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玄学,学术界大都从汉魏思想发展的本身进行探讨,认为玄学是士大夫的处世哲学,是为门阀士族放荡糜烂生活进行辩护的哲学。这种观点多年来,流传很广,影响甚大。笔者认为此说不妥。本文通过对汉魏时期政治与思想的考察,认为玄学是一种新的统治思想,它的出现与汉魏时期的政治变动有紧密的联系。从魏武帝创业、文帝受禅、明帝改制、到齐王芳时玄学形成,是曹魏政治与思想发展的全过程。玄学同曹操的三次求贤令所表述的思想有直接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2.
两汉学术与思想以求“贯通”为特点,主体“心”在东汉儒学贯通天人与古今中的诠释地位突显了出来。面对东汉以来的社会变乱,党人集团道德实践的失败和魏初文人化儒生的生存困境,使长期作为思想潜流存在的道家登上了思想前台。玄学思想家开始探索人与道的逻辑关系而提出“无”本体论,以此寻求一个更优越、更本源的思想与社会立场,从而把握个人和天下之命运,思想范畴也由儒家的“通”转向玄学的“无”。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琅邪王氏崛起原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时期,琅邪王氏凭借其深厚的儒学根基和重孝悌的门风而博得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以多玄学清谈名士而为时人所宗,再加上他们善于趋福避祸,在乱世中保全家族利益,这一切使得琅邪王氏家族在士族形成的关键时刻迅速崛起,成功地晋身于高门士族的行列,为琅邪王氏日后数百年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士族·文化·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日渐边缘化,士族"经明行修"的文化教养遂转化为玄学的"风度"及对文艺的爱好,使之成为士族的行为模式。士族要维系文化世家的地位,就必须随着文化之演变而演变,而文化以士族为载体,就必然打上士族的印记,其中文学又与文化作同构运动,由是形成士族、文化、文学三者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5.
关于魏晋玄学的研究,学术界流行一种观点,认为玄学在三国魏时已完成了它的基本构架,到了西晋,玄学发生了变异、扭曲,实际上已蜕变为儒学。笔者通过对西晋政治与玄学的考察认为西晋时期的玄学总的构架仍然是以道学为主体容纳和改造儒学,所不同的是由三国魏时崇尚老子学说变为崇尚庄子学说。玄学在西晋时代对于政治和社会  相似文献   

6.
儒士是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儒士们以六经为务。汉初儒士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兢兢业业钻研儒学,弘扬文化。汉初儒士基本由三类人构成:第一类是儒学实践型,以叔孙通及其弟子为代表,他们着重继承和改革先秦儒家礼仪,为汉立法;第二类是理论型,以陆贾、贾谊为代表,他们居官为政,直接从事儒家政治和理论文化建树;第三类是教师型,从事学术义理的研究,并开门授徒,薪火相传,以专门的学术集团为代表。儒士们的努力,为武帝时代经学昌明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曹氏三祖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思想界儒学回归的趋势,以及以极端理想主义的道德对抗权力的倾向,都促使正在形成的门阀士族中的士大夫群体向司马氏集团靠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魏晋嬗代过程中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江东陆氏家风与陆机的文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氏先辈尚今古文经学,儒学传家,文武兼修。陆机兄弟由吴人洛,为寻求新的机遇重振门第时,接受北方玄学的影响,文学创作开始流露出深微的玄学意味。接受玄学是为了融入到北方士人之中,出身高门士族的陆机有强烈的家族意识,这在其文学创作中有明显表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尝试将我国南北朝教育学家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置于广阔的学术背景与现实背景中,凸现颜之推教育思想所蕴涵的儒学、玄学的思想根源,并以此为轴线,从社会、历史演进以及现代认知心理学等多维角度进行剖析。结合我国当今正在倡导的教育改革及家庭教育现状阐述了颜之推在家庭教育问题上的主张,指出它对今天的家庭教育的指导及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颜氏家训》一书记载了大量萧梁、北齐时期士族阶层的风俗事象,其风俗演变的特征有着显著的南北差异:南方士风呈现女性化、病态化,弥漫着阴柔、迂诞浮华之风;北方则尚武之风盛行,士风雄健豪放。中原士族部分地接受了鲜卑族的文化及习俗,鲜卑化倾向已成为中原风俗演变的主流。此外,南北士族在语言、称谓、婚姻、嫡庶、游艺等方面的习俗也有诸多差异。南北朝时期,尤其在江南,玄学、佛教、道教兴盛,儒学地位日益削弱,引起士族阶层在宗教、信仰、祭祀等方面的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南北士族的生活特征和精神面貌不同,反映了南北士族的发展不同步,当南朝士族走向衰亡之际,北朝士族却显示出了较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对两晋南朝南阳范氏家族的发展历程进行整体考察,明晰该家族总体发展脉络;论述了南阳范氏家族是两晋南朝时期名门士族之一,其势力一度达到顶峰,在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人才辈出,影响深远。指出其发展历程虽然起起伏伏、潮起潮落,但俊杰辈出,并留名史册;从“亲近皇室,审时度势”“尊崇儒学并与时俱进”及“尚文多才,成就博杂”三方面分析了南阳范氏家族的家风家学,提出南阳范氏家族在政治、文化上的的杰出表现,与他们的家风家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朝的有闲阶级,指不从事劳动生产却大肆进行奢侈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的门阀士族地主集团.他们居于统治地位,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积累起大量物质财富,并通过奢侈和炫耀性的消费使财富和权力得到证明,其奢侈炫耀性的消费表现在饮食、妆饰、畜养奴仆等方面.动荡的社会,玄学的盛行,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奢侈和炫耀双重意义的消费的形成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东晋门阀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旧族门户和新出门户魏晋土族,是历史地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东汉所见世家大族,是魏晋士族先行阶段的形态。这两者都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宗族结构与封建经济发展潮流相结合的产物。魏晋士族,就其一个个的宗族而言,可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由东汉的世家大族经过一个更新过程而来,基本上保持儒学传统,或者兼染玄风,个别的已由儒入玄。他们在魏和西晋居于高位,被视作旧族门戶航磷宓牧硪焕?多属乘时而起的所谓新出门戶,不是来源于世家大族,一般都是习于玄学或者出入玄儒。他们的政治地位在魏和西晋迅速上升,入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新儒家熊十力、冯友兰、贺麟、余英时等对梁漱溟的新儒学思想予以较多关注,包括对梁漱溟新儒学的核心义旨、理论建构和梁漱溟的人格特质、学术地位等问题进行了厘清和思考。熊十力、冯友兰等现代新儒家对梁漱溟及其思想的解读、评价不仅与他们的学术旨趣相契合,而且浓缩了他们对整个现代新儒学思潮的态度和立场。剖析现代新儒家视界中的梁漱溟,既提供了一种解读梁漱溟新儒学的样式,又成为一面呈现熊十力、冯友兰等新儒家学术理念的镜子。  相似文献   

15.
六朝时期的婚姻与家庭关系,一方面受到阶级结构的严格控制,另一力面又是现实生活中阶级关系的一种反映。士族地主为了维护本阶层的特殊地位,不与庶族通婚,从而出现了以士庶不婚为主要特征的婚媾界限。这种婚媾的等级界限产生的直接后果,则是门阀士族内部婚姻圈范围的日益缩小与狭窄。于是,近亲婚媾,亲上加亲,为了政治的需要,以互相联姻为手段,结成了壁垒森严的各种集团。与此同时,因早婚早育与多子多女的原因,兄弟姊妹年龄悬殊而叔侄姑姪之间反而年龄相近的情况很普遍,又出现了婚姻不计行辈的现象。婚姻圈范围缩小的另一严重后果,则是为不守礼法、以玄学为精神支柱的士族地主家庭以至皇族内部的各种乱伦的两性关系提供了温床,客观上助长了腐化风气的漫延,加速了士族的腐朽与没落。  相似文献   

16.
在厘定西方自由观的基础上,先秦儒学思想中所蕴含的政治自由维度可从两方面进行梳理,无论是在政治运作模式的构想上,还是在对个体具有自由选择能力的肯定上,先秦儒学都为政治自由思想的生成和发挥提供了可能。这一分析能使我们对政治儒家和学术儒家予以适度的分离,以利于对传统思想的客观认知与合理借鉴。  相似文献   

17.
孙吴统治者出身寒微,与儒学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背景不同,表现出轻视儒学、不守礼制、崇尚巫术、喜好驰猎游戏等,在婚姻上则重色轻德。在政治上,孙吴统治者与江东士族屡有冲突。孙权立国后,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虽对江东大族施以笼络,但政治观念的冲突与斗争不断激化。对于留寓江东的士大夫群体,孙氏有所扶持,以作为对抗本土士族的工具。但相同的文化背景与长期的交往,造成了孙吴两大地域士人群体的逐渐融合。  相似文献   

18.
关于陶渊明思想人们历来众说纷纭,有将它归为儒家的.有将它归为道家的,也有将它归为玄学的。本文认为,陶渊明的思想实质是儒学的,在玄学盛行、佛教东传的时代背景下,陶渊明坚持住了儒学,并融道入儒发展了儒学。  相似文献   

19.
关于六朝儒学衰而不亡的啄因,以往的研究多从儒学对门第制度的巩固作用等角度来诠释,但此说不足以充分解释六朝江东士族独具特色的儒学何以绵绵不绝。六朝门阀制度下文化发展的独特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考察这一问题的新视角:门第之别加深了社会各阶层的文化隔阂和文化差异,重视家学传承的心理衍生出了向慕古学的思潮,士族间的文化竞争增强了追求家族文化个性的风气。上述门阀社会所特有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心理,为非主流学术的存续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为六朝江东士族儒学的保存发展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20.
考察唐传奇的时代背景和其他传奇作者的影射习惯以及元稹的生平和崔莺莺的姓氏,我们有理由相信<莺莺传>可能是一部具有现实暗寓的作品,崔莺莺的家世境遇和她的姓氏可能是对唐代山东士族衰落的社会政治地位的真实写照.这种衰落主要是由于唐代的政治斗争中山东士族、关陇士族、新兴进士阶层和宦官集团等政治力量的较量和变化,山东士族虽然享有很好的社会声望,但作为一个传统的政治集团,在各种政治力量的打击下,自中唐以后彻底走向了没落.考察元稹的家世和仕途经历,发现他与山东士族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纠葛,而这一点也表现在张生对崔莺莺的态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