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我国法律部门调整对象的研究中,法学界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研究是最多、争议最大的,并且至今尚没有一个一致公认的结论。因此,很有必要从法理的高度对经济法调整对象进行反思。本文选取了两个视角,一个是从法律部门的角度进行反思,认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研究不能拘泥于传统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一个是从整个法学的角度进行反思,认为经济法调整对象是一个历史与国情相结合的范畴,也是一个经世致用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自从经济法随着改革开放在我国兴起以来,关于经济法的地位特别是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的关系,一直是法学界争论的话题,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调整对象的划分上.在经济法学界,出现了种种"调整对象说".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我国法学界长期受苏联法学的影响,以调整对象和方法作为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济法作为20世纪世界法律体系最重要的创新和发展之一,是在全球范围内适应时代需要应运而生的,是市场经济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理论是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重要基础,传统的关于部门法划分的标准在经济法理念的作用下应当有所发展,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要求经济法对组织内部经济关系进行有效的法律规制。这既是经济法发展的客观结果,也是经济法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的调整范围是学界多年来最为关注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文章指出划分法律部门的实质标准是利益,而不是调整对象和方法.正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利益需求,才造就了不同的法律部门.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是经济法的立身之本.一个法律部门出于对某种利益保护的需要,往往调整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同一性质的社会关系由于承载了不同的利益,也往往需要不同的法律部门共同调整,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的关系正是如此,它们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独立性在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传统公法与私法的理论仅从空间的角度对法的调整对象进行划分,具有局限性。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法律可以分为传统法和现代法,由此可对法的调整对象重新划分。经济法属于一种现代法,具有独立的调整对象。  相似文献   

6.
对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产生与发展及与其它相关部门法的关系等诸多基本理论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分歧。本文从经济和法律的依存关系中,特别考虑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背景,认为国际经济法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国家干预下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对其历史、现状和发展作了阐述。此外,通过探讨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国际商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对国际经济法调整对象三个层次划分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传统经济法理论是以经济为出发点和核心,其经济法的存在价值是通过经济法授予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对市场经济缺陷进行弥补,以实现社会经济在国家干预下的发展。但是,这一学说的经济法受经济役使,被定位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下的经济领域,经济发展成为经济法的导向。实际上,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是法学界之经济法,并非以经济为其要旨。法学界之经济法有着独特的调整主体、调整工具、调整对象、调整目标和调整价值,是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和国家协调机制从社会经济关系各主体间利益和需要的经济法权要求入手来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法。  相似文献   

8.
<正> 经济法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产生以来,在世界各国仍是一个新的法律部门,在法学领域里是一个新的法律概念。关于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在我国,“经济法”这个概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现的。什么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法,它的概念怎样确定,它的调整对象是什么,目下在理论上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论证和比较一致的认识。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的问题,是经济法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不从理论上论证和确定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就无从建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法,就无从确定经济法是  相似文献   

9.
法律的价值取向,是指法律应向着社会人某种需要的方向运作和发展。经济法的独立性并不意味着是经济法理论体系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封闭体系。经济法在价值取向上与其客观存在部门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也是由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复杂性和调整手段的多样性所决定。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统一的法律体系中经济法占怎有样的地位,是否构成一个独立的部门法?这个问题在国内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本文试图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界限三方面来论证我国经济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从而得出经济法应成为我国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1.
法学界对经济法的法域归属问题存在颇多争议,主要是经济法的公法属性和社会法属性之争。经济法是一个新兴的法律类别,对经济法的研究方向应作些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有益探索。尝试对经济法进行从单一视角转向跨法域的研究,探讨经济法同时涉足公法与社会法的问题,将能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调整原则及调整方法进行更为合理的解析。  相似文献   

12.
航空法应否成为独立的部门法存有争议, 主流观点认为是国际法的新分支。航空法有天然的国际性, 但不等同于航空法即是国际法的分支。航空法内容的综合性、多学科性、较多技术规范性和国际航空公约适用的条件限制性, 决定国际航空法无法包容航空法的全部内容和特性。航空法成为独立的部门法, 不仅可从航空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法规数量上寻求到自证自洽的缘由, 而且中国民航强国战略、低空开放、航空立法新变化和海峡两岸直航也都是巨大的驱动因素。应该从夯实航空法学自身理论根基、加强航空法学与各学科知识的融通、修改法学学科分类办法等方面推动航空法独立。  相似文献   

13.
论经济法的社会整体利益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是社会整体利益本位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立法宗旨和终极目标。它所追求的整体利益是经济社会化、现代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既不同于个人利益,又不同于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新型利益,是一种发展中的动态的"社会利益"和"增量利益"。经济法通过立法宗旨、社会整体调节机制、制度架构和个体协调来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它是一种追求实质公平、结果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利益,是科学发展观对经济法理念的客观要求和科学反映。  相似文献   

14.
经济集中,是指经济权威组织管理参与经济活动的权力以及为实现上述经济权力而制定的制度和程序.经济民主,是指经济活动主体行使权利的自由以及为实现这些权利所设定的制度和程序.经济法的精髓是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对立统一;在政治领域的动因和表现为国家机器职能的转变;在法学领域的动因和表现是"社会本位"法理念的兴起和传统法学理论的突破;在法律领域的表现是经济法这一法律部门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信息时代对传统法律带来诸多挑战,民事法律关系也未幸免,其中对民事权利客体进行信息等多维视角的解读与重构即为核心之一。在一系列现实困境中,民事权利客体应从分类标准、内涵与外延的重新界定、突出信息的民法地位等方面对传统进行扬弃,以寻求历久弥新的民事权利客体理论,从而为新时期民事立法和民法功能的实现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关于行政性垄断的反垄断法律定义与具体规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正在制定的反垄断法应当对行政性垄断的内容予以规制。有关立法内容可以从对行政性垄断的法律定义和对相应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的列举规制两个方面展开。行政性垄断的法律定义应当借鉴俄罗斯等国家的有关立法经验,以综合定义的模式,在正确区别法律定义与逻辑定义和法理定义的基础上展开。行政性垄断行为的具体列举,应当排除按主体划分行为的传统分类方法,而是以行为的性质为标准,结合行为主体、形式、后果等要素,做出简洁、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魏晋法律体例的变化与学术风气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法律在形式即体例方面具有浓重的名理学化、玄学化色彩。当时舍具体、重抽象的学术风气,名理学“循名责实”的特点,玄学重视理论辨析、抽象思维的风格,对法律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具有刑法总则性质的《刑名律》、《法例律》的出现,以及对律目篇章的调整和析分,更是当时学术风气的直接产物。因此,名理学和玄学是推动魏晋法律新体例确立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8.
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在经济法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概念、确立标准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维护公平竞争、宏观调控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并对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论经济法视野中的弱势群体——以消费者等为对象的考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弱势群体能否被纳入以及如何被纳入经济法视野是一个复杂问题,这需要从私法和经济法层面进行探究。在实践中,一种新的弱势群体的形成可能不会对原适用的私法规范产生影响,也可能导致新的私法规范产生;即使对公权干预产生需求,也并非必然可由经济法规范对需求予以满足。我们的经济法实践应重视弱势群体内部存在的多种维度的差异,并考虑是否应通过主体细分以实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0.
经济日趋全球化的环境,既对我国经济法体系的建设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也提供了不断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的机遇。我国必须加快构建一个包含逻辑维、空间维、时间维在内的“三维交融”的,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法体系,加强对微观经济行为的调整与规范,注意设计好应对WTO挑战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