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潘金莲,中国古代文人创造出来的文学人物,在几百年的传承与重复中已经成为一种文学母题被不断地重写或再叙。但是,在封建意识形态的掌控之下,潘金莲故事巨大的阐释空间被压抑和束缚,人们的读解系统仍然局限在封建的伦理道德观之上,潘金莲形象只是朝着程式化的方向向前滋长。一直到20世纪的现代中国,在西风的涤荡之下,潘金莲才从一个舞台、民间话语中的符号化的人物中走出,以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的形象走向人间,参与不同时代社会话语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质疑现代性主题与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逄增玉 《江汉论坛》2002,11(2):81-86
追求现代性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但在这主流之下还存在着“质疑现代性”的文学支流。质疑现代性文学与中国现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存在着精神联系,其基本主题和叙事是刻意营造乌托邦化的生存乐园世界,美化乡村生活、乡村文明及其所体现的传统和本土文化的价值,抨击和批判现代文明、都市文明,在现代与古代、文明与野蛮、城市与乡村的价值对比中提倡逃离前者而回归后者,并以具象的方式对五四以来的现代性思想价值观念进行了背谬与拆解,表现出中国质疑现代性文学的诉求与特点。  相似文献   

3.
刘传霞 《江淮论坛》2005,(4):114-118
在中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程中,女性历史人物在时代话语的召唤下走进现代文学的叙事领域,成为知识分子谱写国家民族以及个人想象的符码。在20年代,她们是西方科学民主、个性解放话语的派生物,承载着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宏大目标;30、40年代,她们则是民族品格与民族气节的象征,担负着对抗西方,民族救亡的重任。此时,女性历史的重构主要由男性来完成,但是,少数女作家的参与,使女性历史获得了来自女性自我的表达,显示了性别差异对历史叙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减少对婆家的期待,独立筹划你们自己的生活,做个自立而不受人控制、将来不受良心谴责的晚辈.  相似文献   

5.
婆媳关系的关键,往往在于男人——一个兼任儿子与丈夫的角色。演好这个角色,还能协调婆媳关系.就得靠男人的本事了。有时候婆媳之间出了小误会,他的一句话能化解矛盾,也能火上浇油。  相似文献   

6.
本文指出中西方婆媳关系呈现的不同是由不同国情决定的,根源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正家中有爱家庭环境对婆媳关系的影响很大。儿媳嫁过来,自然也成为一家人。一个和谐的家庭,相互之间的爱体现在平等、尊重、体谅和包容上。儿媳要想融入这样的家庭,只能用情,否则会破坏整个家庭的生态。在一个有爱的家庭中,只要本着真诚待人、公平处世、有情有义,就能营造良好的婆媳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光芒 《北方论丛》2001,5(4):82-88
“五四”启蒙精神孕育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叙事传统,分别表现为“理性浪漫主义叙事”和“情感阳性主义叙事”,它既是中国化的启蒙哲学与美学精神的体现,亦有着更为深广的文化人类学与哲学的根据。从审美表现上说,理性浪漫主义叙事的特点在于以情绪化、情感化为艺术手段与表现方式,但在其深层反映了人的情绪情感对理性的判断与解构,对理性的要求及向往,突出强调的是情感对理性的作用;后者则是理性崇拜精神在审美上的反映,从艺术表现对象来说,它又表现为探讨理性对人的意志、信仰等情感世界的作用。这两大叙事传统共同表现了以清理激荡为人的解放动力的启蒙主义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作为 2 0世纪文化重镇的上海 ,其文学的发展与嬗变是引领中国文学之潮流的。可以这样说 ,倘若没有上海文学的发展 ,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会迟缓得多 ;倘若没有上海文学的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就会单薄得多。上海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中的意义与价值是多方面的 ,尤其在文学启蒙的缘起与构成、文学新潮的引入与探索、通俗文学的勃兴与发展等方面 ,上海文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五四"时期儿童本位观的提出为先导,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了具有独立个体特征与审美价值的儿童形象,根据儿童与"父"性的不同关系,这些形象可归纳为无父型、失父型、恋父型、弑父型和寻父型等几种类型.现代作家们正是通过这些儿童形象的塑造找到了一个颠覆成人、传统、历史等的形象工具,一个承载"爱心"、"自然"、"未来"(也包括新文学自身的未来)等哲学、理念、人生观等的形象载体.  相似文献   

11.
王冬梅 《晋阳学刊》2008,(4):113-116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肺病隐喻和性别象征是相互关联的典型意向,既有疾病隐喻的性别化倾向,又有性别象征的疾病叙事,在性别政治的视野下表现出不同的叙事模式。肺病隐喻既有道德化和社会化倾向,又有审美化、意象化取向。男性的性别政治叙事主要关注男性肺病身份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女性肺病身份则主要体现为审美化取向,凸显其符码化和想象性特征。女性叙事呈现出层次性,萧红、丁玲等人的女性叙事描写肺病,关注爱情,心系女性;张爱玲等人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轧以丑怪身体呈现了女性在性别政治中的真实处境。  相似文献   

12.
刘传霞 《晋阳学刊》2006,1(1):108-112
20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诞生了一批表现女性同性之爱的作品,但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和遗忘。对这一批作品进行集中的阅读和比较分析,其主旨就是重建当年的文化脉络,探讨中国现代女性同性之爱文学的独特形态和政治文化价值,勘察男女两性作家在同一题材上所呈现的结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形成的历史与现实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3.
陈桃霞 《江汉论坛》2012,(3):110-113
中国现代作家如徐志摩、许地山、老舍、郁达夫等都曾置身南洋这个文化场域,并书写了不少相关的南洋文本。这种南洋书写并没有深入到南洋社会内部,未能真实反映出南洋的社会历史现状,相对于从西洋、东洋寻求文化知识或革命真理这些启蒙现代性或革命现代性目标而言,中国现代作家的南洋叙事别具一格,其中亦折射出现代作家面对南洋时的文化优越心态。  相似文献   

14.
性别研究在西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目前在国内文艺学界,性别研究依然没有得到以男性为主的学界的重视,在文艺学的三大组成部分中女性经验都处于缺席状态.当今的女性主义写作与女性阅读状况,也亟须唤醒女性的主体意识,确立一种平等的学术立场.  相似文献   

15.
陈方竞 《学术研究》2008,4(1):154-158
由于中国现代文学在"文革"十年受到重灾,鲁迅研究长期孤立地进行,没有结构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体现不出鲁迅研究具有现代文学研究学科重建的整体联系的意义.鲁迅立人思想的启蒙性、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作家和整个现代文学影响的整体性和根基性、他的杂文显示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倾向的文学批评对现代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都要求将鲁迅研究置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格局中进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尤其应关注他一生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和翻译文学的深刻联系.这是以往研究界忽略的方面.  相似文献   

16.
对于社会主题的自由、独立的探索,使自由主义文学呈现为一种“探索的现实主义”,而有别于“革命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社会主题表现为拒绝阶级斗争学说,反对暴力革命,而主张渐进的社会改造方法,倡导社会自由,强调法治,承认合法化程序下的权力交替。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身体叙事在底层文学中大量出现,底层身体的受难成为底层文学中的主要景观,创作者借此抒发道德上的同情,探寻新的美学策略.分析近年来底层文学中出现的身体叙事模式,可概括为:强健一冲突一毁灭.在底层小说中,受难的身体作为文本符号,具有一种公共性,成为作者情感体验及个性体验之外的他者.  相似文献   

18.
石万鹏 《东岳论丛》2003,24(1):130-132,136
与五四启蒙时期一样 ,在 1 979——— 1 985的新启蒙时代里 ,男女作家结成同盟 ,共同完成控诉伤痕、反思历史、呼唤改革的时代大命题 ,塑造了一批迥异于“文革”时期的女性形象 ,但是由于男女两性在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地位与生活体验的差异 ,他们在女性形象的构建上呈现着既汇合又错位的复杂局面。男作家在国家———民族的大叙述中潜隐着建立在张扬女性传统品格之上的重建男性雄风的写作倾向 ;女作家在分享与参与着时代主流话语的时候 ,一方面默许着男性重建性别秩序的努力 ,一方面又在强有力地解构男权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19.
查阅CNKI和谷歌、百度30年来的资料,关于婆媳关系问题,生物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学都有研究成果,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比如亲代投资理论、养老资源争夺理论、家庭权力争夺理论、中介失衡理论、历史习俗理论、乱伦禁忌理论、角色失调理论、等差之爱理论、恋母情结理论、亲缘关系理论、成本收益理论、二次分离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婆媳关系问题的假说,各自有理,但都难以完整地解释问题的根源,提出的处理原则和对策也都是常识性的。笔者认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是造成婆媳关系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近期策略是道德修养、法律调节、心理控制;中期策略是家庭小型化;远期策略是提高全民经济生活水平,建立养老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黄晓娟 《江汉论坛》2004,(12):103-105
20世纪中国女性的写作,不断成为新的文学思潮以及代际更迭的标识,从边缘处境走向中心视点,成为文化、话语构造相当有力的参与者.女性写作中的性别诗学以新的叙事策略对历史重新语义化,显示了人类社会所经历的深刻的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