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革命文士于右任,是南社孕育、诞生、兴起阶段的有力襄助者、重要奠基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于右任主政的早期《神州日报》是滋生神交社和南社的温床,《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成为汇集四方革命英杰、揭载南社开社文献、扩大同人社会影响的报刊重镇,《民立报》则是南社成立初期同人汇聚之所与传媒阵地,其附刊成为与《南社丛刻》声气相求的同人文学园地。南社初期的于右任报章诗歌诗话,高奏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和忧患主义、铁血主义、爱国主义主旋律,体现出对中国诗学传统的创新性发展思路,以及对“诗界革命”诗学精神的承继与发扬。虽然于右任并非南社的直接发起人,但他对南社的卓越历史贡献及其作为诗人在南社的重要地位,需要重新揭橥、认识与肯定。  相似文献   

2.
贵刊81年第2期发表的王晶垚同志的《纪念南社和柳亚子》一文,谈到郭沫若为《柳亚子诗词选》写了序言,“他在这篇序言里第一次发表了一九四三年赠柳亚子的一首长诗,首先就评价了柳亚子的诗文以及他和南社的密切关系,……”王文说郭老的  相似文献   

3.
<正> (一) “八·一三”战事爆发三个月,日寇占领了上海除租界而外的华区,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区之前,这片处于日伪顽、敌我友矛盾交错,但尚有空隙进行抗日活动的夹缝,被称为“孤岛”。在这特殊的时空中,党的新闻出版及爱国统一战线的新闻出版,在日伪的炸弹、枪口的弹压下,演出了一幕幕动人的活剧。期间,《申报》、《大公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立报》已停刊,《救亡日报》已经撤离,只有《新闻报》、《时  相似文献   

4.
南社是一个地域特征十分明显的文学社团,其社员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广东、湖南四省。湘籍作家在人数上虽不占绝对优势,但在南社的成立、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南社内部发生派系争端时,湘籍作家顾全大局,坚决支持南社主任柳亚子,维护了南社的统一。湘籍作家和吴籍作家分别选择了“言志”和“缘情”的诗学思想,并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揭橥了南社的诗歌宗旨。在文化思想上,湘籍作家率先拉开了批孔的帷幕,从文化层面上追索国贫民弱的根源。湘籍作家的创作实绩在南社中也占有很重的份全,这从集中表现南社文学成就的二十二集《南社丛刻》中便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社科界中青年学者简介单东副教授单东。1944年生于上海。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在县市委党校任教20多年。91年被金华市委党校评为优秀副教授,同年底调省体改委。现任《改革月报》副总编兼理论部主任.兼《世界经济文汇》特约撰稿人。省社联理事、...  相似文献   

6.
一杜国庠同志生平很少写诗,现在所见的仅有《南社诗集》中所载七题十四首。从这些诗中,可知他曾经参加过南社,更可窥见他青年时期的思想感情。对于研究杜老生平,是颇为珍贵的资料。南社成立于一九○九年冬天,正当辛亥革命前夕。是以柳亚子、陈去病、高天梅为首的一群具有民族革命意识的知识分子的组织。“它底宗旨是反抗满清,它底名字叫南社,就是反抗北庭的标帜了。”①那时候,孙中山先生已创建了中国同盟会,南社的成立,“是想和中国同盟会做犄角的。”②它不是行动的组织,而是宣传的团体,但社友中很多是同盟会会员,参加了实际反清活动,有一些还在活动中牺牲了。南社从成立至一  相似文献   

7.
新南社简介     
1923年10月14日柳亚子、叶楚伧、胡朴安、陈望道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新南社。该社以继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引进新思潮,探索人生道路为其宗旨。该社是在成立于1909年的南社的基础上改组而成,他们继承了南社的一些传统,但与南社又有所不同,该社更注重引进世界思潮,对“国学”重在“整理”而不是一味颂扬。1923年10月14日,新南社在上海从聚餐的形式召开成立大会时有38人参加,选举柳亚子为社长,邵力子、陈望道、胡朴安为编辑主任。通过了《新南社条例》和《新南社编辑部组织法》等文件,规定新南社的出版物,一律用白话文,内容不拘门类,不分译著,从“美” “善”为主。1924年1月出版1期《新南社社刊》,其它出版计划均未实现。1924年5月5日,照章举行了第2次聚餐会。到会的有汪精卫、  相似文献   

8.
汪梦川 《江汉论坛》2006,16(4):114-116
汪精卫的诗歌在民国时期颇有影响,因而他曾经被柳亚子称为“南社的代表人物”。事实上南社文学有其多方面成就和多样化特征,可以说不是任何一位社友所能代表的;但是从汪精卫与南社的思想渊源和政治影响,以及汪氏诗歌的内涵特质来看,汪精卫确实足以为南社“革命文学”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一、不是“我手写吾口”南社诗人古直编选的《客人三先生诗选》(仿宋精印线装本,1931年版)及其《黄公度先生诗笺》(中华书局,1935年版),均在卷前载《黄遵宪传》,古直在这不到500字的传记中,特别提到了黄遵宪“我手写我口”的诗歌创作理论,其开篇即云...  相似文献   

10.
《大招》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一直是个谜。本文认为《大招》的作者就是景差,此篇当为景差因顷襄王射兕受惊失魂卧病而作的招魂之词。其创作时间当在顷襄王卧病不久的春天,比宋玉作《招魂》要早、“大招”之被命名为“大”,是因为此篇曾被误认为屈原所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年版《辞海》对“实事求是”的本义是这样解释的 :“《汉书·河间献王传》 :‘修学好古 ,实事求是。’颜师古注 :‘务得事实 ,每求真是也。’谓根据实证 ,求索真理。”这个解释不够准确 ,其不准确性集中反映在对“根据实证 ,求索真理”中的“求索真理”一语的解释太过现代化 ,有违本义。要准确理解“实事求是”的本义 ,必须从文献出发 ,结合特定的事实。《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第二十三·河间献王刘德传》记载刘德主要就是两件事 ,一是治学事迹及其影响 ;二是献《雅乐》和应对汉武帝的策问。对前者 ,《汉书》是这样…  相似文献   

12.
对于宋代著名诗僧,《冷斋夜话》、《石门文字禅》的作者,现在人们习称惠洪。实则这惠洪恰恰是其假名,以惠洪称之,明显不妥。据《石门文字禅》卷二四《寂音自序》,其“本江西筠州新昌喻氏之子”,“(年)十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得度冒惠洪名。”祖《僧宝正续传》卷二“明白洪禅师”亦谓其是“筠州新昌喻氏子”,“(年)十九试经东都,假天王寺旧籍惠洪名为大僧”。可见他是冒惠洪之名才得以剃度为僧,惠洪是其假名无疑,后来此事被告发,他也因此而入制狱。他在《观音菩萨画像赞并序》中自谓“大观四年春二月戊子之夕病比丘慧洪(按:原文如此)累然卧…  相似文献   

13.
《考工记》“匠人建国”略议戴吾三《考工记》被大多学者认为是齐国官书,它是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规范的重要典籍。《考工记》"匠人建国"节讲的是建设城邑的求水平、定方位的测量问题:"匠人建国,水地〔以悬〕,置以悬,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  相似文献   

14.
屈原《离骚》与司马迁《史记》皆谓“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1942年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帛书所记,近来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竹简中的卜筮祭祷记录,以及《国语·郑语》所载史伯之说,也都表明楚为祝融之后。是知羋姓熊氏楚人为华夏后裔,其先祖原在中原地区。《世本》谓“鬻  相似文献   

15.
注出处卷次错讹《全宋诗》卷一三一五录滕茂实诗8首,后注出处说:“以上金元好问《中州集》卷二○”。按,《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谓二十卷,误。《全宋诗》卷一二七○载赵令《秋》,编者加按:“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六○作赵妻王氏诗。”按: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仅五十卷,按谓六○卷,误。《全宋诗》卷一二七○载秦觏《呈东坡》注出处谓“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十七引《王直方诗话》。”按,卷二十七应为卷二十九。第二句“初置”应为“所至”。《全宋诗》卷一二七五载王祈句:“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注出处谓“宋…  相似文献   

16.
陈垣《萨都刺疑年录》说:“萨都刺为元朝著名回回诗人,有《雁门集》传世。萨都刺虽有大名,但《元史》无传,《元诗选》、《元史类编》、《元书》、《新元史》虽各为补传,而碑铭墓碣挽词之属,至今尚未发现。”然《四库全书总目》谓萨“实蒙古人”。与萨同时之孔齐《至正直记》亦言:“京口萨都刺……本朱氏子,胃为西域回回人。”柯绍惫《新元史》本传谓萨为“答失蛮氏,后徙居河间,本朱氏子。”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谓萨为“蒙古人,其祖萨拉布哈,父傲拉齐,以世勋镇云代,遂居雁门。一说本朱氏子,后阿鲁赤养为己子。”王叔磐等《元  相似文献   

17.
《史记·货殖列传》云:“朱公……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唐司马贞《索隐》曰:“谓择人而与,人不负之,故云不责于人也。”此解义甚含糊,故今人晏炎吾解“责”为“债”,谓:“‘不责于人’者,谓不贷子钱。”“‘择人而任时’即‘释人而任时,。亦即‘与时逐而不责于人’,言异而实同。”(见《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今按,以“债”释“责”,以“释”释“择”,似嫌迂曲。《说文》:“责,求也,从贝束声。”“责”之本意为“求取”,《左传·桓公十三年》:  相似文献   

18.
“茹毛饮血”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捕到禽兽连毛带血一道吃”(见《辞海》(语词分册)1977年版)的意思。《辞海》(新版)亦沿用了这个解释:“谓太古之时人们还不知熟食,生食禽兽。”此说有以偏概全之嫌。这句成语源出于《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共毛。”这里  相似文献   

19.
<正> 《九歌》称神为“君”。如:《湘君》首句曰:“君不行兮夷犹。”王逸注:“君,谓湘君。”《大司命》第五句曰:“君回翔兮以下。”王逸在第二句“纷吾乘兮玄云”下注有“吾,谓大司命也”,因之,不言而喻,这里的“君”也是指大司命。朱熹亦谓:“指神。”蒋骥与朱注同。《东皇太一》末句曰:“君欣欣兮乐康。”王逸注:“神以欢欣,餍饱喜乐。”仍释“君”为“神”。朱熹注:“君,谓神也。”蒋骥亦言:“君谓神。”  相似文献   

20.
李白《蜀道难》创作意图是什么?这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桩聚讼纷纭的疑案。或谓“罪严武、危房杜”;或谓“讽玄宗幸蜀”;或谓“讽章仇兼琼”;或谓模拟乐府旧题,纯山水之作;或谓送友人入蜀;然而,此五种影响最大的说法亦各有其不妥之处。兹分别驳论于下: 一 (一)“罪严武、危房杜”说。唐李绰《尚书故实》:“《蜀道难》,李白罪严武也。”唐范摅《云溪友议》说:“李太白作《蜀道难》乃为房杜危之也……。”《新唐书·严武传》和《韦皋传》、宋钱易《南部新书》等都认为:杜甫晚年和房琯同为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幕僚,严武为人暴虐,李白深恐杜、房遭难,作《蜀道难》劝其离蜀避难。但是,《蜀道难》最早见于《河岳英灵集》。殷璠作序云此集的收诗年限“终癸已”(天宝十二载)。唐时日本人遍照金刚在《文镜秘府论》南卷引殷序也作“终癸巳”。《文苑英华》和《全唐文》所载是“终乙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