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汴水是唐宋时期沟通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唐宋文人在仕宦奔竞、南来北往途中,往往因汴水起兴,抒写咏史怀古之思、表达治国理政之争、叙写酬赠送别之事、抒发羁旅行役之叹等,涌现出大量与汴水有关的诗词,并产生主题流变。在咏史怀古主题诗词中,对隋炀帝凿汴评判的态度由贬至褒,内容从评判隋帝凿汴转变为追思北宋兴亡,具有全面、客观、与时代同步的现实积极意义。汴水因与京城关联密切,在北宋诗词中产生具有时代特征的思京恋阙主题。汴水在南宋断流后升华为文学意象,在诗词中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2.
从文献史料记载和已有考古成果的角度,对宋代治水技术“木岸狭河”的产生、目的、技术原理和施行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认识,并阐明其工程构造,总结出其在治水原理和实际应用中的特点和作用。最后,将“木岸狭河”与同时期其他治汴工程——河道疏浚工程、导洛通汴工程、汴口建设工程和固堤与防汛工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其区别和联系,以进一步认识“木岸狭河”在北宋治汴工程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声、韵、调三个方面入手,详细分析了《皇极经世书声音倡和图》中反映的北宋汴洛方音现象,共有三类十二种,指出与同时期的其他韵图相比,《皇极经世书声音倡和图》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时期汴洛地区的实际语音,在宋音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郑汴一体化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快了郑汴一体化的进程。工业中各行业的静态和动态集聚指数分析表明,郑州和开封是实施一体化的理想区域:1.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现实来看,郑汴两地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区域分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2.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郑汴集聚的非优势产业和优势产业,是两地快速成长的产业,在产业内和产业间会形成规模经济-分工。3.郑汴产业对接不是单方向的开封对接郑州,而是存在着郑州对接开封、开封对接郑州和郑汴相互对接等三个层面。4.郑汴一体化使两地所获得的利益并不对等,郑州汲取了郑汴一体化的大部分利益,而开封有进一步被"空心化",进而沦落为落后产能承接地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汴河最早渊源于东汉汴渠、魏、晋、北、魏、隋、唐。历代都对其有所整治。安史之乱后 ,藩镇割据 ,五代汴河遂多年失修 ,到北宋已是淤积多害之水。汴河对于首都汴京有重要意义 ,北宋政府对汴河进行大规模的整治。治理后的汴河在运输、农业灌溉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景修汴渠,守庐州东汉帝国都于洛阳,黄河下游的农业生产和至京都之间的漕运是否畅通,对于维系政权,关系很大。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于魏郡决口,夺汴渠水道东注于海,打乱了鸿沟水系,河南、山东的百姓深受其害,江淮、淮黄的水道交通也因而中断。这是东汉王朝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建武十年(公元34年),阳武(今河南县名)令张氾上言,应改修堤防,以安百姓。光武帝采纳其议,即为发卒。而浚仪(今河南开封)令乐俊上书,以为大乱之后,不宜骤兴力役,“宜须平静,更议其事”,工程遂被搁置起来。到了明帝,又考虑到这个问题,有人推荐王景有理水之才,帝诏谒者王吴与王景共修浚仪渠,即古浪荡渠分黄河水东流  相似文献   

7.
苏舜钦是北宋著名诗人,但其生平事迹后人却知之不详,关于其山阳守制的具体时间,权威专著《苏舜钦集编年校注》所附年谱定在庆历二年春至庆历三年冬,但据苏氏兄弟庆历二年春天所作的《淮上喜雨联句》诗可知,是时他们还在自吴越奔丧还京的淮水之上;另据苏舜钦的《东京宝相禅院记》和欧阳修的《释秘演诗集序》,可证庆历二年四月和是年年底,苏舜钦都在京城;又据欧阳修庆历三年作的《答苏子美离京见寄》和苏到山阳后作的《涟水军新闸记》以及北宋汴河通航制度,可知苏舜钦南下山阳在庆历三年春。其终丧还京的时间,可据汴渠十月闭口的制度和苏的《九日汴中》诗等,可确定在庆历三年秋九月。  相似文献   

8.
在郑汴一体化进程中,文化认同有助于降低磨合成本,加强区域凝聚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郑汴文化认同有着独特的优势:历史上的血缘性、空间上的趋同性、文化上的同源性,但郑汴文化认同也存在障碍,必须加强政府的引导、媒体的推动、文化成果的共享,以推动郑汴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周邦彦生平材料于史载录不丰,即使留有文字踪迹,其所征之事或年代亦难指实,较可确知者,如《宋史·文苑六》所记,元丰年间,建国已久的北宋王朝,在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冲突中,经王安石"熙宁变法"施行各项新法后稍微得到气氛缓和之际,周邦彦当时以太学外舍生身分献《汴都赋》呈宋神宗,赋文以歌颂新法为主,内容澎湃热情,充满理想,周氏因献赋一举被擢为太学正,赋中内容乃歌颂新法施行以来国家繁盛富足之景象。  相似文献   

10.
隋唐时期的通济渠,西起洛阳,贯引河、汴,蜿蜓而东流,至盱眙入淮,是大运河水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又称“汴渠”、“汴河”、“广济渠”。由于黄河裹挟大量泥沙东注,汴河受到严重侵蚀,也同样泥沙成患,因此唐人又称汴河为“浊河”。如孟郊《汴州留别韩愈》诗云:“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白居易则称汴河“浊水半和泥”。黄河侵蚀汴水的结果,使汴河水量无常,极易淤塞,漕运舟船因之多受阻滞。安史之乱前,朝廷每年正月都要“发近县丁男,塞长茭,决沮淤”,以保证河道的通畅。安史之乱后,疏汴工程有时依靠沿河藩镇进行,如代宗广德二年刘晏借助河南副元帅李光弼  相似文献   

11.
唐宋汴河经历了由盛转衰、废而复通、最终堙废的变迁过程。导致其变迁的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根本原因是黄河泥沙的长期侵袭和改道北流,战乱中以水代兵又加剧了它的淤废程度。汴河的变迁一方面阻遏了黄河的南泛,改变了淮北地貌,淤泥用以肥田改土,分洪排涝保障了黄河安流;另一方面又导致土地的沙化、盐碱化,破坏了正常水系,淤塞了湖泊,致使流域经济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2.
运河水柜是保证运河畅通的关键环节。运河沿岸的重要水柜北五湖与南四湖的形成历史与变迁过程大致为:北五湖是古大野泽、梁山泊的遗迹,为黄河改道淤塞古湖泊而形成,于元朝伴随着运河漕运兴起疏浚而成为水柜,清末因运河废弛、佃民开垦而消亡;南四湖乃是地质沉陷加上黄河洪水壅塞扩张、合并而形成,在宋朝被作为水柜以济运,明清时期在围湖造田与黄河洪水侵袭中不断地变迁。南四湖与北五湖的变迁对运河航运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北五湖的消失直接限制了京杭大运河会通河段的复航。南四湖与北五湖的历史与变迁研究对未来运河的全线通航规划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江淮东部沿海海盐发展的历史见证——串场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串场河位于江苏沿海北部,是从宋代开始逐步形成的人工运河,因串通诸多盐场而得名。串场河沿线地区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是重要的海盐产区,汉代的海盐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唐宋以后因该地区海盐业的发达和实际需要逐步开挖形成淮盐重要的运输线,从而也带来了沿线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并与大运河一起共同铸就了江淮海盐辉煌历史的姊妹篇章。  相似文献   

14.
李兆良先生《黄河改道与地图断代:中国地图学西传辩证》一文,解读现存《坤舆万国全图》中的黄河所处年代,推断地图的成图年代,认为地图中黄河分两支,为1194-1580年状态,不是利玛窦与李之藻时代的黄河。李兆良关于黄河变迁的讨论疏阔,完全忽视历史地理学、水利史界数十年成果。《坤舆万国全图》所呈现的黄河,是明后期河道,绝非明初甚至宋金元时期的分流河道,所谓的北流,不过是从徐州北上的运河。  相似文献   

15.
朱弁是南北宋之际的诗论家、诗人 ,他的《风月堂诗话》是一部在中国美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都有重要理论价值的诗论著作。《诗话》作于朱弁羁留金朝期间 ,多是记载作者南渡前在新郑时与友人谈诗的回忆 ,借以寄托作者的故国之思 ,其中颇富论诗独见。朱弁论诗宗旨 ,首在于自然浑成 ,不以用事为高 ,而主张诗人以“体物”的方法在大自然和客观事物中直接获得审美体验 ;朱弁还非常崇尚雄奇刚健的诗歌风格 ,而又认为应该达到浑涵汪茫的艺术境界。他评价黄庭坚所说的“用昆体功夫 ,而造老杜浑成之地” ,是在诗学史上颇富理论创见的命题。朱弁在诗歌创作上也有重要的成就。从长期羁留北国的宋朝士人的角度出发 ,朱弁诗有着“亲历”、纪实的特点 ,同时又深刻细微地呈现了诗人内心那种深沉而勃动着的精神天地。从艺术上看 ,他的创作极少使事用典 ,得之自然 ,多用白描手法 ,但句律严整 ,下字坚实 ,意象的创造是很有个性的  相似文献   

16.
京杭大运河有“人类历史奇迹”的美誉,是贯通我国南北水运的大动脉。千百年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维系中国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大运河也呈现出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但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航道淤塞、黄河改道、漕粮河运改为海运等自然、社会原因,京杭运河一度走向衰落。本文选取京杭运河主要是山东运河在近代以来的衰落情况及其原因作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黄河防治中,北宋王朝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官员奖惩机制。而在其运行中,宋廷通过行政升黜、经济赏罚乃至刑事制裁等多重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实施,从而对激励和制约治河官员致力河政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薛凤祚治学方法的特点,即"致用"与"会通"。其中,会通包含古今的会通与中西的会通。由《两河清汇》解读薛凤祚的水利思想,比较突出的是其治河和海运的思想。《两河清汇》从体例上言,可谓"编述之体",薛凤祚不仅继承发扬了儒家圣贤的一些学说,也吸收了其前代潘季驯、邱濬等人的观点。观其采择去取,无不以"致用"为宗。而其热心译介当时西方的水利器械,可以看作他在中西会通中所作的努力。虽然如此,对于薛凤祚《两河清汇》及其水利思想不可刻意拔高。  相似文献   

19.
黄运两河治理上关国计,下系民生,治理险要河段关系更为重大。清初河务系统的设置尚未完善,各管河机构职掌重叠繁杂相互掣肘,难以对之兼摄,于是政府设管河都水分司对之进行治理,此机构《大清会典》略有提及并不详尽。目前史学界对管河都水分司的考察并不多见。通过治河书、清实录及档案等资料,对管河都水分司的设置沿革及职掌的变化进行考察,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清初治河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守内虚外”是北宋初期确立的三大国策之一 ,并一直延续到南宋末。这是长期以来史学界的一致看法。实际上 ,南宋与北宋比较 ,国内外情况不尽相同。南宋有着比北宋更为严峻的边疆形势 ,这就决定了南宋不可能仍然以此作为其国策 ,而是既要“守内” ,又必须重视防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