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据后汉王逸《楚辞章句》云,《天问》是屈原看了楚国宗庙与公卿祠堂壁画之后,引起了对宇宙间自然现象、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和社会历史的疑问,书写于壁,以抒发自己的愤懑和愁思。时在楚怀王熊槐十六年,由左徒转任三闾大夫,掌管楚国公族屈、昭、景三氏谱谍,主持宗庙祭祀典礼的时候,屈原为二十九岁。长诗《天问》,全篇共有三百七十四句,一千五百五十三个字,一共提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其中“白蜺婴茀,胡为此堂?”据  相似文献   

2.
我国南方的道家思想,尊天道而重自然,尚阴柔而贵无为,明变化而保本性,在穷究天人之际时将人伦自然化,可以说是一种迥异于儒家伦理型哲学的自然型哲学。这种哲学,早已有学者意识到其形成是与南方楚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分不开的,但由于它从根本上说不是官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文献记述较略;又由于受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之状况的限制,故学者论说也未详。80年代以来,随着楚文化的发现不断取得重大成果,随着楚文化的研究广泛而深入地展开,学者们即对道家哲学与楚文化的关系作了一些探讨,明确指出它是“以丰富多采的楚文化为背景孕育形成的”,“是楚文化各种因素的提升”,“是楚文化的核心”。不过,这样的探讨毕竟历时不算长久,虽已较为全面地论及,却还有深入阐述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正> 《楚辞·招魂》,到底是谁作来招的谁魂的,自古迄今,其说纷纭。第一个就此发表过意见的人是西汉司马迁。他在《史记·屈贾列传》中曾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确指《招魂》为届原所作。只是他未就作来招谁之魂,说明已见。迄至后汉王逸作《楚辞章句》,异说遂起。据我所知,其说大约有五。(1)宋玉招屈原生魂。王逸《楚辞章句》、朱熹《楚辞集注》、王夫之《楚辞通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屈原作品中诸多美字的涵义,我们认为屈原所谓美,实包含了德才、内外二者兼备的意思;而所谓德才、内外也具有多方面的内涵,唯有这些内涵的和谐统一才堪称美。屈原的美政理想,应该看作他对执政者个人政治人格、君主政治人格以及整个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面貌的一种设计。屈原的这一政治理想与当时的诸子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超出于诸子之上,是对诸子政治理想的吸收、扬弃与整合。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社会政治理论的哲学奠基,与黑格尔法哲学有着最为切近的联系。就此而言,马克思社会政治理论具有重要的黑格尔哲学渊源。这样的渊源主要包括:(1)社会现实的概念;(2)国家机体的概念;(3)历史原则。马克思在积极占有这些成果的同时,尖锐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的"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以及"无批判的实证主义"。正是通过由之而来的思想进程,马克思把法的关系和国家形式的本质性导回到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从而为其社会政治理论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国际屈原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五届年会1992年10月9日至13日在山西临汾举行,会议收到论文96篇。我刊特邀请四位屈学专家从中推荐出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品,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这次盛会的学术概貌。限于篇幅,本期选登了13篇论文的提要,以飨同好.各篇提要,均录自会议印发的《论文提要》,其中两篇因原文太长,本刊作了部分删略。  相似文献   

7.
屈原只留传文学作品。屈原文学作品的哲学含义,举其要义,在于三篇:在于《离骚》的以自为本:《远游》的精气学说;《天问》的不答之答。 《离骚》的以自为本,就是肯定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屈原奋斗一生以实现自我,最后以自沉超越自我,亦所以实现自我,乃自我实现之最后完成。《离骚》开头自叙身世名字,是肯定自我,接着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是认识自我。以下描写的一切活动,皆实现自我。若一以贯之,即以自为本。它是楚人精神、老子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的文学表现,即诗的表现。在心灵的最高层次,真正的哲学,真正的诗是相通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离骚》是有韵的《庄子》,《庄子》是无韵的《离骚》。维也纳学派说,形上学是概念的诗;我们说,诗是形象的哲学。《离骚》正是形象的哲学。  相似文献   

8.
此文是作者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德文稿为基础作局部修改而成。文章试图对屈原的用君之心行君之志这句关键性的话所包含着的道德伦理原则进行新的诠释。文章同时力求展示这一原则在屈原精神和生活中的作用,展示它如何使屈原在巨大的时代冲突与巨大的内心冲突中达到一种非常的精神高度,直至在生与死之间做出抉择。文章认为屈原的精神具有更广阔和更深刻的维度,因此不能从所谓的主体哲学出发将之单纯归结为主体主义、个体主义,或者个人人格主义。屈原的主体精神须得和他对道、对规范的理解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9.
哲学的社会与社会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其对象范围而言是社会的哲学,她是以社会的人及其思维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为对象的,她不研究社会之外与人无关的自然。当代哲学应集中精力研究人的精神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及其运动的最普遍规律,高度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社会政治哲学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从其“道论”出发,提出了他的社会政治学说,其核心是自然无为论。其“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要求无妄为,亦正是顺自然而大有作为。他对社会人生充满忧患意识,批判了反“天之道”的“人之道”。从其内圣外王之道,自然可逻辑地推出他的公仆意识。他是一个积极救世者。他主张建功立业,不过要“功成身退”,也就是要退出既成事功的圈子,再立新功,如此而不已。其“小国寡民”之说,并非开历史倒车,而是他的理想国。他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主张,便是其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达到相当高度发展境界的十二字社会方针。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并不囿于探讨纯粹政治领域中的博弈规则,而是致力于回应和解决自己把握到的时代的社会问题。马克思甚至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的自由人联合体中,“政治国家”是要消亡的,因为“政治国家”即是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矛盾的一种症候。因此,在马克思那里,近代政治哲学是从属性的并且有着明显的限度。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有着独特的社会向度。这一社会向度反映了马克思对于政治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也构成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期,当中原诸候国先后出现公卿瓜分王室,政权下移之际,楚国却始终保持王权对公卿的控制,较少出现“上陵下替”的现象。对此,学者们多有阐发。顾栋高以为楚国王权相对稳定,得益于楚令尹之执政和楚王对权力的控制。他说:“以肺腑而膺国重寄,则根本强盛;以重臣而骤行显戮,则百僚震惧。且政权画一,则无牵制竞争之病;责任重大,则无诿罪偷安之咎。楚之国法行而纲纪立,于是乎在。”①但春秋楚王权的扩张并非一帆风顺.日本学者安倍道子在考察了从庄王对灵王时期楚王权与世族的关系后也指出王权得到强化的事实,其间的发展却颇有…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楚国是较早实现集权政治的国家。尽管楚国这时的集权政治,与以后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政治相比,还只是一种雏型,但它却为以后封建社会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巩固,开拓了先河,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对后世君主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下列几方面作一初步的探索。一、从县制的设立看楚国王权的集中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郡县制与中央集权政治是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郡县制,中央集权就失去了组织基础。因为郡县制度有两大基本特点:一是郡  相似文献   

14.
乐平 《兰州学刊》2011,(1):5-10
程颢程颐洛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哲学。文章力图从二程对北宋改革的反思入手,围绕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大中之道”,重新解读二程的政治哲学;通过分析二程所提出的既不同于新党王安石变古更法,也不同于旧党司马光安常习的第三条道路——“大中之道”,阐述其为推动政治改革而提出的社会文化改造工程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略论楚国的社会经济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楚国的社会经济构成,史学界向来存在不同的意见,有奴隶制说,也有封建制说。我觉得,有的社会经济组织,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可以“适应千变万化的耕地占有关系”,“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和典范”。它既可以适应奴隶制,也可以适应农奴制。如此大题目,当非一篇短文所能奏功。本文仅就其经济构成和阶级构成路于概述,冒昧提出浅见,求正于史学界。一、经济构成分析列宁说过:“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6.
屈原第一个把"气"的概念引入诗中,形成了他以"天地之美气"为形上本体、以"缭转"之"悲气"为诗歌之气的诗学本体论,蕴含着"生生之德"的生命精神.屈原提出了"作颂自救"、"赋诗自明(证)"的诗学命题,使他脱离了儒家"诗言志"的传统,走上了以诗歌创作确证自我生命价值的诗学新路.这一创作思想可以概括为:我创作,故我在.具有悲剧精神的屈原诗学是建立在其"知性"哲学理性基础上的,这与具有辩证精神的儒、道哲学异质而互补.探讨屈原诗学及其哲学理性,对于重建中国当代文论乃至发展民族精神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邹学荣在《探索》2 0 0 0年第 6期撰文指出 ,改革哲学与哲学改革之间存在以下五种辩证关系 :首先 ,实践发展要求对传统哲学进行改革 ,这就是实践决定着哲学改革。其次 ,哲学改革的结论又作为指导思想形成改革哲学。哲学改革的结论是改革哲学的理论基础。第三 ,改革哲学直接指导实践 ,是我们制定方针、政策的认识论路线、理论基础。第四 ,改革实践直接检验、丰富和发展改革哲学。改革实践还不断地产生新情况、提出新问题 ,要求改革哲学形成新认识、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结论 ,以丰富和发展改革哲学。第五 ,改革哲学推动哲学改革。改革哲学活跃…  相似文献   

18.
韩凤春 《理论界》2005,(10):78-79
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当代西方社会政治哲学,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当代社会所关注的国家、社会、公民三者的关系,并对个人权利、公共价值、平等、公正、自由理念等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探究,由此形成了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等学术流派之间的争鸣。  相似文献   

19.
<正> 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又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服务。但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又有区别,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以其特殊方式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服务。哲学是以世界观的理论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它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根本方法。这就是哲学所独具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牛子牛 《江海学刊》2023,(3):54-61+255
当代关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争论,主要聚焦于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建构一种规范性理论的问题。如果这种理论建构是可能的,它就需要表现出马克思哲学的特殊性,尤其是其现实性关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任何一种规范性原则的有效性,都受限于两种现实制约条件:它仅在特定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才是可设想的;由于这些社会形态的结构性限制,它可能是可实现的,也可能是不可实现的。马克思并不反对一般的规范性理论,而是反对一类特定的规范性原则:它们在使其能够被设想的一切社会形态中,都不可能无矛盾地实现。从这一尺度出发,能够判别马克思政治哲学建构的各种方案的有效性,并指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始终要奠基于其“社会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