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这种社会现象只是到了人类历史的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人们对这种社会现象的认识,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并发展。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时间民族不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之分。  相似文献   

2.
当前,民族问题主要矛盾是贫穷问题,民族问题又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又是历史发展中的社会现象,做好民族工作,一个是经济问题,一个是团结问题。经济问题是基础,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化传递分为横向传递和纵向传递两种,横向传递是指民族各部分之间相互传递文化信息,加强民族内部的组织性,使民族文化得以维持、延续和发展的一种联系。纵向传递即社会化过程,指上一代文化信息传给下一代。使民族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而且也必然存在这两种文化传递。壮族也不例外。正因为存在某种形式的横向联系,分布广泛的壮族才形成为一个民族,而不是多个民族;正因为存在某种形式的纵向联系,壮族才一代一代地存在和发展下来,而不是演变成其他民族。但作为壮族文化一部分的壮族文化传递,也是有着自己特点的。正因如此,壮族才可能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实体而存在。  相似文献   

4.
民族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在当今世界上,并不因为经济高度发展,民族问题就随之消失;也不因社会制度的变革,民族问题就随之很快解决。民族的生存比之阶级、国家的生存期都长,当人类社会还没有分化出阶级,也还没有产生国家以前,民族就产生了。即使阶级、国家消亡之后,民族也还会在一定时期里存在。总之,只要民族还存在,民族问题就必然会存在。由于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联系,井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民族问题比较敏感、复杂,若处理不得当,往往会引起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从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来说,解  相似文献   

5.
王冬丽 《民族论坛》2013,(6X):80-83
民族同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在此环节的讨论课中,青年大学生对民族同化现象多有不正确的认识,这些观点多和学生的民族成分有关,和知识积累的多少并不必然成正比。因此,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树立正确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民族同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在此环节的讨论课中,青年大学生对民族同化现象多有不正确的认识,这些观点多和学生的民族成分有关,和知识积累的多少并不必然成正比。因此,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树立正确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民族预科教育政策是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中典型的优惠政策之一,民族预科教育也是民族高等教育独具特色的一种办学形式.文章对建国以来民族预科教育政策进行历史回顾,分析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加强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研究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必须深入考察多民族地区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交往状况,从而发掘影响民族正常交往的隐性因子.在民族众多的西宁市,不同民族在交往中仍然存在远近不等的民族心理距离,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民族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的差异及人们对他民族文化认知的偏差,同时这种现象也是多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相互调适中的必然现象.当前,和谐与发展是多民族地区的主题,消除民族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加强民族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中的普遍现象,是民族共同体流动、发展、变化的典型特征和客观必然。本文就魏晋南北朝时期南迁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问题展开了系统的探讨,认为民族迁徙、经济转型、语言转换、意识形态的趋同、统治集团内部的民族合流等一系列相关要素,为鲜汉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建立了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南迁拓跋鲜卑与汉族以汉化为基本特征的融合模式代表了民族融合的一种良性发展方向,体现了历史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汉族相互关系中的主导倾向,符合历史发展和文明演进的客观规律,因而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而产生,社会的进化而发展。一个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主要标志,就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教育的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朝鲜族人口流动与社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人口的发展和流动,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社会现象。民族人口的地域流动,除了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外,它是民族发展进程和程度的一种标志。自然经济形态下的农耕民族,地域稳定,流动甚少。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在工业化社会中,民族人口的流动较多。这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普遍现象。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很快,社会的人口流动现象增多。中国朝鲜族在中国人口流动大军中占有显著位置,其人口流动数量大并具有鲜明的特点,也引致一些社会问题。本文将着重分析中国朝鲜族人口流动状况和特点,以及随之而来的一些社会问题,意在正确解决这些影响朝鲜族发展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 小民族是中国社会和民族发展过程中产生,并始终存在着的社会现象和客观实体。重视小民族研究,促进其健康发展,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目前对小民族的研究,特别是中国小民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研究却是一片空白,极不适应中国社会和小民族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就此作些初步的探究,就教于专家、同仁。一、小民族及其特点小民族是民族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民族长期发展、分化、融合的产物与结果。作为一种特殊的民族类型,它之所以能在历史发展中生存下来,除具有一般民族所共有的特征外,还有为自己所独有的系列特征。那么,小民族究竟具有哪些特征呢?哪些民族可算作小民族,有何判定的标准呢?  相似文献   

13.
民族风俗习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民族风俗习惯的发展,是伴随着其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条件和主观精神条件的发展变化,通过自身的传承和变异的矛盾运动来进行的。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正是基于它的变异性特征之上的,是人们对这一特性的应用和发展。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是其自身发展之必然,是社会发展之必需。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民族意识有集中型和松散型之别,民族意识较强的如彝、苗、瑶等民族属于集中型,民族意识较弱的如白、壮族属于松散型。认为民族意识是民族存在的反映,民族存在的一切因素都是在社会历史中运动的,民族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强。而改革开放给我国民族意识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社会环境,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优化民族意识,促进民族的进步。一、民族意识与民族存在民族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它是一种在民族社会"对他而自觉为我"①的精神现象,从群体自觉的角度,它可以解释为"同一民族的人感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  相似文献   

15.
问:为什么社会主义时期还长期存在民族问题? 答: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长期存在,由以下四方面因素决定是的: 第一,民族的存在是长期的。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因此民族特点的消失、民族的消亡,必然经过很长的历史时期。民族长期存在决定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在民族之间,由于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状态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别,必然会产生民族矛盾、引起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16.
裕固族是中国特有的民族,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裕固族存在两种分属不同语族的本民族语言,这种情况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见,这一现象与裕固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有很大联系。本文试图从族源和族群内部关系两个方面来分析裕固族语言差异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固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藏族作为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和其它民族一样,也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育方式。历史上,藏族的主要教育方式就是传统的寺院教育。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历史非常悠久,它对藏族早期文化形态的构成和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①随着藏族传统的寺院教育的出现,也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管理现象。这种管理是一种具有浓郁寺院特点的历史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以笔者的管见,它主要具备以下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8.
达斡尔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达斡尔语担负着延续和传递达斡尔民族历史、文化的重任。达斡尔语借用汉语借词,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更是必然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对达斡尔语中的汉语借词进行分类,并研究其借用方式及借入过程中与母语互动产生的变化,有助于达斡尔族语言的保护,促进达斡尔民族的对外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整体性存在的历史实存,贫困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贫困也由此跨越纯粹的经济存在,成为一种深刻复杂的文化现象。在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制度设计中,如若未能充分考虑地方性文化的特殊性,是难以实现蕴含着现代生产力在民族地区的展布的。尊重地方性文化,充分调动贫困社区的社会参与,是消除民族地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前提。通过文化认同机制建构起来的集体式发展方式,应该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和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坚持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不仅是消除民族地区贫困的根本保障,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0.
民族意识是民族实体存在的反映 ,是每个民族必有的一种社会意识。民族认同意识是民族意识的一部分 ,是对同一民族实体相认的共同性意识 ,自然也是每个民族必有的一种民族意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和国家” ,① 也就是说 ,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民族和国家大体上是同时产生的 ,因而民族和国家一开始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 ,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也必然有密切的联系。后来的人类社会发展中 ,出现了多民族国家和单一民族国家 ,因而出现了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的复杂关系。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 ,既有相近的一面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