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颖 《老年世界》2008,(23):23-24
接受父母变老的现实 面对父母的衰老,我们通常不情愿接受这个现实,不希望那个曾经依靠的对象变成了需要依靠我们的人。但是,当父母的衰老来临时,我们和他们的角色正在不知不觉中转换。“老了就变得跟小孩一样了”。我们变成了爸妈的“爸妈”,他们变成了我们的“老小孩”。特别是当父母年老力衰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过度介入老人的生活,接管了老人的决定权。这时,尤其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  相似文献   

2.
有一种称谓与精神共存,有一种气质与青春同在,有一种经历与人生共辉,那就是“当兵的人”。当又一个“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们采访了部分老军人,聆听他们的“兵谣、兵梦、兵之路”,见证他们的“铁马、铁剑、铁营盘”,感悟他们的“军心、军魂、军人情”。说起那段经历,他们尤感自豪。脱下军装,他们时常怀念军营、怀念战友、怀念那如歌如泣的军旅生涯……  相似文献   

3.
林夕 《当代老年》2006,(8):18-19
那天,女儿放学回家,突然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妈妈,我们家有多少存款?”不等我作答,她又继续说道:“他们都说咱家至少有50万元。”我奇怪地看着女儿:“你说的‘他们’是谁呀?”“我班同学。他们都说你一本书能赚十几万稿费,你出了那么多书,所以咱们家应该有50万吧。”我摇摇头,说:“没有。”  相似文献   

4.
豆豆  唐韵  陈娟 《现代妇女》2005,(7):38-39
1六年了,每个星期六的早上,我年过六旬的父母都会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到我家。他们烧了我们最爱吃的菜,再买点排骨海带什么的,中午帮我们煨好,到了星期天,我们就可以喝了,不仅星期天有汤喝,这一个星期都有汤喝了。这样一份细致入微的爱,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享受的。所以,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我们不得不在周六早上八点钟就起床,把家里收拾停当。一开始,我的老公方则凯对此就颇有微辞,说牺牲了他难得的睡懒觉时间。我把脸一沉:这是爱,懂不懂?方则凯立即做陶醉状说:“我有这么好的老婆,这么好的老亲爷,老亲娘,我是多么幸福啊。”从上个星期起,这样的…  相似文献   

5.
说起情人节,我老想起女友菜园子做砸了的一次家宴。莱夫一伙朋友在外吃腻了,突发奇想要返璞归真,来一次以亲情、友清为主题的家宴,也不考虑菜妻能否胜任。菜园子眼看在劫难逃,赶紧专程来我这里,以少有的谦恭向我讨教做菜请客的学问。我言传身教一番后,告诉了她最后一招秘诀:要想客人吃得香,觉得你的手艺不错,你得让他们饿着点。这是我许多无伤大雅仅只小恶的生活技巧之一,屡试不爽──当我摆出一桌可口佳肴时,客人们从未发现,正是他们的好胃口使每道菜都在原有的水平上提高了一至二档。他们不吝把赞美全加在我头上。菜园子如获…  相似文献   

6.
我早年在外婆家生活,作为母亲仅有的一位堂兄,大舅一生给我留下了太多值得回味的印记。 外婆的老宅和大舅家同在一个胡同,小时候我常从这院跑到那院,缠着大舅家唯一的女儿——我的小表姐玩耍嬉戏。他们这边人多热闹,光表哥就有五个,常常是繁星点点的夏夜,大舅在院子里老早就帮我们铺好了苇子做的凉席,大妗子手里摇着蒲扇,笑吟吟地将我和表姐一边一个拥在怀里,  相似文献   

7.
清埙 《当代老年》2007,(10):35-35
世人大多认为:人老了自然也就返璞归真了,所以民间对老人有所谓“老小孩”之称。然而,现今的老人“出场”却越来越“虚伪”了,生活得越来越累了。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些老人的生活,与他们来一番全方位的接触。  相似文献   

8.
生命匆匆,感觉就是在弹指一挥间,老伴与我即将步入古稀之年,鬓发如银,满脸皱纹,我们真的老了。  相似文献   

9.
爷爷九十九     
晓岚 《老年世界》2006,(24):19-19
我老公的爷爷,今年99岁了。 现在社会上都在研究长寿的秘诀。我回忆,从嫁到老王家起,这些年里,爷爷是否遵循了一二三点、ABCD什么的。结果我发现。爷爷有点像金庸小说里的武林高人,行的是:无招胜有招。  相似文献   

10.
黄达胜 《老年人》2007,(5):32-32
我和老伴结婚已经近50年.生育了两儿一女。生儿育女不容易。为了养大他们三个,我们夫妻俩付出了无数心血.现在我们老了。却能时刻体会到儿女孝顺的甜蜜,觉得过去的日子过得再辛苦、再艰难,也是很值得的。  相似文献   

11.
痴情读书     
张贵 《老年世界》2009,(11):31-31
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书成了我的挚友。它让我长知识,增智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回忆从少年上学到从事教师工作,读书学习成为我生活的必需。尽管因为这一嗜好招过他人的讥讽,家人的厌烦,但我对读书情有独钟,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12.
石太明 《老年世界》2008,(18):20-20
刘医生是我的老邻居,住旧宿舍时我们楼上楼下相处了近20年。搬新居时,如果按单位规定打分选房,他完全可以选择面积更大,结构、楼层更好的房子。然而他偏偏又选了作我的对门。“千金买房,万金买邻”。我们第二次成为好邻居。  相似文献   

13.
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进了这幢灰扑扑的大楼,坐在一间很小的办公室里,办公室除了能容纳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柜子之外,剩下的地方就只能容纳这张大块头的老沙发了。我刚来的时候,老沙发还算年轻,海绵很厚,扶手很宽,同事大胖足有二百斤,坐进去也不觉挤,真可以说是一张舒服的沙发。  相似文献   

14.
2010年初秋的一个黄昏,快吃晚饭的时候,有人轻轻叩门。门开,站在我面前的是老罗夫妇——他们是在我们生活小区打扫环境卫生的农民工。让他们进屋坐,他们迟疑了一下,才在门外跺跺脚,怕把鞋上尘土带进屋来。我把他们拉进屋:“干什么这么外道!”老罗面带忧愁,说:“我爸死了,我们俩明儿赶回老家去。以后不再回来了,因为老家只剩老母亲了,身子骨儿也不硬朗  相似文献   

15.
假肢师,一种大多数人都不甚了解的职业。正是默默无闻的他们,用一句句亲切的话语让肢体残疾人重树信心,用一双双巧手为不幸的他们制作精巧的假肢,用一招招专业的训练方法让他们也能和正常人一样站立、行走、上下楼、骑车。  相似文献   

16.
张新文 《老年人》2008,(11):43-43
老伴因病去世后,我形单影只,有话没人说,非常孤独,人也日见衰老。少年夫妻老来伴。老而无伴。那是人生的大不幸。我的儿子社荣和儿媳闫燕看我总也不能从痛苦中走出来,便主动当起了“红娘”,到处托人为我物色对象,让我在失去老伴后又找到了一个新老伴,生活有了新的开始。  相似文献   

17.
退休以后,渐渐地觉得自己老了。其实,作为一个作家,从创作上来说,没有什么退休不退休的,创作的生命应该是无限止的。关键的是要调整心态,纵使是生理年龄真的老了,也得在心里把“老”字写年轻一些。女儿和女婿赴美留学和工作10多年了,我一直没去看过他们。老伴对我说:“你就出去走走,去看看他们吧。”也好,人到老来,确实真切地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临走,我没舍得丢下正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就把写稿软盘插进了行李箱。初到美国,一种异地的新鲜感吸引着我,加上两个天真活泼的小外孙,我充分享受到了浓浓的天伦之乐。和他们…  相似文献   

18.
我渐渐地老了,孩子们一个个都长大了,早先我管教孩子,如今,孩子却“管”起我来了,动不动就向我发“指令”,什么这个“应该”、“必须”,那个“不准”、“不许”等等。  相似文献   

19.
自从“城南”项目开始后,我们来来往往差不多都得经过前门地铁站。前门地铁口总是忽悠着一帮子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口中念念有词,一看见人就凑上去:“发票、发票……”“住旅馆吗?去八达岭,逛长城吗?”并跟着你小声嘀咕……每走两三步,他们就会继续围上来,大有不做成一两单生意誓不收兵的气势。每次在我还没到来之前,老赵就要找这些人聊一聊。其中和一个来自河北高碑店的姓马的人渐渐地熟悉起来。问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说不知道,有人说“别人管他叫流氓”,他立即更正:“盲流——老盲流!”  相似文献   

20.
之外 《现代交际》2006,(3):30-30
感觉是刚刚离开母校.可是已经整一年了。这么久一个人在外地,时常在梦中想起以前的兄弟,开玩笑,斗嘴,做作业…… 大学毕业了,联系渐少,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和我一样。会时常牵挂着兄弟们。去年夏天暑假走了一遭母校,看到学弟和他的年轻的同学嬉戏,就觉得很羡慕。于是现在想说说我们的故事,未经过他们的许可,不知是不是一种罪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