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报道主体由新闻报道的作者、报道者、叙事者三方构成。新闻报道的作者是新闻报道的创作者,由采写者与大众传媒机构双方构成,但以采写者为中心;新闻报道的报道者是通过一定的新闻传媒机构,以一定的符号面向广大公众公开传播新闻事实的行为者,它既包括采写新闻报道的记者、通讯员,又包括新闻媒体,并以新闻媒体的编辑部为主;新闻报道的叙事者是在新闻报道之中向广大受众表达新闻事实的行为主体,涉及叙事者与新闻报道两方面。新闻报道的作者、报道者、叙事者三方角色不同,职责有别。新闻报道的报道者比新闻报道的作者所指范围要宽,但报道者不完全享有著作权。新闻报道的叙事者不能等同于新闻报道的报道者,叙事者侧重采写,报道者侧重编播;新闻报道的叙事者也不等同于新闻报道的作者,叙事者侧重表达,作者侧重生产。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论述文格与人格出现差异的几种情况.一、在强权统治下文格与人格的分离(一)有只能劝人而不能劝己者;(二)有放言清高而攀附权贵者;(三)有知君臣大义而变节叛国者.二、在其他情况下,文格与人格的分离(一)有热中功名而文章淡泊者;(二)有人格卑劣而心口相违者;(三)有自我幻化而难见真情者.  相似文献   

3.
一、人格障碍的含义 人格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带有倾向性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犯罪心理学所研究的人格与社会学、精神医学所研究的人格在含义上是不相同的。社会学研究人格时侧重于个体的观念、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态度信仰等方面;精神医学研究人格时侧重于遗传、先天素质、生物学因素等方面。犯罪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则侧重于认识能力、情绪反应、性格特征、行为动机、人际关系协调程度、道德价值等方面。人格障碍又称变态人格、病态人格、人格异常,它是一种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异常人格。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偏离正常可以表现在认识能力、情绪反  相似文献   

4.
公司法人格否认是指公司控制股东滥用公司法人格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公司债权人或者其他代表公共利益的主体要求法院责令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一种法律制度。其主要适用于公司资本显著不足、利用公司法律人格逃避法定或者约定义务以及公司人格形骸化等情形。在程序上,公司法人格否认的适用必须依赖于司法程序,由法官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依据利益衡量来具体认定。  相似文献   

5.
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情境因素和人格因素。以往的研究都侧重于对情境因素与人格因素的分别考察,而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而这正是今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对墨子人格精神的研究,学术界侧重于墨子人格特征的研究,对墨子人格精神的思想渊源考察不够.墨子的人格精神是出自于多元化的思想基础:其源于尧舜禹之道、源于清庙之守、源于地域文化、源于实践而独创,通过探究墨子人格精神的多元化思想渊源,为墨子人格精神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7.
"侠气"是中国大众评判人格的核心标准之一,是中国式英雄的构成要素之一,但是它缺乏确切的理论表述。"侠气"应由"义"、"勇"、"游"、"信"四要素构成,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包容、相互交织,而各有其特定内涵和侧重。从其"应然义"、"当下义"和"意象义"角度,对其"实然义"、"历史义"进行梳理和整合,可以从一个特定角度,为侠文化的社会功能进行规范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究竟该如何看待作家的人格与作品风格两者的关系呢?刘勰认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觇文辄见其心”(《文心雕龙·知音》)。刘熙载亦称:“诗品出于人品”(《艺概·诗概》)。就是说,文格是人格的体现,二者是一致的。但是,确实也存在着另一种现象:颇有一些作品的风格并不能或者不完全能体现作家的人格。无怪乎元好问在《论诗三十  相似文献   

9.
论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侧重研究和探讨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过程看作是一个认识过程。并就大学生人格目标的确定、理想人格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当代成就人物人格特征的传记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90名中国现当代成就人物的传记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意志品质是成就者所共有的最重要的人格特征;此外,不同行业领域的成就者存在特殊的人格特征要求,学术界成就人物更多地表现出认真严谨、爱国奉献的品质,商界成就者更多地表现为善于把握机会,人际关系好,稳健谨慎的人格特征,而文艺界成就者则更多地表现出高天赋的特点;学术界成就者绝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主要出身于文化家庭,商界成就人物大部分学历低,主要出身于商人家庭。受教育程度、家庭出身与成为何领域的成就者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人格责任论将责任的基础归咎于行为者的人格,又认为行为人实施了体现主体人格的个别行为时就存在责任。这种人格定罪模式对于解释违法性意识可能性、忘却犯及期待可能性等刑法问题具有理论价值。人格责任论既将人格引入定罪,又格守罪刑法定原则,避免侵害个人自由;但存在对人格与行为的关系认识不全面,没有真正将人格引入定罪之中,立足点仍然是报应而不是预防。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类学、心理学、伦理学、人本主义哲学都重视研究人格问题。人格有集体人格与个人人格的区别,但是不管是哪一种人格,都往往会出现正常人格的“反常者”。社会、群体如何正确对待反常人格?“反常者”如何处理自身与社会、群体的关系?这在理论上是人格学说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亦有指导意义。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路丝·本尼迪克特(Benedic,Luth,Fulton1887—1948)在她的《文化模式》中对此有系统而精辟的论述,其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颇有理论意义和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庄子·德充符》迄今为止被视为对形残者所象征的道家“游方之外”的生存方式之赞歌,但这种主流的单一性解释实则并未深入《德充符》的内在逻辑与思想脉络。事实上,《德充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化的人格及其变形。其一,“游方之外”的超越性人格,以其对世间性及其机制——方(身体与社会及其礼法秩序)——的超越为特点;此类人格能够“支离其形”,因内德充实而忘其形体,因而对身体残缺超然视之。但超越性人格可游于方外而不能游于方内,形而上(超越性)与形而下(世间性)被置于相互否定的紧张对峙状态。其二,“游方之内”的圆满性人格,能进一步“支离其德”,也就是由忘形而进一步忘德,以至于“上德不德”;这种人格超越了“超越性”,能够融圣于凡、化圆为方;在方内即可游,既可通于方外,又能安于方内;换言之,圆满性人格在超越性与世间性、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达成了相即相入、交互内嵌的平衡。上述两种人格都可以做到“游”的境界,但超越性人格无法理解圆满性人格,而圆满性人格却能理解超越性人格。第三种人格则是普通的常人,既不能游于方内,也不能游于方外,但他仍然生活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张力性结构中,既可能走向超越性,也可能向形而下沉沦,其生活充...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在他的作家论中,对作家的人格、品德修养是非常重视的。他把作家的人格、品德修养紧紧地同作品联系在一起。他在《文学小言》中说: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其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之学问,助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  相似文献   

15.
吴宓在“文革”中仍然坚持阅读,阅读量大且范围涉及面广,并且侧重于阅读文学类书籍.吴宓的阅读方法大致分为三种:一是读书因彼见此,二是读书由虚索实,三是读书不因人而废.三种阅读方法以“求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体现了吴宓阅读文化坚守及人格坚守的精神旨归.  相似文献   

16.
论曹禺的都市剧作刘增人作为中国都市现代化和中国文学现代化历史产物的中国现代都市文学,萌芽于“五四”时期而鼎盛于三十年代。它以都市生活为题材,侧重再现由封建宗法社会向半殖民地社会急剧转换中的都市风貌、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的变迁,或者表现、剖析挣扎、奔走在...  相似文献   

17.
国外心理学家围绕着非智力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心理测量学家研究的侧重点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而教育心理学家和部分实验心理学家则侧重研究动机情感、人格等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士在作品中的自嘲,蕴含着文士的文化人格、产生的社会和思想背景等深广的文化内涵。汉代文士的自嘲意识与“士不遇”相关联,由文士的儒家人格与其在政治上失意决定;而魏晋文士的狂狷抗争式自嘲与恬然超脱式自嘲,则是由其反儒倾向和道家人格决定  相似文献   

19.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句话虽然并不完全正确,但存在一定合理性。在某种程度上,人格确实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生活幸福与事业成功。而偏执人格障碍患者在心理和生活等方面则遭受一系列的困扰,近年来,许多学者将认知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偏执人格障碍者的治疗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出了偏执人格产生的防御、归因和自我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将偏执人格分为惩罚偏执人格和迫害偏执人格,对偏执人格者的成因进行了认知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人格再认识     
当今,无论是在人文科学的研究中,还是在人们的一般言语表述中,人格已是最经常、最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但理论界对其本质含义的理解还很不一致,以致最一般的人格定义,及其结构与特征等问题,尚在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之中。本文谈些个人的粗浅看法,以求教于理论界的同行和广大读者。一人文科学中的不同学科对于人格概念的理解和规定是不一样的。心理学侧重于个人之间的差异,重视个人稳定的内在特征,把人格看作人的心理特征;文化学则偏重于文化与习俗的角度,认为人格是内在化和个体化的文化精神;法学一般是从社会等级和财产隶属关系上表达人格,把人格看作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个人利益;社会学将人格视为社会或某个团体中的角色特征;伦理学将人格主要理解为人的品质,人格等同于人品。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