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没有迁到辽内地和辽东的渤海遗民一部分投奔女真或留在原地;另一部分亡入了高丽.投奔女真和留在原地的渤海遗民有资料可考的为兀惹人、燕颇部渤海人、蒲卢毛朵渤海人和号称五节度熟女真渤海人,他们分别融入到女真和汉族中去.由于女真族的一部分后来也融入到汉族,所以他们的绝大多数最终成了汉族.亡入高丽的渤海遗民中可考者可能比已经知道的略多.他们都融合到朝鲜民族中去了.  相似文献   

2.
渤海的族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渤海族是我国东北史上的一个民族,公元七至十世纪,它建立了一个地方民族自治政权,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但它的历史至今仍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讨,尤其是它的族源,更成为学者关注的课题。本文拟就此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参加讨论。一、渤海族的主源是粟末靺鞨学者们对于渤海族有多源,既有粟末靺鞨,又有高丽遗民,意见是一致的。争论点  相似文献   

3.
朝鲜史学界关注渤海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7世纪末至10世纪,在今我国吉林省大部和辽宁、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建立的渤海国长期以来被史学界称为“历史之谜”,一直为东方各国学者所关注。渤海史研究的焦点基本上集中在关于渤海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还是唐代的属国,渤海的居民以高句丽遗民为主体还是以靺鞨人为主体,渤海国的建国始祖是高句丽人还是靺鞨人,等等。其他一些衍生的问题也都是围绕着对主要问题进行论证而提出的。近一个世纪来,中、朝、日、苏等国学者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许多差异。近年来,朝鲜北南方史学家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渤海史研究热。  相似文献   

4.
《学问》2010,(1)
渤海国灭亡以后,渤海人被大规模迁到辽河流域。在辽朝统治者的统治之下,渤海族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都有了较大的进步。随着契丹统治者汉化进程的加快,其统治下的渤海人的汉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本民族的习俗也进一步汉化。  相似文献   

5.
渤海靺鞨考     
《旧唐书·渤海靺鞨传》一开头便道:“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有些学者根据这一记载,认为:“大祚荣是高丽人。”然而,这一记载中,有“渤海靺鞨”一词。特别是,“渤海靺鞨”一词中有“靺鞨”二字,这二字足以使我们怀疑“大祚荣是高丽人”这一看法的正确性。由于“渤海靺鞨”一词涉及大祚荣的族属问题。所以,渤海史的研究者在论及渤海族属时,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解释一下“渤海靺鞨”,自觉不自觉地表明了自己对“渤海靺鞨”的看法。如中国学者王成国认为:“渤海靺鞨即粟末靺鞨”。又如,朝鲜学者朴时亨在论及这一问题时,认为:“渤海不只是由高句丽人组成的,它还包括在数量上仅占多数的靺鞨之众,而且其国都也位于粟末靺鞨住地。但在这里掌握主导权的是高句丽”。  相似文献   

6.
鄂伦春族族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伦春族虽然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只有四千多人,但鄂伦春族族源问题,则是个涉及面广而又复杂的、至今仍悬而未决的问题。不理清鄂伦春族的族源,必然对鄂伦春族历史和现状的研究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本文将对鄂伦春族的族源问题,提出探讨性见解,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在今天黑龙江省的三千二百万人口中,包括有汉、满、蒙、回、朝鲜、锡伯、赫哲、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吉尔吉斯等民族,汉族占绝大多数,其他都是少数民族。汉族何时到龙江,这在汉族和当地各族人民共同开发黑龙江流域的历史中是不可缺少的篇章。  相似文献   

8.
何光岳的《东夷源流史》一书,最近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计42万字,共设32章,对东夷、鸟夷、风夷和少皋氏、皋陶、伯益的名称作了详实的考证,并阐述了东夷族团中嬴姓诸国、江国、黄国、六国、徐族、淮夷、群舒、羽民、人方、有虞氏、有象氏、善卷、夔国、郁夷、大月氏、河伯族、陈国、有穷氏后羿、寒国、苦夷、肃慎、夫余、渤海国、(氵岁)貉族、西王母、康国、渠搜、义渠、李氏等的来源、迁徙和分布。全书新意迭出,自成一家之说。象作者这样对历史上的东夷民族进行全面爬剔,纵横串联,在学术界殊为罕见,这是他对中华民族源流史研究的又一贡献。它的出版,必将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注目。  相似文献   

9.
在经过了60—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以后,自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南朝鲜经济一度处于稳定增长阶段,安然度过了400多亿美元的债务危机,1986年以后,外贸顺差逐年增加,经常收支出现盈余。但是好景不长,最近南朝鲜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经济发展出现停滞迹象;失业率有所上升;物价上涨势头在前几年受到控制以后,当前又有较大的回升。面对这种局面,南朝鲜官方、经济界和理论界对于目前经济是否已经进入危机阶段看法很不一致,1989年以来,各种意见纷纷出笼,争论相当激烈。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有了相对稳定迅速的发展,其中包括战前是属于殖民地附属国而到战后又被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直接控制和扶植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南朝鲜经济的发展就是突出的一例.南朝鲜被一些人称为亚洲的"新兴工业化地区"引起世界各国经济界人士的瞩目.回顾战后南朝鲜经济从混乱、恢复到发展,以及从高速发展到危机、调整,又从调整到稳定发展的全过程,可以说有过三次重大"转轨".一、从以美援为主要支柱的统制经济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学习与探索》上发表的关于渤海国的文章中,有不少篇都谈及渤海聘日的使者,特别是谈到第一次出使日本的渤海官员。但是,由于对一段文字的理解的不同,使这次出使的人数、姓名、职务,被叙述成多种情况。这一问题又直接影响到对渤海国的官阶、人物的认识,因而有必要予以讨论,以求统一。日本国史《续日本纪》第十,记录的武王仁安八年渤海送往日本的《武王致日本圣武天皇书》中有一句“谨遣宁远将军郎将高仁义游将军果毅都尉德周别将舍航等二十四人赍状并附貂皮三百张奉送”。这句看似寻常的记录历来被作为第一手资料,借以生发出许多枝蔓,而对这句未加句读的史料又历来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颂词作为蒙古族的民间文化多元的展现了蒙古族的游牧文化生活,是蒙古族文化的结晶。青海海北蒙古族颂词具有特殊性,因为海北环湖地区及湟水源头蒙古族长期与藏族、汉族等兄弟民族连片而居,有些民族习俗已吸收藏文化和汉文化等多文化元素,海北蒙古族颂词在基本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同时,融入了不少藏文化特征,与海西蒙古族的颂词既有共同性,又有很大的差异性。本文主要论述海北蒙古族颂词在蒙古族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影响、颂词的发展现状及今后颂词的传承、保存提出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13.
一、从"女真"到"满洲" "女真"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汉文写作诸申、朱先、朱里真、主儿扯惕等,都是同音异写.元明清时期文献多写作"女直",源于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改"真"为"直".女真是其称满洲之前的族称,因族称而成为国称.满文文献中,女真(Jusen)作为族称,与尼堪(Nikan汉人)、蒙古(Monggo)相对应地使用.女真各部可自称女真国(Jusen gurun),又可互称为女真国,还可作为女真各部的统称.这表明女真族在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形成了区别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某些共同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4.
<正> 在我国历史上,继东汉末年流民浪潮之后,魏晋北朝时期又发生两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徙:一次是西晋永嘉之乱前后,以北方世家大族为首的今山东、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南部地区的居民大规模向今江南、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和四川地区迁徙;一次是北魏末年六镇起义失败以后,六镇鲜卑降户大量涌入今河北地区,河北地区居民复大规模流亡至今山东中部地区。此外,十六国时期,统治者出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也屡有徙民之举。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无论是汉族居民流往边地、甚至塞外,还是塞外少数民族徙往内地--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很大影响。幽州处于当时北边,与乌丸、鲜卑、库莫奚、契丹等北方民族相接,这种人口流徙现象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就更具有明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匈奴,这个曾经称雄大漠并与中原王朝对峙数百年的游牧汗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它的早期历史却是一团迷雾。元魏(拓跋)、蒙古这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都曾留下自己悠远的世系传说;丁零、突厥、契丹、女真、满族等都有自己民族起源或帝王始祖诞育的传说。唯独匈奴,它在头曼以前“世传不可得两次”①,关于民族起源和帝王始祖诞育的传说也无明文记载。至今关于匈奴的族源族属,也还是众说纷坛。但历史还是给我们透露了一些有关信息:与中原的“真龙天子”不一样,匈奴帝王乃系“日种”。这或许能为我们研究匈奴民族的族…  相似文献   

16.
斯里兰卡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僧伽罗族和泰米尔族是斯里兰卡的两个主要民族。历史学家认为,僧伽罗人和泰米尔人的祖先都是从印度北部和南部移居到斯里兰卡岛的。由于时间的推移和该岛所处的特有地理位置,斯里兰卡岛逐渐形成了一个单独的国家。在岛上中部和南部居住的僧伽罗人中间逐渐形成了与其祖先有很大差异的传统文化;然而,主要居住在斯里兰卡北部地区的泰米尔人,由于与南印度仅一水之隔,来往密切,一直保持了同南印度泰米尔人相同的文化和传统。僧伽罗族和泰米尔族之间在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历史上,这两大民族有时和睦相处,有时却互相仇杀。纵观历史,虽然前一  相似文献   

17.
从古代文献看渤海国的族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渤海国的族属问题,当前中外史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建立渤海国的民族和渤海国的主体是靺鞨人;也有人主张是高勾丽人。虽然渤海史的资料比较少,但是我们依据现有的中外古代文献的有关记载,加以综合比较,还是可以得出有充分根据的结论来。 渤海国的族属,中外的古代文献本来有明确的记载。渤海同时代人杜佑在《通典》中,就有如下记载: “高宗平高丽、百济,得海东数千里。旋为新罗、靺鞨所侵,失之。”① “李 伐高丽……其后,余众不能自保,散投新罗、靺鞨,旧国国土,尽入于靺鞨。高氏君长递绝。”② 这两条材料中的靺鞨就是渤海。《…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表现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接受外国及外民族的精神文明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历史的事实证明,各国和各民族都很重视精神文明的对外开放,以及科学文化的互相交流、互相吸收,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精神文明,在历史上都曾受到我国的影响,甚至西欧各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都受到我国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的影响。我国在历史上也是不断地接受其他国家与民族的精神文明的成果。从东汉至唐代,印度富于思辨性的哲学、逻辑学、文学、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等,都随着佛教传入了我国;宋元以后,又吸收了契丹、阿拉伯民族及罗马文  相似文献   

19.
于越在历史上的贡献与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越是我国南方古越族最先进的一部分。从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看:我国南方的新石器文化应是越族先民先创造的。商朝时期的蛮或荆蛮,大概也包括了越人在内。甲骨文中的粤与粤族(越族)有何关系尚待研究。西周时对越族的称谓有越、于越、越裳、扬越和闽,于越已正式见于文献记载。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早期,于越是越族中最先进的一部分,他们在江浙一带建立了强大的越国,共传八代历一百六十多年。后来,越国被楚国所灭,成为楚国的一部分。汉代,浙南的瓯越(东越)又活动一段时间。于越及其先民在历史上对缔造祖国和文化,有着巨大的贡献,占有重要的地位。于越先民创造了河姆渡文化等丰富的新石器文化,于越又是春秋战国时期浙江地区历史的主人,他们创造的高度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代表了百越民族的文化特点,为中华民族绚丽多采的文化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越史琐议     
百越民族及其先民在农业、手工业、建筑、航行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对促进我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关心和加强百越民族史的研究,是我国史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不揣翦陋,谨就前人曾经论及的几个问题,结合考古资料,谈点不同看法。其中因叙述需要,有涉及先越文化和汉代越人情事的,不一定妥当,敬请读者原谅。一、关于越族及其族称的由来越族是不是夏禹的后裔,这是一个长期议论的问题。主张越非禹后的,古人早就提出来过。如《吕氏春秋·恃君》有:“扬汉之南,百越之际”一语,这是“百越”一名的最早出现。高诱注:“越有百种”,形容种姓复杂。既然种姓复杂,显而易见,就不是出于一源了。至于百越民族的形成,正如《荀子·儒效》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