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拿破仑战争中拿破仑最终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是当时法国资产阶级基本任务发生转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问题是评价拿破仑的实质性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史学界对这个问题仍在继续探讨。本文试就拿破仑对意大利战争的进程作一具体考察剖析,以期对于拿破仑对外战争性质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如何评价拿破仑这个历史人物,目前史学界大体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拿破仑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杰出代表人物,他所建立的政权是法国资产阶级政权的最后阶段,在他统治期间所进行的战争的主要方面也有其进步意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拿破仑背叛了法国革命事业,他建立的政权是压抑革命、迫害工人的反革命专政,在他统治期间所进行的战争基本上是侵略性的掠夺战争。我同意第一种意见。本文仅就第二种意见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拿破仑战争对当时的欧洲影响很大。但是,这场战争到底是侵略掠夺、制造浩劫的战争,还是推动欧洲大陆历史进程的战争?对此,世界史学界的看法极不一致。本文对这一问题发表一点粗陋看法。一、拿破仑战争挫败了“反法同盟”的进攻, 保卫了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成果否定拿破仑战争进步作用的人,首先否认拿破仑时代与法国大革命时代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他们以雾月政变拿破仑上台为界,把这之前涂成红的,把这之后抹成黑的,从而把拿破仑及其战争的进步作用否定了。这是不科学的。拿破仑时代和大革命时期本质上是一致的。两个时期的战争双方,一直没有改变。“反法同盟”一方,目的仍在于扑灭法国革命,恢复欧洲的封建秩序;法国资产阶级政权的任务仍是保卫自己的革命成果,打退外国干涉者的进  相似文献   

5.
抗击拿破仑侵俄的1812年战争,是苏联史学界长期以来注重研究的问题之一;拿破仑研究多年来也在苏联史学界占有一定的地位。本文拟就作者接触所及,粗略地把六十年代以来苏联史学界对此二问题研究的一些情况作一述评。六十年代以来苏联史学界对1812年战争的研究,是在苏联内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地深深地带有这种转变的烙印。为适应苏联统治集团推行霸权主义的政治需要,六十年代以来发表的有关1812年战争的大量论著,都打着历史研究的幌子,极力美化老沙皇,把这个在欧洲复辟封建制度的罪魁祸首描绘成给欧洲各国人民带来解放的救世主,挖空心思地为其霸权主义嘴脸涂脂抹粉。  相似文献   

6.
结构主义战争观:一个基于历史研究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主义战争观认为,国际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国际关系的变化,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只能采取自助的方式来应对国际结构的变化,进而产生了"安全困境",这是战争最重要的原因.但是,通过对伯罗奔尼撒战争、三十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历史考察,结构主义战争观因为片面关注历史片断而缺乏宏大的历史视野,并忽视权力结构背后的经济利益变迁,所以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国家各自的根本利益在空间上逐步接近,最终产生结构性矛盾,这才是战争的真正原因.权力结构是一个空瓶子,只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才使其真正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战略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在战略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持久性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特征。战略文化传统具有历史延续性、文明关联性、价值观念主导性等特点 ,它从认知与判断战略环境、确定战略目标、选择战略手段与战争样式等方面影响一个国家的现实战略行为  相似文献   

8.
《皇帝的新装》是汉斯·赫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早期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童话中的名篇.安徒生生于丹麦中部奥登塞镇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他的童年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中度过的.当时英法战争的风云笼罩着欧洲,丹麦也跟着法国卷进了战争.安徒生的父亲迫于生活,曾到拿破仑军队当雇佣兵,因病退役后,不久即死去.从此安徒生就靠母亲替人洗衣度日,他的祖母常到街上行乞.一八一五年拿破仑战败,丹麦统治阶级成了战胜国的附庸.丹麦人民成了本国统治阶级和英国资本家双重剥削的对象.贫困的生活,动乱的环境,使安徒生眼界开阔,也为他从事童话创作积累了材料,打下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世界历史》1993年第4期发表了李良玉同志《略论1864年丹麦战争的性质》一文(以下简称李文).文章称1864年丹麦战争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王朝战争,而是德意志对丹麦的侵略战争,丹麦方面则是民族自卫战争.这一结论,我们认为是值得商榷的.我们的观点是,一方面,1864年丹麦战争就形式而言是一次王朝战争,是中世纪和近代以来欧洲历次王朝战争的继续,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争霸和侵略的特点;另一方面,就战争的主体性质而言,普鲁士作为德意志帝国的代表,虽有扩大霍亨索伦王朝统治的意图,但此  相似文献   

10.
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外交的两个重要利益点遭到严重威胁,一是捍卫国家领土免遭侵犯,二是提高对外贸易与促进经济繁荣。战争让英国深刻认识到,维持欧洲均势才能捍卫英国本土安全,才能实现全球自由贸易。外交上英国在战后最关心两件事,一是恢复欧洲大陆的均势,防止类似拿破仑噩梦的再度发生;二是极力维持欧洲的和平。战后的和平外交成为英国外交政策的主线,它服务于欧洲均势的宗旨。  相似文献   

11.
工程哲学兴起之后,工程史研究也开始兴起。虽然从通史角度看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但中国近现代工程史却应以洋务运动为正式开端,这就出现了“二十年延误”。在洋务运动之前,中国近代史上爆发了三场战争———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从军工产业和军事装备特征方面看,两次鸦片战争是西方近代军工体系和军事装备体系与中国古代军工体系和军事装备体系的战争,而太平天国战争则涉及中国军工体系和军事装备体系“从古代形态向近现代形态的转型”问题。造成中国工程近代化开端“二十年延误”的根本原因是僵化的封建意识形态和封建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阻碍和抗拒。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这“二十年延误”的后果严重,教训沉痛。  相似文献   

12.
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文化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往往从德国争夺霸权、经济危机等方面来阐释德国在短短的20年就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本文试图从德国文化对此作一诠释。(一)日耳曼的神话、母题是世界毁灭:昭示德国敢拿整个民族作赌注把世界拖进毁灭;(二)浮士德文化和民族的不安全感:决定了德国“不可抑制的向远方发展的冲动”与采取极端手段维护自身安全;(三)德国善于把军事与经济力量、人与机器相结合,创造出现代化的军队和先进的军事理论:德国发动大战的物资和技术基础。但这些方面的内容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会起作用,促使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离开了一定的条件,用这些方面的内容来谈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绝不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有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它顺应了时代潮流,是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自然延伸和迫切需要,也是中国外交成熟、自信的产物.这一思想根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是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与升华,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从层次上讲,它是指国际新秩序层次上的和谐世界,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以调解为手段解决民间纠纷是我国司法的优良传统,在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何有效解决凸显的社会矛盾,是现今理论探讨和司法实践面临的重要课题,更是有效化解纠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内蒙古自治区已建立起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组织网络,大调解原则的确立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内蒙古大调解机制的建设是适应解决转型期社会矛盾纠纷的需要而产生的,但仍需对一些问题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文明遭遇空前危机,从谭嗣同、章太炎、梁启超到陈独秀、杜亚泉、李大钊等纷纷研讨中西文明之异同,总结出中西文明之动静说.他们还从各自的民族立场和哲学观念出发,提出矛盾论、调和论和第三种文明论,试图解决中国文明遭遇的危机.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计算机网络化、信息数字化、指挥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催生了数字化部队和信息化战场这一全新的作战领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将成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要目标。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我国应大力推进国防和军队跨越式发展战略,在加强军队数字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强人民战争的信息化战场建设,确保在未来战争中充分发挥我人民战争的传统优势,赢得信息化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并非像有些批评家认为的那样完全是对西方文学现代性的被动反应和摹仿,而是既有西方文学现代性影响的因子,又有其特殊的本土文化底蕴。这种现代性的内在矛盾性在周作人身上表现得很突出,并成为其审美矛盾性的来源———他既追求、模仿西方的现代性,同时又涵纳着深厚的本土情结;既对传统文化进行毫不留情地批判,又从传统中寻找现代性的理论资源,从而导致了他在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革命现代性上的冲突,最后完全走向一条反启蒙的审美现代性之路。  相似文献   

18.
谚文诗歌的兴起打破了汉诗一统天下的格局,但对于汉诗的继续繁荣却并无大碍.李氏朝鲜五百年的汉诗,多关注民生疾苦之作,不乏讽刺暴政之声,在反抗外敌入侵的战争中,更关切国家民族的命运,较之前朝作品,现实主义色彩更为浓重.以风格论,李朝诗坛初期学宋崇尚苏黄,中期仿唐推崇李杜,后期受清人影响兼宗唐宋.现代朝鲜,谚文取代汉字,汉诗创作告终.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民党在抗战时期内外政策的调整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中国国民党的光荣革命历史传统,内部要求抗日的进步力量,蒋介石的民族意识和抗日愿望是其转变的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20.
17世纪中叶以来,欧洲发生了数百次战争,其起因大致可以分为13种类型。本文的统计和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起因引发的战争的比例和趋势在变化,我们试图从中寻找出战争发生的规律。鉴往可知未来,研究欧洲历史上战争起因的目的在于分析未来欧洲有哪些问题可能引起战争。当然,知道未来可能引起战争的原因并不等于把握了战争就会真的发生以及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但希望它有助于人们对欧洲安全进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