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理论的新探索──读《小说艺术:品性与历史》胡润森,曹禧修在近年出版的小说理论著作中,胡尹强的《小说艺术:品性和历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以下简称为《小说艺术》)是视界宏阔,研讨细密的一部,它凝聚着作者关于小说理论的新发现新探索。《小说艺...  相似文献   

2.
小说艺术真实美的当代意义贾越所有的艺术都是一个"由幻想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韦勒克语),这当然也包括小说艺术。小说无疑是虚构的,可它偏偏要以真实为其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的基石.不过,对于艺术真实的内涵,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解释,对于真实美的获取,作...  相似文献   

3.
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小说家只有凭借艺术结构才能使艺术构思成果定型化,使作家心灵世界的小说胚胎演化为客观世界的实体。对于成型的小说来讲,艺术结构是作品的支架或依托。鉴于此,当代小说家重视作品的结构,并对它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索与锐意创新。  相似文献   

4.
贾越 《浙江学刊》2001,(1):161-165
现代小说叙事普遍采用了一种"综合"的艺术态度,造型艺术的线条、色彩和光;音乐艺术的音响、旋律和节奏,电影艺术的蒙太奇等等各种艺术的语言手段都渗入到小说的叙事系统之中.小说叙事呈现出兼容、开放态势,"综合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已成为当今小说形象构成的特殊的语言方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史瑶先生《论茅盾的小说艺术》一书从艺术角度切入,对茅盾小说艺术的整体作了系统而翔实的论析与评价,特别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了凝重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杨琳桦 《浙江学刊》2002,7(3):214-219
巴赫金以思想对话揭示复调类型的基本特征 ,是复调小说理论史上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但不能因此把复调艺术的内涵完全归结为思想对话。思想对话式复调原则对现代小说欠缺艺术涵盖力 ,在现代语境下有理论上的局限。本文从分析复调概念入手 ,认为对位是形成思想对话的前提 ,也是复调类型更为本质的特征。从复调艺术的对位特性来看 ,复调类型的适用性远远超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 ,并在现当代展示出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7.
论王安忆小说的叙述方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围绕王安忆小说的叙述方式的实质、原则和具体操作展开论述,指出王安忆小说是叙述艺术。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小说审美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破坏、消解和颠覆为根本任务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是对传统小说和现代主义小说的超越。“作为后工业大众社会的艺术 ,它摧毁了现代艺术的形而上常规 ,打破了它封闭的、自满自足的美学形式 ,主张思维方式、表现方法、艺术体裁和语言游戏的彻底多元化。”① 本文将分析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美学特征 ,并就中国先锋派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倾向进行论述。后现代主义小说审美特征元小说 后现代主义理论认为 ,传统的合法化因时过境迁而失效 ,只有通过解构合法化 ,走向后现代的话语游戏的合法化。换言之 ,那种以单一的标准去裁定所有差异进而统一所有话语的…  相似文献   

9.
何萃 《求是学刊》2014,(3):148-154
由于诗、词、曲、赋等各体文字的普遍使用,"非整一性"成为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小说文体最主要的批评。一般所谓"中国小说"或"白话小说",按其性质本应分为三类:一是"话本",本质上是说唱艺术的文字遗存;二是"世代累积型"小说,亦本为说唱艺术,但大多经历了明清书商或文人程度不一的编改;三是明清文人独立创作的"文人小说"。故唯第三类才是真正意义的小说,西方学者的批评仅对应第三类才真正有效。诗、词、曲、赋等各体文字作为口头说唱艺术时本各有其用,在"文人小说"中此类文字在不同作品中,其文本"整一性"也各自不同。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现存所谓"小说"还原至其所产生的历史语境,我们可能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所展示的小说美浅探常辅相《红楼梦》是中国叙事艺术的集大成之作,这部小说的丰富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吸引了广大读者和研究者。我们读这部小说,谁不是全身心地沉浸在里面?如醉如痴,如蜜蜂扑在花心上面,而忘记了这是采粉酿蜜,忘记一切呢!这就是小说《红...  相似文献   

11.
以家族生活为叙事主体,讴歌父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表现蒙古族强悍、奔放的草原文化精神,总体上构成了著名蒙古族作家邓一光小说的话语模式.而从叙事艺术上看,邓一光小说广泛融合中外叙事艺术,在继承与发展民族叙事传统方面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同时积极展开浪漫主义的诗意想象,通过风景描写与穿插英雄故事、神话传说等强化抒情色彩,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采取编年叙事、实行紧张情节与日常生活情节的不断转换与将诗歌引入小说,是邓一光小说继承与弘扬中国民族叙事传统的主要内容.而设置晚辈视角、采用倒叙特别是交错叙述、插入书信体样式,体现了邓一光小说对现代叙事艺术的合理借鉴,并有效地推动了民族叙事传统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12.
六朝以前人们对小说的虚构特点尚未自觉。唐宋出现了对小说虚构特点的初步自觉,但对真幻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尚缺少丰富深刻的认识。明清是中国古代小说美学真幻关系论的成熟时期,众多杰出的小说评点家结合当时流行的小说文本,将真幻相即的深刻剖析渗透到创作发生、艺术构思、人物塑造、情节设计等环节的分析中去,从而将艺术虚构与生活真实关系的分析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13.
杨欣 《学习与探索》2005,(4):121-123
阿兰·罗伯—葛里耶的新小说及其理论产生于小说危机的背景之下,其探索的结果是在客观上将小说给消解了。小说的现实几何图像化的表现让小说成为静物画,小说在本质上视觉化了。同样,企图从电影艺术中寻找拯救小说的启示的努力,最终使他牺牲小说的表现而看重电影的表现,小说也这样迷失而消解。  相似文献   

14.
胡益民同志的《清代小说叙论》(见《江淮论坛》1989年第2期)一文在论及“清代小说艺术上的进展”时,无论其论点还是论证都有一些值得商讨之处,于是不揣浅陋,提出如下看法,恳请指教。 其一,《叙论》在此问题一开头提出一个论点:“就总体倾向而言,《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开始脱离史官传统走向独立的一个转变契机……然而过渡伊始,毕竟还带有深深的过渡痕迹。由《金瓶梅》开始的摆脱史官传统而走向自立的艺术革新工作,在清代几部著名小说中才告完成。这是中国小说艺术在清代走向成熟的基本标志”。这一立论,粗看起来好象无可指责,但细加斟酌,至少在两个问题上容易引起错觉:第一,摆脱史官传统的革新工作始自《金瓶梅》,还是早已有之?第二,中国小说艺术的各构成因素是在清代几部著名小说中全面成熟  相似文献   

15.
李红梅 《学术交流》2005,(8):172-176
伍尔夫是一位现代小说艺术的自觉实验者,女性化书写是其艺术实验的一个自觉追求。她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对传统小说的艺术规范进行了大胆的突破,通过内隐叙述者、女性的意识化展示和话语的诗化等策略,充分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女权主义作家对性别书写问题的独立思考。而与此同时,其独具特色的现代叙述艺术也使她的创作成了现代文学史上女性书写的一个成功例证。  相似文献   

16.
小说这条灵蛇的蜕变从来都是从叙述方式开始的。小说的本质乃是叙事的艺术,它的最初级的认识就是怎样讲故事。传统小说往往喜欢运用全知全能第三人称,而且还有一个颇为严密的体系网,即人物—性格—情节—故事。然而不幸的是,小说艺术为自己营造体系之时便是它的受戒遭囚之日!正是这个人物—性格—情节—故事系统成了传统小说无法挣脱的“死亡陷阱”,使“叙述者”这头沉睡的狮子刚刚惊醒  相似文献   

17.
烟粉灵怪纷烂漫——试论施蛰存小说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生 《浙江学刊》2002,(5):128-133
本文从分析施蛰存小说法文自选集入手 ,将其分为实的心理分析小说、写实的性心理分析小说以及怪异小说三类 ,对其小说作了分类辨析 ,对其艺术特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王萍 《社科纵横》2014,(9):133-137
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小说,既有对传统小说的民间话语叙述的继承,又融入了现代小说元素的艺术创造,对历史、人物、时代、事件等给予合理而大胆的想象,呈现出历史与虚构并置的叙事艺术形式,尤其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与《丰乳肥臀》,更是凸显了这种艺术构思,传达出莫言的审美认知和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19.
过继叙事作为明清白话小说中相对独立的叙事单元,对小说的艺术表现起到了重要作用。过继叙事不仅是推动小说故事展开的动力和营造传奇效果的艺术手段,在发掘与之相关人物的隐秘心理及形象塑造上也起到了独特作用。另外,过继叙事在小说中的频繁出现,也反映了当时人对现实生活中过继关系的焦虑。明清白话小说中大量有关继子“复姓归宗”的叙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通过文学虚构平复心理焦虑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王小波因其杂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坚定的人文主义立场、个性鲜明的文风被誉为一个"人文学者",一个当代并不多见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一个"自由思想者".相比之下,对于他的小说艺术,人们的接受多少有些迟疑和保留.在知识界,人们似乎更愿意把王小波视为我们时代难得的学者和思想家,而不是优秀的小说家.然而王小波真正热爱和专心从事的是小说创作,或者按他自己的说法,小说才是他的"正业".1王小波自幼喜欢读小说,二十来岁开始尝试写小说,为了专心写小说,于1993年辞去了大学教师的工作.如果不首先了解王小波对小说这门艺术的热爱和理解,很难真正进入他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