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高棅是明初闽中诗派诗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他所编选的《唐诗品汇》是闽中诗派诗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唐诗品汇》对明代诗学辨体理论的突出贡献表现在:四唐分期说的确立与宗法盛唐格调的诗学审美取向的形成。《唐诗品汇》标志着格调派诗学理论的确立,在诗学批评吏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高棅是明初洪武时期的闽籍作家,是“闽中十子”之一。《唐诗品汇》,顾名思义,不啻汇粹唐诗精华,比起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元好问撰、郝天挺注《唐涛鼓吹》、杨士宏《唐音》,在体例和标准上,更趋完整和成熟,而且在品评唐诗,建立唐诗学的理论框架上,更显出理论的系统化和独特性来。这本书,开了明代诗必盛唐,前后七子格调说的先声,实是力矫南宋至金、元重视诗律、诗法、句法等变化的偏窄研究狭路,为恢复古道古风鸣锣开道。《唐诗品汇》在明代乃至清  相似文献   

3.
关于唐诗的模范作用,明初诗人从分期、体制演变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在诗歌创作中倡导"鸣国家之盛"相配合,使其对盛世气象的追求与对盛唐诗歌风貌的讨论合为一体,最终推动了高繤<唐诗品汇>的出现.明初的唐诗学精分四唐,明辨众体而推尊盛唐,完成了唐诗学的构建,深刻影响了有明一代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4.
高棅历10年之久(1384—1393),完成《唐诗品汇》。又“虑见知之所不及,选择之所忽怠,犹有以没古人之善者”,于是“再取诸书,深加(?)括,或旧未闻而新得,或前见置而后录,掇其漏,搜其逸”(《唐诗拾遗序》),经过6年(1393—1398),完成《唐诗拾遗》10卷,附于《品汇》之后,足为百  相似文献   

5.
明初诗学批评家高棅编选的《唐诗品汇》是明代最有影响的唐诗选本,也是以评选结合方式来体现自己诗学批评思想的重要的诗论著作。尤其是其唐诗分期理论,在广泛吸收唐末以来唐诗分期学说的基础上,正式确定了四唐分期说,显示了唐诗分期的批评史意义,对明代唐诗学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嘉靖年间,李默、邹守愚所编《全唐诗选》以儒家传统诗教为宗旨,强调诗歌的教化功用,倡导温柔敦厚、雍睦和平之风,重视诗歌对人性情的归正与涵养作用.其选诗以高棅《唐诗正声》为主要底本而参之以高棅《唐诗品汇》和杨士弘《唐音》,具体选诗体现出以李白五古为正宗,重视李商隐、张籍、王建等中晚唐诗人的鲜明特色.此选给予盛唐以下诗人,特别是晚唐诗人以高度关注,在明中期的诗歌复古思潮中弹出异响,客观上为中晚唐诗的传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1753年沈德潜编刊《七子诗选》,1757年高彝将此书加以删节,在日本出版和刻本,书末附录了他的《寄吴中七子诗》。根据《寄吴中七子诗》,可知《诗学新论》中记载的伪造的七子回赠高彝的和韵诗署名有误。释大潮是高彝的老师,他对高彝被骗事件曾发表过评论。  相似文献   

8.
李端是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当时就已很著名了。元和年问号称辑录名家诗作的《御览诗》即入选李端诗八首之多。后来的唐诗选集《极玄集》(姚合)、《又玄集》(韦庄)、《才调集》(韦縠)等皆选有其作品。历代较有影响的唐诗选本,李端诗也占了一定的篇幅,如高棅《唐诗品汇》、沈德潜《唐诗别裁》等即为显例。李端诗歌虽颇有影响,也  相似文献   

9.
唐诗学历史回顾和走向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诗学史存在着史学和诗学的性质。史学的描述,既重静态又重动态,重视由小层面组成的大层面结构体,重视断代和历代唐诗学的联系,从社会、哲学、文艺等思潮,观照其成就、局限和原因。从唐诗学体现的诗学性质可划为十大范畴,有丰富的思想材料可以发掘,是深化唐诗学研究之路。建立文化唐诗学,是跨世纪唐诗学的重要走向。  相似文献   

10.
前七子走上从格调入手的拟古之路 ,他们确立唐诗接受的范型、美学视角、方式方法、终极目标及相关原则 ,构成了格调论唐诗学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1.
论唐代诗人的自然生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诗人承传《风》《骚》及汉魏六朝文学的自然生态意识,同时由于受本朝儒、释、道思想的共同影响以及唐人投笔从戎的边塞生活,官吏贬谪地方的特殊身世等因素,唐代诗人与自然的关系已达到了天人合一、空前融洽的地步。唐代诗人与草木虫鱼等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诗歌世界,主要表现在十大方面,即:(一)与物谐乐;(二)以物为友;(三)颂物以美;(四)感物惠德;(五)赏物生趣;(六)悲物悯人;(七)由物悟理;(八)托物寄怀;(九)假物以讽;(十)护物有责。唐诗浓郁的自然生态意识,是唐诗精神的有力体现,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之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试图研究《皇明诗选》、《列朝诗集》、《明诗综》和《明诗别裁集》编选的时间、动机、体例,并以对七子派的评价为例探讨各个选本的诗学审美倾向,借此辨析明末清初诗学思想的流变。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皇明诗选》和《列朝诗集》,认为这两部诗选采用“复古与革新”的批评范式,充满门户之争的习气;第二部分讨论《明诗综》,此书在唐宋之争的背景之下,欲矫《列朝诗集》之弊,对七子诗学已有接纳;第三部分讨论《明诗别裁集》,此诗选本于七子“格调”论诗立场,但对公安“主情”论和清初“代变”论多有吸收,具有兼容并蓄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明代高棅选编《唐诗品汇》,录韦庄诗二十三首。将其与《才调集》《万首唐人绝句》《唐诗鼓吹》《全唐诗》等比勘,发现若干异文,惜前贤时俊多罗列异同而鲜加是非优劣之按断,故文章从其涉及之史地因革、名物制度、文字演变、音韵发展等方面考量,分析异文之间的是非优劣。  相似文献   

14.
《唐诗品汇》是明初高棵编选的以盛唐为宗的一部重要唐诗选本,诗体正变观是其诗学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分三部分:体因代变,正本清源,对唐以前成熟的诗歌体裁五、七古、五绝源流正变;以盛唐诗体为正、晚唐诗体为变的“一代诗体观”;古体为“正”,律、绝为古诗之“变”;五排律为六朝古诗之“变”,是后世五排律之“正”,七排律是后世该体之“正”;五律为“正”,七律为“变”;五言为“正”。七言为“变”,重视“正”,接受“变”。《品汇》以盛唐为宗,“四唐”、“九格”品诗,“终明之世,馆阁宗之”,其诗体正变观对诗体渊源流变研究和明、清诗人诗体辨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对于汉语古典诗歌语法的研究 ,王力先生首开其端 ,其《汉语诗律学》堪称开山之作 ,在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意义。其后 ,《唐诗语言研究》、《唐诗的魅力》等分别以语言学和文学为学术背景 ,对近体诗句法现象和句法特点作了进一步的发掘。从纵向看 ,汉语古典诗歌句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前代无法比拟的成绩 ;从横向看 ,与其他领域比较 ,汉语古典诗歌的句法研究仍显得相当冷落 ,仍是个值得开拓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前七子衰微的内部原因探析王承丹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到其后期──明代的时候,由于多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交互影响,诗文复古运动在明代中期兴起,其标志就是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边贡)应时顺势崛起文坛.前七子诸人在复古的旗下,高倡“...  相似文献   

17.
清代品体文学之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在诗学领域,其体现在袁枚的《续诗品》、顾翰的《补诗品》、曾纪泽的《演司空表圣(诗品)二十四首》及蒋斗南的《诗品目录绝句六章》中;二是在词学领域,其体现在郭摩的《词品》、杨夔生的《续词品》、姚燮的《鸥波词序》及江顺诒的《词品》中;三是在文章学领域,其体现在马荣祖的《文颂》、许奉恩的《文品》及魏谦升的《二十四赋品》中。上述三个维面,从不同的论说视域将传统品体文学之论予以了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宋人对待唐诗的态度着手,对宋代唐诗学在宋代各期的不同表现以及宋代唐诗学的演进轨迹作了详细的探讨,主要从诗话的流传、宋人的选唐诗、宋人对唐诗别集的整理等角度作出了深入的论证,并在宋代唐诗学的层面分布与演进轨迹的棵索中去分析和总结宋代唐诗学的总体特色.  相似文献   

19.
作者通过对高Bin《唐诗品汇》所引严羽论诗语,元代摘编《严沧浪先生诗法》,李严《诗辨》的考察,指出在宋末及元代,流传着严氏著作的不同文本,作者通过考察《沧浪吟卷》的版本源流,指出李南叔录本《沧浪吟卷》始刻于元代,并不存在所谓宋刻李南叔录本。民国张钧衡《适园丛书》本《沧浪吟卷》补足元刊本所脱三首半诗。作者发现两个日本本子也载有这三首半诗,并考定此三首半诗的补足时间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以前,学术界相信此三首半诗的真实性,作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对于严羽《评点李太白诗集》,作者则认为应是出于伪托。  相似文献   

20.
明代诗学的主体是唐诗学,晚明时期唐诗学进入整理、融合时代。产生于晚明的《诗源辩体》不是一部专论唐诗的著作,但全书主体却是唐诗研究。其唐诗理论不是许学夷所独创,而是与前代、同时代诗论有着深厚渊源;不仅包括《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艺苑卮言》、《诗薮》,更包括公安派、竟陵派的诗学理论。正是在融汇众家的基础上,《诗源辩体》中的唐诗理论成为了有明一代唐诗理论的总结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