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生代少数民族流迁人口的城市适应因加入特殊的民族因素变量,使得其较一般新生代农民工流迁人口城市适应显得更复杂、更丰富.基于对银川新生代少数民族流迁人口充分调研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算法及方差分析分别就其城市环境适应、经济适应、社会适应及文化心理适应进行了系统探讨.结果表明:新生代少数民族流迁人口对银川市城市环境适应的总体状况为适应,但在气候、水土、交通状况、娱乐设施等具体适应层面存在差异;其经济适应与他们的家庭月收入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社会适应方面,传统民族、宗教因素对新生代少数民族流迁人口的婚姻态度、择偶观念的影响作用在减弱,对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文化心理方面,新生代少数民族流迁人口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关注度走低,对其了解程度也在减弱,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也不高.  相似文献   

2.
随着强劲的人口流动大潮,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也已形成一定规模。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地从边远乡村、山寨涌入城市,使城市少数民族人口迅速增多。而少数民族人口由于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及掌握生活技能方面的先天不足,他们在城市的境遇更加艰难,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如何在城市适应与发展的问题。在概述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及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与融入现状,探讨了问题及其症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西北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因区域环境、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而具有以下群体特征:他们在当地农民工群体中所占比例较高,多来源于周边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年龄更小、受教育水平更低;其就业领域集中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服务业;少数民族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与其他地区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相比数量较少,受教育程度更低,城市融入更难;其居住格局呈现围寺而居,小聚居、大杂居等特点;西北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有宗教信仰,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其人际交往呈现"去内卷化"特征,族际通婚的现象渐多。  相似文献   

4.
移民如何适应移居地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态,是社会整合、族际互动中的重要内容.汉人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域长期生活,由适应直至同化的现象在历史上屡屡发生.目前生活在新疆南部维吾尔族聚居乡村的少量汉族人口,在社会适应和文化适应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的形态和特点,其适应态度是决定其适应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发现,个人因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障碍的影响最为显著,其表现为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方法缺失、认知态度多元、文化适应和人际交往障碍。从学习动机理论、认知心理学和文化适应理论的角度出发,在阐释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障碍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为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障碍,激发他们的内在成长动力,提出如下建议: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成就动机、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掌握元认知策略、增强个人效能感、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城市清真拉面馆是穆斯林流动人口最集中的从业单位。上海清真拉面馆的经营状况总体较好,从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程度较低,从民族构成看,回族比例最高,其次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撒拉族等民族,大多数就业者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通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显示他们在上海城市适应总水平超过了50%,从不同维度考察,以文化适应维度最高,心理适应维度最低。研究表明,影响城市适应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网络和语言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是一个有汉、藏、回、蒙、撒拉、土等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文化教育较落后,据统计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仅占全省人口的千分之七,而文盲却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在牧业区的某些地方,青壮年中的文盲、半文盲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这种状况同青海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极不适应。青海民族学院是青海唯一的少数民族高等学府,肩负着培养少数民族建设人才的重任。为了多出人才,早出人才,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地成长起来,在开拓青海的四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他们成长过程中内在和外在的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某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伊斯兰教信仰状况的调查,得到的结果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伊斯兰教的认同程度降低,仪式遵从度降低,对清真寺功能的认知较为一致;在校学生的宗教生活改变较大,突出表现在宗教行为方面;性别、原居住地、对伊斯兰教的虔诚度等因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西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社会弱势人群和艾滋病性传播的桥梁人群,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引起关注。本文采取社会文化研究视角探讨社会文化因素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影响。贫困、性观念较开放、性知识缺乏、婚姻习俗、转婚传统、使用汉语能力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社会文化结构失范、宗教信仰约束力减弱、医疗服务条件较差等因素促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发生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应针对相关因素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及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10.
布朗族宗教信仰与和谐社会构建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往往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和保山等地山区或半山区的布朗族,既是我国的人口较少民族,也是云南的特有民族和跨境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宗教信仰形态丰富多样,原始宗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基督教和汉传佛教并存。总的来说,布朗族宗教文化中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与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是协调一致的,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宗教信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宗教信仰与义务教育的关系、宗教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关系以及宗教信仰与周边及境外少数民族的关系,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另一方面要努力挖掘和发扬布朗族宗教信仰中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伦理道德精神和积极因素,为构建和谐云南、和谐边疆服务。  相似文献   

11.
国内许多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受自身民族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普遍存在不能适应大学生活、人际交往障碍等一系列问题。针对在不同民族高职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从多元文化主义角度出发,进行了教学实践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选取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籍贯为西北和内蒙的400名回族、藏族、蒙古族和维族本科生,采用发放问卷和个案深度访谈的方法,对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的语言使用情况、人际交往状况(身份认同)、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恋爱观)和民族意识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反映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情况,以说明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精神层面的文化认同状况,对引导少数民族成员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非自愿性移民迁移到新的环境下,存在对自然环境不适应、移民失落感、怀旧和依附心理强、文化不适应、补偿标准低,移民财产损失严重、生产生活面临困难、传统宗教文化面临消失等问题,为此,政府要解决非自愿性移民的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化背景下,以土家族为主体的景阳河社区在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都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迁.变迁并不是传统文化及其内涵的全部丧失,而是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互渗,整合和文化重构.  相似文献   

15.
对云南民族歌舞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旅游是当今国际旅游的新趋势、新潮流 ,而民族歌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云南民族歌舞旅游产品开发有重大意义。云南民族歌舞生动地反映了云南各少数民族从人类起源 ,到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了解一个民族的歌舞 ,就能从一个侧面了解该民族的文化精髓与奥妙。  相似文献   

16.
试论西南民族地区的生态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区,聚居着藏族、壮族、彝族、苗族、羌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具有丰富的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具体表现为不尽相同的各种自然崇拜观念、禁忌观念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等。生态文化属于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能减少其他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安排的实施费用。传统的生态文化的变迁需要其他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青少年宗教信仰日益呈现发展的态势,特别在西部地区。陇县青少年宗教信仰现状研究表明,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民俗传统文化、家庭因素、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社会上各种宗教活动、经济发展落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大等因素的影响对青少年宗教信仰起到重要影响。对此,要加大教育力度,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构建和谐的社会—家庭—学校氛围,加强对宗教场所,尤其是民间宗教场所的管理,合理布局学校网点,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自我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语言、风俗习惯等不同,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交往关系,常常会因为交往失败而引发心理适应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适应状况,从而为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素质,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宗教信仰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构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以云南省西部作为主要研究区域,在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的基础上,分析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对宗教的信仰和认识后,认为青少年信教有门类多、民族特点突出、传播形式多样、调适机制完备等特点;其原因是民族习惯与家庭亲友的影响、宗教文化与教义的吸引、心理需要等,并提出青少年宗教信仰的德育教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在城市务工经商的过程中,需要面对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等多方面的差异和困境,融入城市的进程较为艰难复杂,提出有利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思路和对策,对于边疆城市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