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袁芳 《中文信息》2004,(7):49-53
饮食人类学对人的归类十分简单:人是一种杂食动物。但是为什么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不吃猪肉,印度教的不吃牛肉,美国人不吃山羊肉,马肉和狗肉,而比利时和法国人喜欢吃马肉,更有新几内亚的弗瑞人要吃死去亲人尸体!如果说这仅仅是因为地域的不同,而引起饮食习惯和民族的文化,社会风俗,生理特征,生态地理环境等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我们的邻居日本,他们的饮食文化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他们的饮食料理都以鱼为主,又为什么崇尚生吃?是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还是不得已为之?  相似文献   

2.
湖湘学派继承了先秦儒学重视道德修养、伦理教化的传统,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的途径,方能达到成道求仁、治国安邦的功利目的。一儒家的治国之道,是将伦理与政治,伦理、政治与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倡导、实行的,突出地表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递进关系的提出,即要想“治国、平天下”,首先就要从“修身、齐家”做起;而要“齐家”,其首要又在“修身”。因为“修身”与“治国”紧密相联,或者说“修身”就是为了“治国”,所以湖湘学派在“修身”过程中,特别强调培养学子“忠君报国”、“济世救民”的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3.
“达瓦孜”。维吾尔语又称“达尔哈奇克西”,意为上高架踩大绳。我国汉文文献称“绳伎”、“走索”、“绳舞”、“高嬗伎”、“戏绳”、“履绳”、“[纟亘]戏”、“踏索伎”、“走软绳”、“绳技”、“踏绳”、“踏软索”、“走绳”等。这一高难度惊险的技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创新、发展并日趋成熟。不仅是使用的道具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同,在演出的技巧上也不断有新的突破,成为灿烂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支耀眼的奇葩。它先被列入“百戏”,后又编人“散乐”,晋以后称之为“杂伎”。  相似文献   

4.
年楚河     
年楚河意为“尝味水”。相传莲花生大师所持盛甘露的宝瓶寄放在宁金岗桑雪山处。此后,甘露水就不断从雪山流下,让人们品尝,故名“年楚”,亦称“酿曲”、“娘曲”、“年曲”、“年善”、“年曲河”、“羊曲河”,  相似文献   

5.
“殷”、“商”之名,均由地名而来,分别得自于殷商民族和殷商王朝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作为国名、朝代名的“商”得名干漳水流域,时在商族建国之前;而“殷”得名于安阳附近的“衣”地,时在盘庚迁都之后。在殷墟甲骨文中,商代国名、都名皆称“商”,不称“殷”,而后世称之为“殷”、“商”或“殷商”。文献中的“殷”名与“商”名纠葛搅扰,不可强分。盖“商”乃当时人的称法,而“殷”及“殷商”互称是用人及后世文献的称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资料 二王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是纪念中国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初建于东汉,时为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朝齐明帝建武年间(494--498),益州剌吏刘季连迁“望帝祠”于郫县,改祀李冰父子于此,称名“崇德庙”,后亦有“江渎庙”,“李公庙”、“王庙”、“秦太守李公祠”、“真常道院”、“川主庙”、“显英王庙”、“二王宫”之称。清乾隆时之《灌县志》中称“二郎庙”,后遂称之曰“二王庙”。  相似文献   

7.
针对时风学弊,章学诚建构了以“世”、“道”、“史”为基本架构的学术思想体系,主张“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提出“本己性情为学”、“学欲其博,守欲其约”、“临文主敬”、“知人论世”的学术方法,并强调以“史德”为重心的学术修养。这体现了章学诚作为浙东学派之殿军所具有的才识卓见,对现代学术研究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69司空山     
司空山又名司空原,位于岳西县南边70公里的店前镇境内,方圆50公里,主峰海拔1227米。因淳于氏世传周司空之职,后隐居于此而得名。山中幽谷古洞,飞瀑流泉,怪石虬松,景象万千,为古皖名山之一;尤以“二祖禅刹”、“太白书堂”、“洗马春池”、“赤壁丹砂”、“银河夜月”、“南崖瀑布”,“北岭松风”、“乌牛古石”等司空八景,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9.
陈俊杰 《理论界》2023,(1):102-109
贺铸常将心中之孤苦与“物是人非”意识融为一体进行创作。考察其《东山词》中的相关内容发现,“物是人非”的表现方式有四:“重游故地”的书写,“物”指草木、山河等,而“人”指美人或亲友;“旧屋、故院”的书写,“物”指房屋里的日常用品、庭院中的自然景致,而“人”常指妻子;“老年”的书写,“物”亦指自然之物,而“人”指作者本身;“回顾古人”的书写,“物”泛指某个地点,而“人”则指古人或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0.
“白马非马”这一先秦时期名辩思潮的主要命题,自公孙龙著《白马论》提出之后,便遭到先秦其它各派及后人的批判,认为这是“欺世惑众”之说,是割裂一般和个别的诡辩命题,至今哲学及逻辑界仍对此争论不休。本文将具体分析《白马论》、《白马论》与《名实论》的关系以及“白马非马”中的“非”字等,证明“白马非马”并非诡辩命题,“白马非马”中的“非”不是人们日常所谓的“不是”的含义,而是“不同于”、“不等于”、“有异于”、“区别于”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对于生活在大陆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没有不知道和未使用过“封建”一词的,如称秦汉至明清的两千多年社会为“封建社会”,称各种落后、腐朽、反动的制度、思想、习惯乃至人物为“封建专制”“封建阶级”“封建帝王”“封建官僚”“封建军阀”“封建文人”“封建思想”“封建意识”“封建迷信”“封建愚昧”“封建糟粕”“封建头脑”“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封建习俗”……然而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在其新著《“封建”考论》一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中对此提出了质疑,他指出:“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如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都在此义上使用“封建”一词,并展开“封建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战场,基于“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将“经典研读”活动有效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守正与创新的重要路径。“经典研读”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在教学实践中,建构好系统清晰、逻辑立体的教学体系,设计好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考的高效课堂运行模式,发挥好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是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关键。“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兼顾了教学的横向覆盖率与纵向深度,“两大部分”互为支撑、协同发力,“四个环节”相互促进、有机统一,是实现“经典研读”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全过程、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合理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对于《论语》“未知,焉得仁”,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解读:其一是孔安国、何晏、皇侃、邢昺以及朱熹把其中的“知”解读为“知晓”;其二是郑玄以及王充、班固、徐幹、李充、颜师古把“知”解读为“智”。朱熹在把“知”解读为“知晓”的同时,又对于“仁”“智”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既讲仁包“义礼智”,又讲智藏“仁义礼”。清儒大都追随郑玄,将“知”解读为“智”,并由此进一步讨论“仁”“智”关系。正是历来存在的这种分歧,演化成为现代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论语今读》的解读与冯友兰、唐君毅、冯契的解读之间的分歧。这是当今对于《论语》“未知,焉得仁”的解读,所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昌邑币地处山东半岛西北部,渤海莱州湾南岸,在黄、蓝“两区”建设总体布局中功能叠加,优势明显。是著名的“中国丝绸之乡”、“华侨之乡”,先后被评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中国北方绿化苗木基地”、“国家级苗木交易市场”、“中国超纤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15.
中医强调了一种不同于平常感官知觉的“认知”方式──“心“,或“神”的“感知”,经由这样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身体观”及“自然观”。甚至中国传统的老庄及儒家哲学之建立,也和这种认知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另外,像艺术(比如文学、书画、音乐、园林建筑)及术数(比如卜卦、命相、拳术、内丹修行)等领域,都受到了它很深的影响。这样一种对“心”“神”作用的肯定与强调,实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人的“自然观”、“人生观”、“身体观”及“审美观”都和它紧紧相依。  相似文献   

16.
方锡球 《江淮论坛》2010,(1):162-171
谢榛的诗学思想以“声律”为中心。其历谈声律格调,以分正变,来规避旧格调论单纯崇“正”的缺陷;以“三要”与“一我”“一心”为立足点,建设以“悟”为核心的主体才能,来丰富格调论的内涵;以“走笔成诗,琢句入神”来改造旧格调论的琢句求工之弊;在格调论的范围内,力图让诗性分析从偏执两极走向融通,以改变格调论崇尚汉魏范式的不足;他以对“法”的具体讨论,落实了对格调论内容的梳理。这样,“法”、“悟”、“神”、“兴”、“走笔”与“出入(初盛唐十四家)”一起,构成谢臻格调论诗学的新鲜特色。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介绍     
《理论界》2010,(1):F0003-F0003
王大超,男,1963年12月4日生,汉族,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辽宁省市场经济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沈阳市科技咨询专家,承担“市场营销学”“决策学”“政治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等课程的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多次被评为“沈阳市优秀教师”“沈阳市劳动模范”,获得“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  相似文献   

18.
赵楠 《江淮论坛》2007,(6):138-142
战国纵横术在“纵横”本义上即与地“形”联系紧密,使得各诸侯国在聚散中遵循着特定的规律。从纵横术的使用角度来看,地“形”亦为游说之重要切入点,而“三晋多权变之士”则说明地“形”是促动纵横术多向衍生的一种重要间接因素。纵横术之“短长”、“抵蛾”、“捭阖”核心要旨,也都在于创造有利之“形”,将潜在的有利因素具象化、实物化,使之现之于“形”,易于控制;亦善于顺“形”顺势在巧处对阴阳双方进行转化,及把握“形”转化之间的时机。这种对“形”的重视和利用,是对老子“反动”、“弱用”思想的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散曲的“当行本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曲被称作“词余”,却并非词之孓遗,而是诗体的又一次革新。散曲的“当行本色”,表现在语言上乃是“贵显浅”,即“意深词浅”;表现在抒情方式上,为明快直捷;表现在艺术形式上,是“曲如赋”,重赋多比,喜用“诡喻”、“博喻”,用典以一听便懂、一读便知为原则,而与诗、词用典迥异。从本质意义上说,散曲可划入“俗文学”范畴,这种“俗”,是以其民间性、大众性、原生性为内涵的。散曲的生命土壤在北方,其“明快畅达”的本色,与北人的性情及趣味大抵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郑樵的“文字有间”、“书画同出”、“子母相生”、“建类主声”以及“有义之假借”等观点进行了评析,指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不尽合汉字事实,“书画同出”掩盖了“书”“画”的根本区别,“子母相生”“建类主声”是自相矛盾之说,“有文之假借”导致六书假借的混乱或取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