言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本文以《书衣文录》为分析材料,对孙犁的人格及其特征进行了详尽解析,指出作家的人格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在人格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认知水平在"文革"的磨难中得到了大幅提升,从而带动了人格层次的整体提升,并对其文学创作转型和新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这一意义上说,《书衣文录》是孙犁晚年文学创作活动的肇始,是"新孙犁"诞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相似的人生经历与同样深厚的草原情怀,使玛拉沁夫对肖洛霍夫产生了异乎寻常的亲近感。《茫茫的草原》就是他借鉴肖洛霍夫创作艺术的成功范例。无论是在情节安排、风土人情与景物描写,还是在抒情方式与人物刻画等方面,都可看出它与《静静的顿河》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时,它身上还带有《新垦地》中的某些艺术痕迹。  相似文献   

13.
王余佑为明清之际北学的重要代表。其诗文集《五公山人集》对于揭示他和亲朋社友的生活状态具有典型意义。《事迹纪略》为《王氏家谱》中保存的一册抄本文献,由王余佑手创、历世子孙递修递抄而成,其中包括不见于今本文集的王余佑、孙奇逢、颜元、李塨等人的传记,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将孙文波的诗作《十四行诗》放置在其近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当中全面的阅读,从而对其创作内核给以较为清晰的认知,这个内核是围绕三个关键词来展开的:经验的符码、历史镜像和缺席之物.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细致解读来理解这个内核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5.
葛利高里·麦列霍夫是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他既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天使,也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在他充满矛盾冲突的性格中,葛利高里这个悲剧形象实现了他的审美价值以及独特的悲剧美感。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袖。关于孙中山是客家人还是广府人的族属问题一直有争论。文章通过族谱/家谱/本人认同及重要旁证等,充分论证孙中山的先祖来自广东紫金客家聚居地,孙中山本人及其子孙科、其孙孙穗芳是为地地道道的客家人。   相似文献   

17.
孙科领导了“五五”宪草的拟定,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其宪法思想。这些宪法思想是他在继承孙中山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其政治实践和中国实际情况的产物。孙科的宪法思想是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础,以实现民主宪政为目标,以致力于地方自治能力的提高为制度建设根本的思想体系。重视宪法的经济性是孙科宪法思想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王蒙的文学成就比较突出,而且因其创作时间持续之长、作品之丰、创作手法之新,在当代文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从五十年代到现在,有关王蒙的研究长盛不衰,卷帙浩繁。同时,作为一位笔耕不辍的作家,王蒙小说写作一直没有间断,之前的王蒙小说研究综述已经不能代表研究对象的全貌。因而,对王蒙的小说研究资料进行梳理和总结,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查阅了多方面研究材料的基础上,着眼于研究者对王蒙小说的论述,试图做一个相对全面的梳理和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